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幫助孩子識别情緒,認識情緒的類型是父母的必修課之一

不知道說到情商,大家覺得定義是什麼,高低的标準又是什麼?與之相對的智商就比較明确,代表着學習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困難的能力,也就是俗話說的聰明與否。

正規的機構都會有專業的智商測試,進而判斷一個人的智力水準高下,立見、準确、靠譜。換言之,湖北省的聯考狀元,你如果拿着讓他去做湖南省的試卷兒,它的分數、排名也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怎樣幫助孩子識别情緒,認識情緒的類型是父母的必修課之一

很多人認為情商高就是招人喜歡、說話好聽、人際關系良好、社交遊刃有餘。乍一聽似乎沒錯,但任何一個人又不是人民币,怎麼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呢?是以之前這些描述都是一個相對值,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有可能在這一部分人眼裡讨厭、反感,但是在另外一部分人眼裡卻又呆萌、可愛。

是以如果拿他人對自己的喜歡與否來完全去判斷所謂的情商,那麼就太相對了。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在類似的一些情商管理課當中,經常會聽到以下的論調,我們來看一看。

其一,情商低的人不會取得成功,實際上如果沒有取得成功,更多說明智商也不行,别都賴在情商上面。一個人的智商要是高到一定的境界,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取代情商的。而智商不足的話,就算費盡心思搞好人際關系,愛因斯坦最終也整不出他的相對論。

其二、說話不中聽就是情商低。實際上大多數孩子是不會故意說話不中聽的,他們有時候是缺乏自己說話做事對别人影響的内形力的判斷,有時候是因為自控力欠缺,很容易說話脫口而出,進而看上去說話不中聽。

而剛才我們提到的内形力、自控力都是執行功能的一種,是以與其費盡心思教孩子怎麼樣說話,表面上好聽去讨好别人,還不如好好培養一下孩子的内行力、自控力等執行功能。

其三、有太多雞湯,教人如何做一個所謂高情商的人,即為了不得罪人,強忍不滿、憋成内傷,面對厭煩的人笑臉相迎、求個好關系。

這樣的話表面上是維系了一大堆蜻蜓點水的好關系,但是作為本人,開心嗎?舒服嗎?适應嗎?

如果所謂的高情商不能給自己帶來平和、開心的情緒狀态,那麼這怎麼能算是高情商呢?薛寶钗再忍不了林黛玉的小性子,也要禀勞了,把大家閨秀的風度演到底,那這演技和内心的程度豈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

既然咱們說了對情商了解的誤區,那麼現在我們就來讨論一下。究竟情商指什麼?

實際上情商更多是指我們辨識、了解、表達、調節與管理情緒的能力。

古人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情緒越平穩、心情越美好。情商越高的人其實越能更好的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一個情緒反應,并且能夠更好的去了解情緒的複雜性,進而對情緒的細微差別更細緻、更準确。

比如說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被老師批評了,可能他會勃然大怒、發脾氣,實際上這個孩子被批評後産生的是一種羞辱、慚愧的情緒,但是如果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以及去加以處理,他可能就轉化為感受到憤怒,進而爆發出來。

很多脾氣大的孩子,甚至成人可能都存在這方面的困難,他不太能很精确地去識别出自己細微的情緒,比如說緊張、焦躁、難過、害怕、甚至有時候可能是疼痛不已,他們都傾向于感覺為生氣或者憤怒而演出來。

學會識别出情緒,越準确、越細緻地去識别情緒,越能夠為提高情商奠定基礎。

分享幾個技巧、政策,可以教給孩子們,幫助孩子們更好的去識别情緒。

一、尋找情緒線索,嘗試教會孩子們能夠通過表情及姿勢線索識别出幾種主要的情緒,隻有能夠識别、認識出情緒了,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當時的感受,進而才能夠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做到讀懂他人的臉色,知道自己的行為引發了别人怎樣的情緒,進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有些孩子把家長、老師、小夥伴都惹惱了,但自己還不知道,繼續我行我素,導緻最後對方也不高興、大發雷霆,自己也不高興,兩敗俱傷。

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夠正确地解讀,會讓我們處理事情順利。很多家長可以嘗試問問孩子,你能夠想到有哪些情緒啊?可以的話找一張白紙幫他寫下來。

注意有四大情緒,要通過提示幫助孩子意識到這四大情緒主要是開心、愉悅、生氣、憤怒、悲傷、難過、煩惱、憂慮。

當然其他的情緒如果孩子提到了,也要表示認可。現在網絡很便捷,建議家長們可以在電腦或者手機上搜一些人物表情的圖檔。例如你如果在搜尋引擎當中搜尋剛才我提及到的情緒名詞,很容易就能夠搜到相對應的人物的表情圖,把它儲存下來。然後詢問孩子,你覺得這個人現在是什麼情緒,或者問你覺得這個人現在感受?

