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可穿戴裝置或将成為人工智能的“緊箍圈”

智能穿戴裝置或是人類在探秘自身大腦的過程中,辟出的一條和諧人工智能的康莊大道。

喜歡看《西遊記》的人也許發現,吳承恩不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還是一個偉大的預言家。比如,作為21世紀的“千裡眼”和“順風耳”的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全球。其實還有一個具有科幻的例子,那就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圈,這個其貌不揚的頭箍卻“神奇”無比,讓大鬧天空的齊天大聖乖乖踏上取經之路。

從一個現代人的眼光看,緊箍圈就是可穿戴裝置的原型,不僅可以無線接收伺服器指令,而且可以根據指令調整自身大小。尤其将使用者識别安全系統做到了極緻,隻認“師父”一個人的密匙。另外,裝置的信号接收範圍也非常大,任使用者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也跨不出有效輻射範圍。

“緊箍圈”向人腦思維解讀邁進

據研究,人的大腦很複雜,裡面大約含有140億針尖大小的神經細胞。神經互相作用時,就會産生不同程度的放電,放出的電通過腦電波技術,便可測量到相關資料。同時,不同的神經活動會産生不同的腦波模式,不同的腦波模式又會發出不同振幅和頻率的腦電波,即表現為不同的大腦思維狀态。例如,當腦波位于12到30Hz之間時,即Beta波,表示大腦正處于專注狀态;當腦波在8到12Hz時,即Alpha波,表明大腦正處于平靜放松的狀态。

與聲波的原理相似,借助于揚聲器向外傳播後,人們也可以把接受到的腦電波“翻譯”成語言解讀出來。

如今,如何通過智能穿戴裝置傳感器,對大腦所發射出的腦電波進行接收、翻譯、解讀,已經成為人類對大腦開發過程的主要研發方向,這也将是人類更好地研究和對接人工智能的入口通道。

作為世界該領域的先驅者,美國神念科技(NeursSky)率先将腦機接口技術帶出實驗室,帶進了大衆視野。但其技術尚不能檢測到人們思維的具體内容,還隻是停留于思維的狀态。在這待突破的十字路口,最關鍵的難點就是如何開發出能精确辨識出與語言有關的腦電波的軟體,并能直譯解讀。

“緊箍圈”踐行者都長啥樣?

伴随着科技的發展,形态各異的“緊箍圈”不僅從神話小說的夢幻裡跨入了現實的科技界;而且還通過功能的生活化更新,成為酷炫的新時代科技玩物。在此,我們略拾掇一二,以揭開“新緊箍”的神秘面紗。

Muse:讓頭帶讀懂腦電波。Muse頭帶通過感應技術原理,可以讀取大腦的腦電波,進而讀取大腦資訊。它和應用軟體配套使用,可以引導使用者去思考或者放松大腦。據開發者介紹,Muse頭帶不僅可以讀取佩戴者的腦波模式,還可以執行簡易的“心靈控制”等活動。

智能可穿戴裝置或将成為人工智能的“緊箍圈”

MindSet:意念領略全新互動式世界。MindSet是美國NeuroSky公司基于最新的腦機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技術研發的一款基于人機界面技術的意念耳機。MindSet采用NeuroSky專利技術,通過輸出關注度參數和放松度參數,來反映佩戴者目前的精神狀态;MindSet還可以輸出原始的腦電波資訊和不同波段的腦電資訊,将使用者的腦電波信号轉化為基于意念的控制力,帶使用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互動互動的世界。

Emotiv Epoc意念控制器,實時監測思想與情感。Emotiv Epoc是由美國加州舊金山的神經科技公司Emotiv Systems,通過使用非侵入式傳感器研發的附有電極的特殊頭盔類産品。它可以測量很多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甚至已經可以區分具體的想法,如:“推”和“舉”;以及情感,如“興奮”或“平靜”等。甚至,一些患有内部鎖定綜合征的人群将可以通過這種頭盔裝置直接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與物體發生互動反應。

智能可穿戴裝置或将成為人工智能的“緊箍圈”

“緊箍圈”或将成為人機和諧的通道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在腦波互動、思維交流方面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對人工智能的開發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我們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歡呼雀躍的時候, 著名實體學家史蒂芬·霍金稱,人工智能或許不但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還有可能是最後的事件。他的意思是:人工智能可能會導緻人類的滅亡。

另外,人工智能和

機器人

專家在最近也發表公開信,一道呼籲限制

人工智能

武器。

可以看出來,如何有效地和諧人機關系,讓人工智能“終結說”變成不可能事件,已經成為科技界乃至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不妨大膽假設,在未來的技術和高端的裝置的支援下,人們在賦予人工智能以思維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與晶片的資料對接,進行人工智能的思維解讀,進而有效地提升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把控,将人工智能終結人類的憂患防患于未然,就如同唐僧依托緊箍圈便可牢牢把控本領通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般。

顯然,這種帶有“緊箍圈”作用的技術可以融入頭戴式

智能穿戴

裝置,這或許将是人類在探秘自身大腦的過程中,辟出的一條和諧人工智能的康莊大道。

原文釋出時間:2015-08-28 13:30

本文作者:豆瑞米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