天天看點

小米的“三年之約”:手機沖頂與汽車量産

小米的“三年之約”:手機沖頂與汽車量産

出生于1969年的雷軍,今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當很多同齡企業家開始退居幕後時,雷軍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在一線奔波。

雷軍的骨子裡,就有股愛折騰的勁兒。幾天前,在順為資本十周年晚宴上,雷軍說,“自己這兩年好像跟‘十周年’耗上了,去年是小米十周年,前不久是我擔任金山董事長十周年,而今天是順為十周年。”

多重人生,塑造出了今日的雷軍,而金山、順為和小米,恰好可以代表雷軍的三段人生經曆。

在金山的時光,讓雷軍成為中國最早一批網際網路從業者,同時也成為了一名企業管理者;順為,代表着雷軍的投資人身份,2007年,37歲的雷軍離開金山,就轉型做了一名專職天使投資人。

而小米,是雷軍最近十年的關鍵詞。它見證了一個門外漢如何從零起步,進而推動整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過去數年,“手機×AIoT”是小米發展的核心戰略,在小米十周年之際,雷軍更是表示“手機×AIoT”會是小米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戰略。

就在外界都以為手機和AIoT就是小米業務邊界的注腳時,“小米汽車”卻橫空出世。雷軍說,小米汽車将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願意押上人生全部聲譽,再次披挂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

汽車業務的啟動,讓小米的新十年注定不平凡,同時,這也讓雷軍的人生答卷又多了一道填空題。

造車提速

從年初立項,到2024年量産,雷軍給自己留出3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足夠,但也很緊張。

不過今年10月,雷軍在2021年小米投資者會上透露,“小米造車的各項進展,比預期的要快”。确實,自3月30日官宣造車以來,小米在汽車業務上的動作連連。

9月1日,小米宣布小米汽車已完成工商注冊,公司名為“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億元,雷軍為法定代表人。随後,業界關注的小米汽車注冊地也正式揭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最後赢家。11月27日,小米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正式簽署《合作協定》。

據悉,小米汽車項目将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将分兩期建設年産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産能分别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車将下線并實作量産。

落戶之後,小米汽車項目隻待破土動工。而在工廠建設完成之前,小米汽車還有諸多籌備工作要做。

據了解,自小米宣布造車至正式注冊公司的5個月間,小米汽車團隊進行了大量的使用者調研和産業鍊考察,調研訪談2000多次,拜訪并深度溝通交流了十多家業内同行和幾十家産業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推進汽車的産品定義和團隊搭建,也是小米汽車的核心工作。今年7月,雷軍通過微網誌為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部門廣發英雄帖;8月,小米總裁王翔便對外透露,自啟動造車後,小米已收到超2萬份履歷,經過精挑細選,目前組成約300人的團隊。

而11月份,小米在Q3财報中披露,小米汽車業務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

對于任何業務而言,人,都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素。而為了更專注地造車,雷軍也在将更多精力傾斜到汽車業務上。

自今年10月份以來,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的管理職務。對此,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12月14日在微網誌回應稱,這就是正常的變更。“雷總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高管們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這是一個姿态,更是一個行動。”

除了雷軍之外,小米集團大家電部總經理李肖爽也已被任命為小米汽車副總裁,負責産品、供應鍊及市場相關工作。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在12月上旬進行的一次人事調整中,小米宣布,葉航軍不再兼任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全力聚焦汽車業務。而他負責的主要是小米汽車自動駕駛團隊。

在汽車的産品定義方面,小米汽車除了依靠自建團隊,也在通過投資和并購加速技術研發的進度。今年8月,小米釋出公告宣布,已以約7737萬美元的總交易全資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

資料顯示,深動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專注于提供進階駕駛輔助系統的感覺、定位、規劃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動駕駛應用的全套軟體解決方案。

對于該收購,王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人駕駛技術是智能電動汽車最重要的一項核心,小米也決心深度參與。這次收購深動科技,便是希望能夠縮短小米自動駕駛汽車上市的時間。

除此之外,針對智能汽車産業鍊,小米亦不斷出手,參股了多家相關公司。

在年初的分享中,雷軍坦言,決定造車之前他有過猶豫,但在做出選擇後,他則是一往無前。未來10年百億美元的投資規劃,以及全資造車的決定,是小米造車的底氣,也是雷軍的決心。

