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匈奴是一個曆史比較悠久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發源于蒙古高原的陰山山麓,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可以說從秦朝開始,匈奴就與中原政權結下了世仇,被曆史學家定義為幹擾古代史發展的民族。

在古代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十分粗犷,尤其是匈奴人更是過着,“逐水草而生”的遊牧生活。是以他們的性格非常彪悍,為了生存不惜與其他民族血拼。匈奴被曆代中原政權視為勁敵,并稱其族人不懂禮數、尚未開化。

《史記》、《漢書》中都有關于匈奴的記載,其中,《史記》中曾記載過匈奴部族,有一個令中原王朝不齒的習俗,即“父死娶母,兄死娶嫂”。

這種有悖于人倫的行為,為什麼會在匈奴人中流傳?聽聽專家怎麼說,古人的腦回路确實很清奇。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第一、“父死娶母,兄死娶嫂”

從字面意思去了解這八個字,可以解釋為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去母親,兄長去世了弟弟可以娶嫂子。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曆史有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古代社會中的少數民族,雖然創造出了草原文明,但是卻從未接受過禮儀教化。是以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本不存在以禮相待的概念,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文化的落後。

專家分析,匈奴人不可能不懂血緣關系和人倫之道,是以“父死娶母”,并非是指繼承父親家業的兒子娶自己的生母,而是說娶父親的小妾。

“兄死娶嫂”也不隻是弟弟可以娶嫂子,在匈奴人的家族中,如果弟弟死了哥哥也可以娶弟妹,總而言之肥水不流外人田。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啟後代中的一支,是以他們也是名副其實的華夏人。但後來為了生存來到了草原,并在一代又一代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獨有的民族特征,以及生活習慣、民風民俗。

專家說,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推論,匈奴人作為華夏大家族的一分子,他們的這種特殊的婚姻習俗,恐怕根本不是獨一份。

第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婚俗呢?

按照中原人的婚姻習俗來看,男女在結婚之前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後還要通過“三書六禮”确定婚事,最後才能呵呵拜堂成親、送入洞房。婚後女人要遵守“三從四德”,就算是丈夫不幸去世也要為他守活寡。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而匈奴人的這種婚俗,不僅不符合禮教的要求,而且也有一點太過于開放了。殊不知這種婚俗的背後意義,在于為自己的丈夫或兒子守住家産。

這種感覺有一點類似兄終弟及的意味,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目的就在于穩固得之不易的大宋江山。

第三、古代婚俗之“烝報婚”

成書于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左傳》中,就有“轉房”、“收繼”等婚俗記載,實際上和匈奴“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如出一轍。

古人将這兩種婚俗稱為“烝報婚”,“烝”字指代子娶後母,而“報”字則寓意弟娶嫂。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是以在重名分和“夫婦之别”的思想影響下,根本沒有“烝報婚”一說。

但到了戰國時期由于禮樂崩塌甚為嚴重,是以“烝”“報”婚俗開始出現,但也并未成為社會共識。

烝報婚作為古代婚俗的一種,突破了儒家學派倡導的重視人倫思想,至此“烝”、“報”婚姻才被大衆所接受,可見“烝報婚”并非匈奴人的專利。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第四、烝報婚俗出現的原因

由于古代社會中大家庭特别多,而縱然家有千口主事的人,也隻能從男人中挑選。而由于當時女人的地位比較低,是以無論是皇族還是普通老百姓家庭,都必須以男人的血脈作為家族的延續根基。

至此為了保證大家族世代興旺,一代大家長不幸去世,那麼就會由他的弟弟、兒子、侄子重新掌管家族。男人就是古代女人的命,一旦家族中的男人去世了,那麼這個女人就有可能被掃地出門。

而作為曾經的家族成員,她走後可能會帶走孩子和财産,是以為了維護家族或家庭的利益,才會讓女人嫁給其他家族男性。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曆史淵源?古人腦回路很清奇

結 語

在現代人的思想中,“烝報婚”是一種醜陋的婚姻惡習。但是在生産力比較低的古代,人們在勞動的時候依然遵守着人多力量大的準則,是以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影響下,才會形成這種極為特殊的婚姻習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