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引言:

最後的長平,面敵而死的将軍。

趙括是誰?曆史上的紙上談兵主角,曾經的趙國将星種子,後來的趙軍掘墓人。

公元前280年的時候,趙括老爹趙奢奉命攻擊齊國麥丘城,齊軍獲得墨家弟子配合,趙軍攻城不利。關鍵時刻,趙括建議老爹說:老爸啊,這時應暫緩進攻,打聽城裡許是再做打算。

聽了兒子建議,趙奢就抓了幾個齊軍俘虜,一番打聽知道城中已然斷糧。

随後深谙兵法的趙括立馬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讓父親放俘虜回城不說,還建議老爹每天往麥丘城中扔糧食。

這一來二去,齊國守将郁悶了,就寫信趙軍說:要戰便戰,别耍花樣。

趙括一看,就建議老爹堅守營帳,包圍城池,齊國必定内亂。

事情果如趙括所料,不久後城中百姓反殺掉不投降的守将,打開城門迎趙軍進城。

這是趙括兵法初露鋒芒,這件事也讓他有了潛力将星的美譽。

後來的秦趙阏與之戰中,趙括也給老父親提供了不少正确建議,一場遠端突襲打得秦軍措手不及,大敗而歸,更讓趙奢趙括父子成了趙軍心中敬佩的人。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老爹不信任)

可惜的是,這一切過往輝煌掩蓋不了趙括的落幕!

長平之戰中趙括面敵而死,用奮戰獲得紙上談兵惡名,也成後世史書中被不斷駁斥的人。

說到這,有個問題來了,趙括明明如此善戰,為何會被所有人說不行!

趙括老爹說他不行,趙括老媽也說他不行,就連秦國丞相範雎也說他不行。

這樣的人,為何還被趙王重用,成了決定40萬大軍存亡的将領?

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因何發生?

這個時候我們别相信史書就對了,因為盡信史不如無史,換個角度思考就能明白,趙王的抉擇因何而來!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趙孝成王信)

一:昏君還是英主,趙孝成王!

提趙孝成王,估計很多人都會搖頭歎息,說他昏聩無能!

看他在戰争中的三大愚蠢做派,我初見之餘也覺他昏聩。

趙王第一蠢:受地上黨貪得無厭,如果沒這受地之舉,何來長平之戰,讓趙國血流成河?

當時秦國苦戰良久,才得到南韓割讓的上黨高地,這個居高臨下俯瞰三晉的戰略要地,秦國勢在必得,誰來也不會放手!

趙王第二蠢:戰事不利居然主動派遣使者去秦國示好。

秦國将計就計,用厚待趙使方式,讓其他諸侯國認為這是秦趙要和解,你自己都主動示好,緩和關系了,其他國家當然沒了支援趙國的必要和緊迫感?結果長平決戰時援軍遲遲不來。

趙王第三蠢:臨陣關鍵時刻居然在秦國流言忽悠下, 将宿将廉頗換下換上年輕氣盛的趙括。

這三蠢,第一蠢讓戰争爆發,第二蠢讓趙國失去外援,第三蠢,讓趙國大敗虧輸死傷無數。

三蠢看完,一個昏聩君王躍然紙上,跟紙上談兵的趙括相映成趣,成趙國失敗根源。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三蠢關聯的趙孝成王,真就是個昏聩之主嗎?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趙孝成王真傻嗎?)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或許就會明白無數駁斥背後的真相。

第一:在接受上黨這事上,趙孝成王做派,是深谙戰略甚至國家安危格局後的必然之舉。

上黨地區,是三家分晉之後韓趙兩國共同的戰略要地。南韓占據上黨高地區域,進可攻退可守,趙國獲得的區域,則相對一馬平川。屬于趙國的區域,一馬平川,秦國獲得了居高臨下的南韓上黨高地,則等于随時可以進攻趙國。

由此可見,這個地方既是秦國必争之地,也是趙國必争之地,誰占有了上黨,就等于擁有後續對峙時刻的戰略優勢。上黨對秦國而言是進攻前進基地,對趙國而言則是穩守基礎。

趙王若要說有什麼問題,那就是不該獨占上黨,而是聯絡魏國、南韓共同維系上黨安全。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上黨高地地形圖)

第二:我們看關于趙括的問題!

在文章開篇,我說了關于趙括的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那個時候,趙括就是趙國最合适的領軍人選。

當時的趙國,善守的廉頗始終無法逆轉前線的戰局,身居後方的李牧還未有成名,其他名宿都跟在廉頗身邊,也沒見有什麼破局良方,左右看過去,反而是以善謀、善戰聞名的趙括成了趙孝成王心中的主要候選人之一。

恰在此時,秦國範雎的離間計又讓趙王遊移的心思變得堅定。

敵國都說趙括厲害,自己也覺趙括不錯,那就他吧?由此才有了這緻命的臨陣換将出現。

秦國的推潑助瀾後續看,不過是急于速戰後的将計就計,同樣地,趙國臨陣換将,也是急于速戰的将計就計而已。

兩個都是為了将計就計,都覺得自己有赢面!