如果孩子對于情緒識别正确的話,那你還要追問為什麼呢?為什麼你覺得他現在開心?為什麼你覺得他現在難過?要讓孩子能夠将人物的表情或者姿勢的線索和這個人物的情緒建立起來對應的聯系。

這個時候有一點要注意,不要選擇過分卡通的表情圖,尤其現在在網絡聊天當中最常用的類似image圖示,這樣的表情圖不推薦使用。因為真實的人類情緒表現在臉部或者動作上時,和抽象的卡通就是這種圖示相差還是非常大的。

這類圖示并不利于培養孩子識别真實情緒線索的能力。一般來說,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意識到的情緒線索是類似以下這樣子的,例如開心、愉悅的時候會有笑容、眼睛彎彎的、手舞足蹈。

悲傷、難過的時候可能會流眼淚、蜷縮成一團,煩惱、憂慮的時候會皺着眉頭、唉聲歎氣、生氣、憤怒的時候會面紅耳赤、咬牙切齒,甚至可能會揮舞拳頭、大聲咆哮。

還有一些例如驚訝的時候會瞪大眼睛、目瞪口呆、讨厭、厭惡的時候會翻白眼、不屑一顧,驕傲的時候會擡頭挺胸,害怕的時候可能會瑟瑟發抖等等。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做個連線遊戲,左邊寫上不同的情緒,右邊寫上表情或者姿勢的一些描述,讓孩子将情緒對應的表情或者姿勢連起來。

現在網絡上很流行将明星做成表情包,那麼家長看到一些典型的情緒的表情包之後,也可以以此為素材與孩子玩個遊戲,問問孩子這個表情包究竟是什麼表情、什麼情緒。那你是怎麼判斷這個明星是這個情緒的呢?

二、自己得知道自己生氣了。生氣應該是最容易給孩子帶來麻煩的不良情緒之一,也很容易呢影親子關系,也很容易影響孩子在學校裡的師生以及同學關系,發脾氣可以說是兩敗俱傷的一種方式。

經常發脾氣的孩子其實自己也不好受,由于經常發脾氣影響了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又進一步惡性循環,影響了自己情緒的穩定。

如果希望在發脾氣之前能夠自己做出調整,避免亂發脾氣,那麼第一步基礎就是你得知道自己要發脾氣了。是以孩子需要學會通過一些軀體線索,知道自己已經開始生氣了、即将要發脾氣了。

可以與孩子回憶最近一次他生氣的經曆,或者家長自己生氣的經曆。如果找不到,你可以嘗試找一段卡通片兒或者電視上的人物生氣的視訊,這個你也找不到的話,那家長就給孩子講下面這個故事吧,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得去重複,重點的是在于去複述清楚生氣當時,當事人的軀體感受。

故事如下,昨天我去星巴克買咖啡,排了半小時的隊,好不容易輪到我了,旁邊一個男孩子突然就擠了過來,說他有急事,便開始點單。不僅如此,他特别糾結,問問這個、點點那個十來分鐘了還沒決定好。我覺得他太不禮貌了,不由得就皺緊眉頭,撅起嘴,從對方翻了好幾個白眼,我覺得胸口挺悶的,呼吸很重,差點就沖他哼一聲。好不容易他點單結束了,離開的時候居然踩了我的腳,他居然沒有道歉,就呵呵一笑,我頓時覺得頭發都豎起來了,胸口就要炸了。我緊緊握着我的雙拳,沖着他瞪大眼睛用力吼道:你這個人怎麼回事?

