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348944095/answer/1075892306

問:盛唐在後世為何難再現?

01

原因一點都不複雜:

氣候變化造成的。

中國曆史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充滿了各種偶然因素,一個英雄或者一個奸佞似乎都可能完全改變曆史的走向。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就會感到: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極其渺小。

先不廢話,上圖。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認真看看,有啥感想?

大唐盛世咋來的,一目了然。

就兩個字:

暖和。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封神榜同理~

02

氣溫高低對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分别有什麼影響:

别看平均溫度隻有幾度的變化,如果在幾十年裡平均溫度高兩度,就能讓農耕民族打的遊牧民族滿地找牙。

原因很簡單,平均溫度高,必然帶來無霜期長,對中原而言,就意味适宜農作物生産的時間延長,農作物産量上升。

吃飽了肚子的農民,戰鬥力是很強的,尤其是紀律性,組織性好,也就是聽話。

再加上讀書識字,經過一定軍事教育的軍官團隊,實力碾壓目不識丁的遊牧民族。

而暖和也意味着遊牧民族不缺吃喝,戰鬥意願極大下降。

遊牧民族的特點就是散,基本上以部落為機關,逐水草而遷徙。

是以如果沒有大的外界壓力,遊牧民族是很難聚合成統一的強力國家的,一般情況下就是松散的部落聯盟。

沒有強有力的國家機器,遊牧民族在能吃飽的情況下,當然沒什麼意願南下打架,因為根本組織不起來。

反之,平均氣溫低兩度,遊牧民族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冬季無草期會極大延長,不得不入冬前大量屠宰牛羊,否則牛羊會在冬天餓死。

這就極大的降低了他們畜牧群的規模,換句話說:

要挨餓。

03

同樣情況下,農耕民族日子也不好過,尤其是在暖和了比較長的時期後,突然降溫。

承平日久,中原地區就會出現大量土地兼并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貧富懸殊的情況。

農作物生産量高的時候,大批貧民湊合着還能過,不至于餓死,于是人口會急劇增長。

一旦氣候變冷,農作物産量下降,很快就會出現饑荒,社會動蕩。

遊牧民族沒吃的了,就會聚集起來南下劫掠。

同時,由于饑荒,中原王朝也會非常衰弱,于是強弱倒置,改成遊牧民族吊打農耕民族了。

看看圖就能非常明顯的發現,五胡亂華,北宋滅亡,南宋滅亡,明朝滅亡都和氣溫降低完全吻合。

而唐朝呢,中前期正好處于一個很長的“暖和”狀态下,是以盛唐吊打遊牧民族不是因為少數幾個偉人名将,而是由于氣候暖和,國力強,輸的起,大不了過倆年再來過就是。

仗打多了,名将自然就鍛煉出來了。

04

氣溫變化對我們中國曆史的影響極大,曆史上有三個比較長的“氣溫高”的時期,幾乎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第一個時期是仰韶文化興起和發展的時期,直到商朝末年。

周滅商很可能不是什麼纣王無道,而是纣王沒有預料到低溫期的突然降臨,依然傾舉國之力對外大舉擴張,引起民憤,結果被周人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也是漢族文明初創和擴大的關鍵時期,正是得益于漫長的“暖和”期,農耕文化為主的漢族文化才得以極大的發展。

第二個時期是秦漢時期。

在暖和的氣候的呵護下,漢族建立了完整的國家體系和穩定的社會體系,在組織度和文明發展程度上遠遠超過四方的各種“蠻夷”,開始了對周邊民族的融合。

第三個時期就是隋唐時期。

唐代隋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這個時期,不論誰統治中原,吊打北方遊牧民族都是必然的。

這三個時期,塑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基本面。

不敢想象,如果沒有其中某一個時期,中華文明是不是還會有今日的輝煌。

吐蕃的興起也和氣溫高有很大關系,不适合承載大量人口的青藏高原,在長期的暖和氣候下,也能夠逐漸強大起來。但随着氣候轉冷,吐蕃的輝煌也就是“昙花一現”。

最悲催的是咱大明朝,一個小冰河期,直接要了老朱家的命。

05

補充~

我是中國人,熱愛中華文明。

但我堅決反對“中國特殊論”。

一些“偉人”“英雄”确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逆天改命”,但要真正改變曆史,一定是基于經濟基礎,基于國力。

唐朝的強盛是建立在國力強大的經濟基礎上的,絕不是幾個明君或幾個名将,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

吐蕃、突厥戰鬥力再強,給他們配更多的“名将”,最後的勝利者還隻會是大唐。

為什麼?