由此可見,這将計就計背後的隐憂必定不小,趙孝成王談不上昏聩,隻是沒辦法而已!

為何沒辦法?且看趙王的無奈。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廉頗的無奈)

二:趙王的無奈。

秦趙之戰是兩國國運之戰。

一般涉及國運之戰,都是大規模軍團對峙。

比如曾經的蘇德戰争,就是如此!打到最後比拼的除了戰鬥力之外,還有國家的續戰力。

續戰力關鍵是什麼,今日看,是國家制造能力和足夠的兵員,在古代則是人口和糧食。

數十萬大軍,一人一頓飯就是個天文數字,再加上當時後勤也沒有什麼火車、汽車,全靠人拖馬馱。這樣的運輸條件下,十車糧食路上都耗費大半,能到前線的才多少?

為了維持這幾十萬大軍的對峙和進攻,運糧消耗的民夫數至少也是幾十萬。

幾十萬對峙,幾十萬運糧,趙國才多少人?按後世統計大概在350-400萬之間。

那個時候男人是戰鬥的主力,這前線對峙加運輸糧草,幾乎用盡趙國男兒,這也是戰争打到後續,十多歲少年都上了戰場的根源。

除了這之外,要想繼續戰鬥,你不能不管耕地啊?男人都去了前線,能耕種的隻能是女人和孩子還有老人,這樣的情況下,農田的荒蕪也就成了必然。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戰争越久消耗越大)

持續一年或許還能堅持,但長平之戰對峙近三年之久(也有一年的說法,本人不太認同)。

從軍隊調動,到行軍布陣,兩軍對峙,持續近三年消耗,不僅打空了趙國戰略儲備,也嚴重影響趙國的農業生産,讓糧食大幅度減産。

這樣的境況,我們作為後來者,作為看史書的人,在現實上是體會不到的?

這就是趙王面對的境況,換你是趙王,或者趙國大臣你會如何想?當然是壓力山大啊,要盡快結束這場戰争,盡快恢複生産,要不然這個國家就要被拖垮。

這就是趙王和所有趙國大臣的想法,也是趙國的抉擇。

為了能速勝,誰能上,誰上!

恰在這個時候,通過俘獲的趙軍,秦軍知道了趙國中有個善戰知兵的趙括。

在分析了他之前所有戰績後,秦國給趙括做了一次人格畫像,進而得出了一個結論。

年輕氣盛,才華橫溢,但戰争經驗不足,比廉頗好忽悠。

秦國的境況和趙國好不到哪裡去,也需要一個能赢得速勝的機會,相較于油鹽不進的廉頗,趙括無疑更合适。

于是,一場後人看來拙劣,但當時很精明的離間計出爐了,計謀之後廉頗下場趙括登場。

趙國君臣在最無奈的時刻,做了最無奈卻正确的抉擇。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趙括是自信的)

三:廉頗的心思和趙括的豪言。

廉頗其人是戰國四大名将之一,能力沒得說,但這能力點全在戰鬥技能上政治卻沒多少。

廉頗的心思其實很簡單,不打無把握之戰而已。

這不打背後,除了知道主動出擊兇多吉少外,也存了保全自己善戰名譽的私心,更不敢為趙國的大敗虧輸負責。從這個角度看,他踐行了一個将軍的職責,負責任地守護了趙國的軍隊,帶領他們不至于大敗。

但,他卻不了解趙國的困境,不明白老闆的無奈,等待他的結局隻能是下場。

在廉頗看來,主動出擊,勝算不大,繼續對峙,趙國更危險,至于撤退,那更是一場災難。

身處前線的廉頗也是無奈的,上中下三條路,條條被堵死!

于是廉頗選擇了,最穩妥的以不變應萬變,我就堅守了,堅守到敵方退卻,自己也就赢了,真要主動出擊,大機率是大敗,如果撤退,那就立馬完球。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廉頗的堅守)

原因無他,善戰的人都知道,大軍臨陣,如有一絲退卻舉動,就将萬劫不複。

後世諸葛亮北伐,所帶兵馬至多十萬,還小心翼翼,不斷弄佯攻迷惑敵人,每次撤退也要安排斷後部隊,憑借蜀地的險峻才能安然退守。

知進不知退不算好将軍,廉頗心思和無奈,就在于此,隻要廉頗主持戰鬥,就别指望出擊。

其實趙王下定決心要打的時候,就心存了賭徒心思和僥幸心理。

賭的是國運,而這最重的籌碼除了前線四十萬大軍外,還有趙括的雄心壯志!

趙括其人并非毫無戰績,憑借老爹的威望還有自己的戰績,他很自信。這自信展現在曾經的臨陣之中,展現在當年的運籌帷幄之中,也展現在他年輕的臉龐之上。

他渴望複制自己爹阏與之戰大敗秦軍的威風,這讓他躍躍欲試,也讓趙孝成王心存期待。

這期待也和他爹的戰績有關!