講完這個故事後,與孩子讨論一下這個時候當事人的軀體反應,進而掌握即将要發脾氣的很多預警線索。

比如說臉紅、發熱、頭脹、出汗、呼吸急促、攥緊拳頭等等。以後當孩子或大人生氣之後,或者電視當中你看到有人物生氣的時候,你就與孩子玩一玩尋找軀體線索的遊戲。

如果爸爸剛發完脾氣,就可以問孩子:剛才你覺得爸爸怎麼了?孩子可能回答哦,爸爸抓狂了、發飙了。那繼續追問。那你怎麼知道的呢?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軀體線索。比如說爸爸眼睛瞪得好大呀,爸爸握着拳頭,雙手在揮舞,說話聲音非常大,幾乎是在吼,更重要的是慢慢幫助孩子即掌握到自己即将發脾氣之前的軀體預警線索,還要學會幫助孩子去甄别不同的情緒。

很多孩子很容易發脾氣,其實有時候是難過、厭煩或者尴尬,甚至是擔心了。由于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這些情緒當中細微的差別,他隻能以生氣、憤怒的方式去感覺,那他最終就全部以發脾氣的方式來呈現了。

要讓孩子知道,有時候他自己以為自己生氣未必是真的生氣,可能是由于别的情緒引起來的。比如很多人都會碰到糟糕的事情,比如說生活中的沖突、學業上的打擊、人際交往當中的不順會帶來一些很不好的感受,不一定總是會讓我們生氣,可能還包括了其他的感覺,例如疼痛、害怕、難堪、尴尬、緊張、煩躁、難過、傷心等等。可以舉一些孩子平時生活當中的例子,來說明他的感受并非是真的生氣或者憤怒,但結果他都以生氣的方式演出來了。

如果家長一時自己難以回憶起來,以下幾個兒童期常見的情緒例子可以用來很好的參考,也可以借此回憶下自家孩子相對應的情況,進而更好的現身說法。

例子一、治豪的家很大,從卧室到洗手間要經過客廳和一條細長的走廊,而晚上客廳和走廊的燈都是關着的。志豪每次站在卧室門口,看到洗手間那漆黑走道的盡頭就覺得陰森恐怖。媽媽知道治好膽子很小,每天晚上都會陪着她走過去,然而這天晚上媽媽加班是爸爸在家,偏偏爸爸還讓治豪去洗手間幫他拿一條毛巾過來,治豪不去,爸爸就三番五次的催他,于是隻好大聲的反抗說:你自己要用你就自己去拿,你憑什麼讓我去,你幹嘛欺負我?這個例子當中,志豪是因為害怕不敢去做某件事,但是又被家長要求去做。由于沒能很好的識别出自己害怕的情緒,又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害怕,進而直接就以對爸爸發脾氣的方式呈現了。

例子二,小林在學校裡是個積極的好學生,每次大家去食堂集體吃飯的時候,他都積極地幫同學和老師端飯盛湯,可惜他總是毛手毛腳的,每次都把飯菜或者湯水撒播在别人身上。一開始老師都會讓其他手腳靈活的學生搶在他前面把這些事兒做完,可這天小林又積極地搶先去端。當他踉跄的走過來的時候,老師委婉地阻止說:小林,你放在那邊就好了,不用端過來了。然而知情的同學們就轟然大笑,小林頓時很生氣,揮手将碗打翻在地上。為什麼不讓我端過去?這個例子當中想想看,小林生氣背後實際是感受到了什麼情緒?答案是難堪、尴尬、丢人。但是他就是以生氣、發怒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例子三,欣欣和小陳關系很好,經常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回家、一起做作業、一起遊泳,他們還會分享各自很多高興的事和煩惱的事。最近欣欣因為參加一個模型大賽,和班上的小浩分在一組了,比賽的日期臨近了,欣欣的課餘時間都和小浩在一起鑽研模型,還耽誤了兩次和小陳一起去遊泳。

終于模型比賽結束了,欣欣去找小陳玩,但是小陳滿臉不高興地說:哼,你現在找我幹什麼?你跟小浩才是好朋友呀,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小陳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是真的生氣、讨厭欣欣嗎?不是的,相反是舍不得欣欣這個好朋友,是覺得自己委屈,甚至可能是傷心、難過了,但是卻用生氣、讨厭的方式表達出來了,那結果可想而知,會适得其反。

例子四,小峰由于和同學追跑,将膝蓋磕破了、流血了,并且磕破的地方沾了不少泥沙。于是媽媽帶小峰去醫院,醫生給傷口擦酒精、消毒,還要用棉簽将泥沙都擦幹淨,這個過程非常的痛,小峰騰得呲牙咧嘴就不停地動,醫生就讓媽媽按住小風,不讓他動,于是小峰就哭喊着捶打媽媽,生氣的喊:你幹嘛按着我,你幹嘛不讓我動,讨厭死你了。這個例子倒是相對簡單一點,這個也是典型的其實隻是因為疼痛,但是卻遷怒于家長的一個例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