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文人就喜歡用這句詩來表達古代老百姓的痛苦與封建制度剝削之殘酷。每每讀到這首詩,筆者都能感受到其中,文人表現出對于老百姓的關愛與對于吃人社會的抨擊。

但其實後來了解了更多曆史以後,會發現不一樣的感覺。我們過去總是說,封建制度是一個吃人的制度,總是因為貴族的配置設定不均勻,是以導緻老百姓的痛苦。但其實大家可不要忘了一個資料,我們一直到1987年的時候才基本解決溫飽,試問一下封建時代,何德何能能夠解決饑荒的問題。是以,古代老百姓的饑荒現象是很頻繁的,但不完全是封建統治者故意這麼做的。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且仔細閱讀曆史會發現,我們這個國家真的太難了。在繁榮的年代裡面,君主固然是享受到了榮譽,但老百姓隻能基本減少餓死的人,漢文帝時代都沒有辦法避免老百姓吃草根樹皮。而且更讓人絕望的是,天災人禍往往頻繁跟着來,雨水多要發生洪澇災害,雨水少了要發生幹旱災害,老百姓天天都餓着肚子求生存。古代易子而食,路有餓殍,那可是很常見的事情。不過大家在感慨之餘也會産生一些疑惑,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背後的真相更加殘酷。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筆者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古代饑荒之可怕

說句實在話,筆者對于古代的饑荒其實了解的不是很多,因為似乎隻是能夠看到,曆史書裡面短短的幾段話,說的是易子而食,說的是路有餓死骨。如果隻是在字面意義去想想,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直到後來看了一些紀錄片才真的感到震撼。記得當年抗日戰争時期,河南地區爆發了一場大饑荒,接近百萬人在絕望之中成為了饑民。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看着他們那逃荒的紀錄片,真的讓人看着絕望,方圓千裡被吃的寸草不生。所有能夠被看到的草根樹皮全部被吃掉,大家可不要覺得這是一個恐怖的現象,人餓起來了,隻要是看到的東西基本上毫不猶豫的吃光。甚至還有一些人直接吃觀音土,吃的肚子脹的很大,活活撐死的人都有。而且還有專門的人在那裡進行交易,彼此的孩子交換過來,在鍋裡面就是一塊肉,母子之間最後的情感都被饑餓給逼成了彼此之間的狠心。那種場面之慘烈,連和珅這樣的大奸臣都隻能落淚,像我們這些現代人看了真的是毛骨悚然。

饑荒之緣由

可能大家看到這裡會覺得非常氣憤,為什麼在過去,饑荒如此的恐怖,難道政府就沒有一點調控能力嗎?其實大家還真的不能完全怪國家,封建時代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基本溫飽問題,隻能保證大家80%以上的人能有一口飯吃。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精耕細作到了極緻,雖然産量非常高,但隻要遇到災年,那麼老百姓就會陷入到崩潰。洪災來的時候大家逃荒,旱災來的時候大家也要逃荒。封建統治者不管撥下多少基金,哪怕沒有一個官員A錢,都沒有人可以化解這樣的恐怖。

因為幾百萬的人都在等着吃飯,他們吃完了一個地方就吃另一個地方。在明史記載中,永樂大帝就曾經面臨過這樣的窘狀,10萬災民吃光了5個縣,最後卷成了50萬災民。政府的撥款根本沒有辦法彌補,除非以工代赈。而且在封建年代裡面,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真的解決溫飽,隻能讓大部分人不餓死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隻有改革開放後五年我們才真的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為何大家不釣魚抓蝦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今天要聊的主要問題,為什麼大家甯願去吃草根樹皮,也不願意去釣魚抓蝦呢?其實答案是非常殘酷的,我們在和平年代裡面真的不了解封建時代的殘酷。為什麼會導緻饑荒?自然是天災人禍。洪澇災害來臨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母親和已經要麼變得幹旱,要麼變成了滔天洪水。連逃命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本事去捕魚。

而且幹旱年代裡面,黃河近乎幹涸,有些地方可以行人過道,哪裡又有魚給我們去捕食。并且根據史書記載,大部分爆發饑荒的時候都是中原五省地區,中原五省之地,既沒有南方的江河,又不鄰近海洋,請問他們去哪裡釣魚?是以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大家根本沒有辦法去獲得這些我們自以為是的食物。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除此以外,史書中還有一個更加讓人絕望的記錄。在古代社會,即使是在盛世的年代裡面,老百姓其實也過得很絕望。因為即使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兩個年代裡,老百姓所謂的富裕發達,也隻不過是能夠勉強的維持自己的口糧。也就是說,老百姓上交了政府較少的賦稅以後,還要經過地方官員的盤剝,然後還要經過藩鎮勢力的壓榨,然後再留下種子,最後剩下唯一的一口口糧。

當時的老百姓面黃肌瘦現象極為嚴重,每一個老百姓能夠活着就已經很困難了,根本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種所謂的太平盛世。是以,整個社會就已經處在這樣的狀态,在太平年代裡面都無法解決,那麼他們遇到饑荒的時候又哪裡有食物呢?是以每次到了災荒爆發的年代,老百姓立刻破産,立刻就隻能面臨餓死的現象。

曆史的無奈

可能很多人對于這一現象表示不能了解,因為一個王朝如果處在這樣的狀态之中,他是如何塑造出曾經的輝煌的呢?要知道開元天寶年間那可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的盛世年代。大家之是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不能怪我們,隻能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裡面,不能想象過去的黑暗。

古代鬧饑荒時,為啥百姓們甯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到河裡抓魚吃?

别看大家都在說宋朝有多美好,都要想要完成穿越,但其實,即使穿越到最美好的宋朝,也有10%的人處在饑餓的狀态。因為文明的發展階段就是這樣,封建制度制度有問題,生産力水準本來就不行,農業經濟的脆弱性又是這樣,根本就無法解決這種饑荒和災民的悲劇。是以每次到了災荒年代裡,皇帝其實真的沒有任何辦法,他唯一的辦法就是設立粥廠,盡可能的保住最後的80%左右的人,或者像宋朝一樣招兵,讓這些人不至于造反。

但從大部分的曆史現象來看,這些老百姓要麼都餓死了,要麼就造反了,要麼就是氣候發生改變了,政府得以調整過來。是以說中國的農民真的很悲哀,但他們也真的很偉大,所有的人處在生存的邊緣苦苦掙紮,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鮮血鍛造了5000年曆史的輝煌,真的讓人可歌可泣。

結語

如果大家對于這些曆史還不是特别了解,可以去看一下三國志中當年的黃巾軍起義。那裡面關于黃巾軍起義真的是讓人看着絕望,100萬人的饑荒部隊走到哪吃到哪,袁紹袁術等人沒有一個人願意撥一粒糧食,結果這些人由人變成了牲口,甚至變成了毀滅一切的惡魔。

後來要不是曹操可憐這些百姓,很可能三國真的要爆發可怕的災難。是以說永遠不要懷疑災荒年代裡面老百姓的痛苦,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不會吃草根樹皮,而當他們開始這樣做的時候,那就意味着所有能吃的東西吃完了,又怎麼可能會放棄釣魚捕蝦呢?

參考資料:《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