一力降十會。

大唐的國力決定了,輸了沒關系,兩年後再打就是。

而曆史上,大唐确實輸過,而且輸過好多次。

而突厥和吐蕃呢?

必須一直赢,隻要輸一次,那就是滅頂之災。

您說說,這種情況下,突厥和吐蕃就是天降奇才(也确實有幾位英雄)又有什麼用?

魔獸下副本,打到絲血,滅了BOSS,爽!

一轉眼,您這還沒回血呢,BOSS滿血複活了…

這還怎麼玩?

好歹魔獸裡的BOSS不會從副本跑出來趁你殘血要你命,可大唐會跑出來打啊!

是以,明君叫李世民還是窦建德,張三李四,其實無所謂,最後被幹翻的肯定是突厥和吐蕃。

明君,名将隻是加速了這個必然的過程。

網絡一直有個引戰的大IP:明朝滅亡。

很多人認為大明機會很多,自己愚蠢且滿清開挂才獲得勝利。

實際上呢?

明末的現實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小冰河期,農作物産量爆減。

第二、經過兩百年繁衍,人口達到1.5億(數字有争議,低的8000萬,高的兩億,取中值。)

第三、土地兼并嚴重,封建社會的中産階級:

自耕農極度萎縮。

貧富懸殊。

第四、美洲高産作物還沒有大規模引進。

綜合四個字:

國力衰敗。

至于後面的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沒有大順,還有張獻忠,老回回、八大王,沒有滿清還有蒙古人,反正大明是沒戲了。

06

那麼清是怎麼解決問題的呢?

殺人。

明末中國大約有一億五人口,清初就剩下大約4000萬。

人少了,糧食夠吃了,天下太平…

同樣的事在中國發生過很多次,每一次的解決方案都類似,過程也類似:

天災引發饑荒,饑荒引發戰亂,戰亂大量減少人口,緩和土地兼并,新的循環開始。

就是人類版的“狼和羊的故事”

死循環,在封建社會根本無解。

隻有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生産力極大提高,才使得我們能夠打破這個“死循環”。

曆史或許是有趣、且又充滿戲劇性的,但同時,它的核心卻是血淋淋的悲劇。

有朋友可能提出“非洲也暖和,怎麼沒發展”的問題?

非洲沒有雨熱同期。

當然,在非洲中部,是熱帶雨林氣候。

稍遠離赤道的兩側,則是熱帶草原氣候。

受各種因素影響,非洲大部分地區,旱季雨季分明,降水不平均,呈現出旱季幹熱,雨季濕冷(相對而言的冷,對中國北方來說還挺暖和的…)的氣候特點。

07

說說“暖和了遊牧民族南下劫掠動力減小”的幾個理由。

第一、氣候暖和,降水增加,遊牧民族的牲畜群就會擴大,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去照顧。

第二、搶劫和放牧,從危險性上來講,還是不一樣的。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更是如此,搶劫被KO的風險極大。是以不到萬不得已,遊牧民族不會铤而走險。

第三、“内卷”,氣候暖和時,草原上大家都忙着放牧,隻要肯幹活,吃穿不是大問題。可天氣變冷,吃喝不夠了,草原上就會先開始自己混戰,在戰鬥中抱團,最後實力強大了才會南下。

最後、暖和的時候南下搶劫,中國北方農民會奮起反抗,保衛家園。而寒冷氣候下,南下,一樣快餓死的北方農民大機率會跟着遊牧民族一起造反,劫掠。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我說封神榜裡大家都穿這麼少呢?”

纣王:太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