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決定戰争勝敗的一條重要規律。不過,孫子所說的“知彼知己”,如果一方能“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當然前者勝。如果雙方都“知彼知己”,誰勝誰敗則很難說了,戰争也就變得極其錯綜複雜。《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寫的“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和第九十五回寫的“武侯彈琴退仲達”,就是描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都“知彼知己”的情況下,展開鬥智的精采鏡頭,彼此政策确是各有巧妙,勝敗之間隻差一籌而已。在《三國演義》的諸戰役中,這才算是鬥智之戰:戰争千變萬化,戰争不是由一方來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設計,任何一方都不能全操勝券,而是勝中有敗,敗中有勝。它不僅展現了戰争的複雜性,也說明了戰争的嚴肅性:它是生和死的搏鬥,誰要是錯走了一步,就有被消滅的危險。這兩回書所寫的鬥智之戰,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知彼知己”的思想,且對我們從事一切競争都很有借鑒意義。

愚者不懂因人因事做具體分析

在“司馬懿克日擒孟達”這一回書裡,諸葛亮雖未公開亮相,實是寫他和司馬懿兩人背靠背的進行智力競賽,進而揭開了兩人鬥智之戰的序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司馬懿駐守西涼等處,諸葛亮認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礙,乃用馬谡的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将司馬懿削職回鄉。諸葛亮計得逞大喜,即興師北伐。蜀師旗開得勝,連取三城,魏國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馬懿。這時,原蜀将後降魏鎮守上庸的孟達正與諸葛亮暗通,謀取兩京: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急緻書孟達說:“近聞曹睿複沼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閑也。”孟達覽書,不以為然,卻笑孔明心多。複書說。

“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裡,至新城一千二百裡。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複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将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斷其差别如此之大:孟達不懂得因人因事而做具體分析,隻是按照正常的看法,認為司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須奏魏主許之而後行,故得出“往複一月間事”的判斷。而孔明的看法卻恰恰與之相反。諸葛亮看了來書,擲書于地而頓足說:“孟達必死于司馬懿之手矣!”馬谡問其故,諸葛亮說:“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須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諸葛亮即回書告誡孟達說:“若未舉事,切莫教同僚者知之,知之必敗。”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司馬懿聲東擊西,孟達束手就擒

司馬懿接複職诏後,忽得密報孟達謀反之事,司馬懿說:“此賊必通諸葛亮,吾先擒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馬師說:“父親可寫表奏天子。”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一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又令參軍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傳達司馬懿的将令說:“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說:“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說:“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襲擊戰術的,必須僞裝得好,以麻痹敵人,使其無備,即我要襲擊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襲擊,襲擊才能得逞。司馬懿正是這樣做,他聲東擊西,使孟達上其套。孟達聞悉司馬懿已離宛城赴長安,以為司馬懿不知其舉事,故認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讵料司馬懿這時正向新城進軍。懿在途中,繳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看後大驚說:“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遂星夜催軍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終被擒殺。

司馬路擒殺孟達,諸葛亮謀取兩京終成泡影,但從智力比賽看,輸家隻是孟達,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赢家,兩人的智力半斤八兩:兩人都料事如神。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諸葛亮認為豁聞孟達舉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馬懿料孟達叛變必與諸葛亮通謀。兩人都不謀而合。諸葛亮說:“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司馬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事無及矣。”兩人都互相驚畏。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告誡孟達不要輕舉枉動;司馬懿途中截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為之“大驚”,想不到“吾機先被孔明識破”。

而孟達和司馬懿、諸葛亮相比,其愚智則有天淵之别: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告誡孟達“須萬全提備”,孟達卻笑“孔明心多”,要他“唯聽捷報”,司馬懿派使要孟達聽候調遣并僞說懿已去長安,孟達卻暗喜說:“吾大事成矣!”

棋差一着,全盤皆輸

在這一回書,諸葛、司馬兩人是背靠背鬥智,在第九十五回裡,則是兩人公開出面較量,雙方智力更充分發揮,異采紛呈!

