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情重理,新鮮感十足,石濤繪《泛舟圖》

石濤是清初著名畫家,他身上最大的标簽就是創新。從面貌上看,石濤畫風很傳統,重筆墨,重技法。從本質上看,他一直踐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理念。這就是他的創作道路,重技法,重寫生,重情重理。

重情和重禮,原本是交往禮儀,為何成為繪畫創作的核心思想了呢?這就是石濤的高明之處,他觀察生活,重視總結,通過表現“情”揭示心源,表現“理”揭示造化。由此就能明白,石濤在創作中重情理,實際上就是貫徹前人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唐朝大畫家張璪,他和王維齊名,擅畫山水。

重情重理,新鮮感十足,石濤繪《泛舟圖》

石濤 泛舟圖

看了石濤繪《泛舟圖》,也許有人覺得好奇,這也沒什麼新鮮感啊?唐朝畫家提出的創作主張,從唐朝到清初将近千年,根本算不上創新啊!藝術主張提出來了,未必可以展現在作品中。前輩名家隻是提出來一種美好設想,經過一代又一代畫家努力,在石濤手中将其轉化為實打實的筆墨風格。

從《泛舟圖》中可以看出來,心源和造化由三部分内容組成,分别是景、境、趣。景,就是眼前美景。境,就是心中境界。趣,就是腦中情趣。将三者有機結合的作品,唯有石濤山水畫。畫中人也是畫外人,坐船觀天,神遊馳騁,在蒼茫天地中尋找天籁。

重情重理,新鮮感十足,石濤繪《泛舟圖》

石濤 泛舟圖 局部

畫中有“大滌堂”三字,這是石濤晚年在揚州的寓所。石濤在此地精研技法,從以形寫神入手,體會到以神寫意的高妙之處。畫中瓦屋茅舍、亂林雜草,呈現出一種沒有“章法”的美感。石濤化身為“破壞者”,他打破正常,擺脫唐宋元明曆代程式。

從以形寫形到以意寫形,石濤在畫中沒有抛棄“形”的重要性。觀察生活,深入生活,是尋找創作規律的過程。石濤明白創作的真谛是畫家表現真實自我。畫家在創作中不能脫離符号化、象征化、形式化等手段,但可以進行合理利用。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展示自己的風格,才能破除藩籬。

重情重理,新鮮感十足,石濤繪《泛舟圖》

繪畫作品畢竟是視覺藝術,不能抛開視覺感受。石濤畫《泛舟圖》的時候,用墨色表現陰陽肌理,山南水北謂之陽,水北水南謂之陰。山分陰陽,賦予高山蒼潤氣質。挺拔渾厚,方顯自然本色。

石濤晚年作品有個特定,透過髒、亂、黑,能夠看到亮、透、光。這種反差,是石濤山水畫中獨有的亮點。《泛舟圖》在平淡中蘊藏燦然光彩,讓人刮目相看。

重情重理,新鮮感十足,石濤繪《泛舟圖》

大師就是大師,欣賞石濤的作品可以有很多收獲。筆墨上的收獲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理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