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支軍隊請求上前線抗戰,蔣介石說:如果你們上,我們還有希望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戰争從來都是年輕人的事,至于老年人,做做宣傳、後勤就足夠了,總不能讓老胳膊老腿兒們去戰場上殺敵吧?

但在抗戰時期,還真就出現了一支完全由老年人組成的軍隊,年齡必須要滿60歲才能入伍,名曰“老子軍”。

“老子軍”的創始人有兩位,一位叫李根源(下圖),雲南今騰沖人,另一位叫張一麐(音同“林”),江蘇蘇州人。

這支軍隊請求上前線抗戰,蔣介石說:如果你們上,我們還有希望嗎

能創出“老子軍”,自然也不是普通人,這兩位都是當時的大名人。雲南陸軍講武堂大家肯定都知道,朱老總、葉帥、朱培德、龍雲、盧漢等等,都是這所學校的校友,李根源就是雲南講武堂的創始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剛開始時,雲南講武堂隻招收雲南本地的學生,而朱老總是四川人,為了學習軍事,千裡迢迢地從四川趕到了雲南,卻被告知不能報名。就在朱老總極度失望的時候,正好李根源來了,問明情況後,說:“他趕來投考,說明他是個有革命志氣的青年,即使是四川人,也應給予錄取,以遂其願,堅其志。”直到晚年時,朱老總還跟人提起過當年李根源的恩情。

辛亥革命時,李根源率學生軍投入了革命事業,最高做到了北洋政府的代總理。但軍閥混戰的現狀,讓李根源倍感失落,沒過幾年就退出了政界,去了蘇州隐居。但因他冠蓋天下的大名,即使隐居山中,也經常有國民黨的官員們來向他求教,是以被譽為“山中宰相”。

至于另一位張一麐(下圖),也同樣是革命元老,在民國初期曾做到了教育總長,但也因看不慣袁世凱的做派,憤然辭職,回到了蘇州隐居。兩位元老,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這支軍隊請求上前線抗戰,蔣介石說:如果你們上,我們還有希望嗎

然而,抗戰的爆發,又将兩位“隐士”重新請了出來。

抗戰爆發後,李根源與張一麐毅然發起倡議,号召組織“老子軍”,聲稱:

“青年前程遠大,為日方長,若過多犧牲,未免可惜。老年人年事已足,價值日減,視死如歸,是其天職。”

“老子軍”的主要任務包括:燃點雷管之發動機關、與敵人拼命而不得生還者;破壞敵人之重工業、軍械,須與之俱斃而不得生還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決死者;制裁土豪劣紳漢奸之賣國害民者等等。

而且,挑選人員的标準以年齡為限:60歲以上者為正式軍人,55歲至59歲可以先參加預備軍,50歲至54歲則為續備軍。

“老子軍”的口号一出,立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當時已98歲高齡的複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下圖),也踴躍自薦,并被推舉為“老子軍”的軍統(司令),要知道,馬相伯在教育界的地位可是無人能及,連蔡元培、于右任都是他的弟子。同時,張一麐擔任副軍統,李根源擔任參謀長。

這支軍隊請求上前線抗戰,蔣介石說:如果你們上,我們還有希望嗎

張一麐在給蔣介石的信中寫道:

“我之科學既不如人,惟有以肉彈相搏,如牆而進,天而不亡中國乎。”

不過,蔣介石這個人還是很講仁義的,認為戰争就是軍隊的事,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家縱極艱危,不應責耆老以效死于前線”,而老年人的作用,在“督率後進,慎固守禦,提挈群眾”,是以沒有同意“老子軍”的提議。

就是啊,如果輪到這幫老人上戰場殺敵,那中國就真的沒希望了。

雖然“老子軍”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但它的巨大鼓舞作用,還是影響了無數中國人的抗戰決心。而且,李根源和張一麐兩位大名士、大義士仍然奔走于前線,為前線的将士們提供必要的服務。

在淞滬會戰中,兩位老人組織了好幾支救護隊,将前線受傷的将士們運回後方,進行治療,前後共救治過5萬多人。而且,李根源還把自己的墓地捐了出來,用來安葬在抗戰中犧牲的将士們,并親筆題名“英雄冢”。

這支軍隊請求上前線抗戰,蔣介石說:如果你們上,我們還有希望嗎

1942年5月,遠征軍名将戴安瀾壯烈殉國後,靈柩被運回國内,在雲南境内,十萬百姓沿街祭奠,早已衆所周知。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雲南監察使,就是李根源,戴安瀾的公祭大會,就是他主持的,而且還号召戴安瀾靈柩經過的各縣縣長,都必須出城迎接。

張一麐的事迹更加感人,當日軍逼近蘇州時,郭沫若去拜訪過張一麐,勸他早點離開蘇州,但張一麐說:“有些貪生怕死的人,家鄉被人占去了,都想逃亡,我最反對逃亡的!要是将來蘇州給敵人占去了,我決與蘇州共存亡!”

蘇州淪陷後,張一麐留在蘇州,組織了遊擊隊繼續跟日軍作對。後來見大勢已去,張一麐為了不跟日本人合作,剃發為僧,遁入空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