實際上,對于小米汽車,外界也充滿期待。平安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第一輪造車新勢力從電動化切入,部分企業已階段性勝出。第二輪新勢力将以智能化為核心,壁壘提升。而以蘋果、小米為代表的具有硬體和軟體內建能力的企業進入汽車領域,将開啟第二輪智能化新勢力浪潮。

手機業務沖頂

雖然汽車業務為小米打開了想象上限,但那至少是三年以後的事情,目前來說,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盤。

今年8月,雷軍在其年度演講中提出一個目标,即在三年時間内,小米手機拿下全球第一。

這個目标,雷軍早在2014年就提過。當年,小米剛剛做了三年的手機,便取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成績。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當雷軍被問到小米的長期戰略是什麼時,他脫口而出,“5-10年小米要變成全球第一”。

當時,坐在雷軍旁邊的蘋果進階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接着便說道,“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這句話引起現場哄堂大笑,場面非常尴尬。

原先,如果按照小米2014年的市場佔有率,5年内沖擊世界第一也并非不可能。但是2016年,因為供應鍊的問題,小米手機的銷量出現大幅下滑。

這使得小米非但沒有朝世界第一邁進,反而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後來,雷軍親自接管了小米手機部,成功帶領小米走出低谷,手機銷量也重返全球前三。

2021年,距離雷軍提出“5-10年變成全球第一”已經過去七年,如果雷軍想要兌現自己當初的目标,剩下的時間剛好是三年。

那麼雷軍這次能實作這個目标嗎?至少今年,小米正呈現出曆史最佳狀态,距離全球第一也隻有一步之遙。根據Canalys的資料,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達到17%,超越蘋果晉升全球第二。

對于未來的增長空間,王翔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手機市場依然能看到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尤其是在一些海外市場,增長機會很大。

不過,一位業内人士則表示,小米想要沖擊全球第一,不會那麼輕易就實作,高端市場的蘋果、中低端市場的Ov以及榮耀,都是小米強有力的競争對手。

根據小米今年Q3财報,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4660萬台減少5.8%至4390萬台,全球出貨量排名又跌至第三。對此,一位小米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三季度因為沒有大促也沒有太多新品釋出,本來就是小米手機的銷售淡季。

事實上,因為新品釋出周期的問題,手機行業中不同廠商也确實存在不同的銷售淡旺季,對小米而言,Q1和Q2往往是其銷售旺季。是以雖然三季度銷量下滑,但從前三季度來說,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1.46億台,已基本與去年全年的水準相當。

是以,小米手機的市場佔有率能否進一步提升,可以等到明年一季度再做觀察。但接下來小米手機該如何沖擊全球第一,這個問題由盧偉冰來回答會更合适。

目前,盧偉冰是小米集團合夥人、進階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國際部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随着雷軍将更多精力轉向汽車業務,盧偉冰也将成為落實小米手機登頂之路的掌舵者。

在今年面向投資者的分享中,盧偉冰提出,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競争階段,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主要面臨三個任務:一是從窄人群到全人群,二是從電商為主轉變成為全管道營運,三是實作品牌的高端化。

與之對應的,是小米在通過打造Civi、遊戲系列等更多新的産品系列,來覆寫更多人群;通過對新零售模式的探索,開出超10000家小米之家,發力線下管道;以及通過對高端産品的壓力測試,來摸索高端市場的打法。

而在國際市場,無論是面向海外的To B市場還是To C市場,小米手機都制定了不同的打法,并且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Q3财報,小米手機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市占率排名第一,在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市占率排名前五。

在盧偉冰看來,隻要再給小米一些時間,小米就能在更多海外市場獲得更多市場佔有率,其中包括英國、日本等品牌高地,以及東南亞、中東、非洲等電商占比非常低的市場。

對于小米而言,無論是手機業務,還是汽車業務,都立下了一個三年約。然而,手機沖頂之路道阻且長,汽車量産之路則充滿未知,小米究竟能否創造新的輝煌,雷軍充滿信心,但答案,要交由時間來給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