當年阏與之戰時,趙國兩大宿将廉頗、樂乘都說被圍困的阏與難以救援,不願冒險出兵。

這時候,就是趙括老爹趙奢站出來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于穴中,将勇者勝。

當年還是太子的趙孝成王對這一切印象深刻。

自己老爹通過信任趙奢獲得了勝利,今日我通過信任趙括,難道就不能複制這一切嗎?

這時候,趙括的戰略思想,戰術安排都不重要了,趙王用冥冥中的感覺,決定了趙括的使命和結局。被寄予厚望的趙括,帶着自信和趙王的寄托上了戰場,用一往無前的勇氣回應了趙王的期待。

國運艱難,将軍應速戰速決,用一場勝利,挽救家國。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趙王賭博)

四:面敵而死的趙括,成全了白起的惡名。

就在趙國君臣互動的同時,老謀深算的白起和秦昭襄王也在互動。

一邊是年輕的君王配合,趙孝成王不到30歲,趙括大概30歲左右,一邊是兩個老狐狸,秦昭襄王已然在位44年,白起貌似五旬左右正值壯年。

這樣的君臣對比後,就能發現勝負之決在于經驗啊!

老狐狸算計小鮮肉,一算一個準。

趙孝成王臨陣換将,遇見秦昭襄王臨陣換将,趙括的對手也變成了從天而降的殺神白起!

一場帶領數十萬人,畢其功于一役的決死沖鋒後,趙括成了面敵而死的将魂,白起成了伫立沙場的戰神。

戰魂,以死搏命,以死報國,戰神,以勝利之名成就千古傳奇,高下立判。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一隻老狐狸)

倒下的趙括,死不足惜,可惜了四十萬将士,他們心心念自己的家人,心心念自己的莊稼,為了活着,他們選擇了投降。

但,面對趙軍投降,秦軍也頭疼了!原因無他,趙國的困頓秦國也有,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秦國的苦苦支撐和趙國決死反擊,對比後不由歎息曆史的荒唐,堅持一下或許就不同了。

但這一切也隻有可惜而已,四十萬戰俘,秦國養不起,放不起,最後隻能坑殺。

當機立斷的白起,留下了滿身的惡名還有即便下地獄也不會安甯的心。

長平之戰兩年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自刎那一刻他不由想起曾經的長平: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

一對年輕人,用孟浪的犧牲,成全了老狐狸的勝利!

誰曾想,這老狐狸白起,依舊成了犧牲品,在朝堂爾虞我詐中,失去了利用價值自刎而死!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白起自殺)

五:趙孝成王的成長。

長平之戰結束後天下震動!

這震動源自白起坑殺40萬趙軍的暴力舉動,這震動源自暴秦的悍勇,進而讓諸侯國升起唇亡齒寒之感。

暴秦今日坑殺趙國40萬,明日會不會坑殺我們?

震動的天下,還有悲慘的結果,終于讓趙孝成王成熟了起來。

卸下前線四十萬人負擔後的趙王,反而變的智商線上!

為了保全趙國,他重金遊說秦相範雎,阻止了白起的乘勝追擊。

面對秦國要求割讓六國的條件,趙王假意答應,卻用這六城之地賄賂齊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随即又和魏國訂立盟約,将靈丘封給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還對南韓、燕國極力示好!

一輪外交攻勢讓趙國後續打赢了邯鄲之戰,打赢了燕國進攻,營造了天下共同抗秦勢頭。

由此,才有竊符救趙和信陵君主持的合縱攻秦出現。

在信陵君帶領下,五國聯軍一舉擊敗秦軍,先後收複魏國河東郡、安陽、汾城,趙國太原郡、皮牢、武安,南韓上黨郡及汝南。

簡言之,秦昭襄王近二十年征戰獲得的戰果,在五國聯軍進攻下,喪失殆盡損兵折将。

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被延遲了二十多年。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力量是最好的催化劑)

尾聲:

行文至此,不由感歎!

趙孝成王非昏聩之主,趙括也并非無能之将!

長平之戰慘敗,關鍵在于趙國國力困頓,在趙孝成王鬥争經驗不足,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

急于求成的趙孝成王,帶偏了名将種子趙括,也着了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道。

但看似英明神武的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結束後,也犯了一個備受诟病的錯誤。

他聽信範雎建議,阻止了白起的繼續進攻,這昏招其實和趙孝成王差不多!

那一刻的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于現實的妥協和退讓而已。

趙國無力維持對峙,隻能主動出擊,減少損失求取勝利的一線希望。

秦國無力繼續出擊,隻能接受投降,減少損失換取休整的時間空檔。

君王抉擇自有其道理,但曆史給予的不同結局,讓他們的抉擇被放大後,就成沖突的兩極。

一級,昏聩,一級,英武,一級,笑柄,一級,睿智。

可惜可歎亦可笑............

長平之戰趙王3次犯錯,後續卻打掉秦國20多年擴張成果,他真傻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