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時,戰争則顯得簡單化:當雙方都知彼知己,戰争則曲折離奇、變化莫測。譬如下棋,當高手對劣手時,很快便進入殺局,無甚看頭。如果雙方都是高手,彼此下棋,不是見一步走一步,而是走一着想到下幾着;此方下一着,彼方已料到其下幾着,乃用新着以破之。

如此往複,棋局變化萬千,不僅下棋者全神貫注,觀棋者也感到好看煞人!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最後輸者隻不過是棋差一着而已。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之戰正是類此。

司馬懿擒殺孟達後,即與張郃率領十五萬大軍來戰諸葛亮。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肯弄險,不會從子午徑取長安,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而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曹真無備,定從此進。故決定與張郃迳取街亭,以斷其歸路。諸葛亮行軍,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聞悉司馬懿大軍前來,大驚說: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行軍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是以,街亭決戰是勢所難免。司馬懿能否奪取街亭,諸葛亮能否保衛街亭,是雙方勝敗的關鍵。

錯用馬谡,紙上談兵

諸葛立即着手部署街亭保衛戰。參軍馬谡請纓守街亭,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幹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谡以熟讀兵書自誇,說:“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并立下軍令狀。因馬谡曾獻“攻心計”服南人,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被削職,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為守街亭主将,又派富有戰争實踐經驗的王平為副将,再三叮囑要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駐守列柳城為援。同時,喚大将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總守漢中咽喉。諸葛亮的部署,可說是十分到家,無可非議,唯一錯誤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谡。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隻知死啃兵書的片言隻語: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對于當時的形勢,來犯的敵将、街亭的地形都不考慮。王平苦谏,再三重申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認為: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馬谡不聽,堅持上山屯軍,王平指出,若“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馬谡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結果如王平所料,司馬懿大軍一至,即斷其汲水之道,蜀軍不戰自亂,不聽馬谡指揮。魏軍輕易地奪取了街亭。

空城弄險,智退大軍

街亭失守,蜀軍處境極危。司馬懿曾預料奪取街亭後蜀軍的去向:“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晉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即将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

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唯一生路隻有撤回漢中,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盡失,跌足長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軍。

當各路兵馬剛分撥完畢,忽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别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是以,衆官盡皆失色。隻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大擺空城計,渡過了難關。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為何不敢進,反而急退呢?這是因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諸葛亮也知司馬懿知己“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是以一反“生平謹慎”,來個“弄險”,故引起司馬懿大疑,不敢貿然進城。諸葛亮擺空城計,也出于形勢所迫,正如他所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與敵大軍十五萬戰,如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處此既不能戰又不能逃脫的絕境,諸葛亮除擺空城計外,别無他法,當諸葛亮敗局已定幾乎被擒的時候,誰又料到用一空城計而能退敵軍十五萬?後來司馬懿知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後,仰天長歎說:“吾不如孔明也!”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之戰,給軍事學和軍事藝術都添加了新的内容。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一個著名論斷,是戰争勝敗的一條?重要規律。如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對敵情毫不了解,曹操糧将斷他卻無所知,當許攸截獲操催糧書知操将斷糧,建議“兩路擊之”,紹反疑是操的詭計,拒之不用;後許攸被迫投操,向操報告紹軍内部情況,授以“劫烏巢糧”之計,操一弄清敵情,即親往燒烏巢之糧,敵軍無糧大亂,操趁機出擊,大勝袁軍。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對敵情摸不清,反而屢得假情報,因而屢中周瑜智計;周瑜則因了解敵情,故能指揮如意,使敵軍陷入火海之中。在彜陵之戰中,劉備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誇“朕用兵老矣,反不如一黃口孺子”。

陸遜則“知彼”如指掌,因而能使劉備按着自己的指揮棒行事,最後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光。這三大戰役都是在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進行的。“知彼知已”的,當然“百戰不殆”,但是,當彼此都“知彼知己”的時候,戰争則變化萬千,誰勝誰敗則很難預料,勝負往往決定于一時決策的正确與否。街亭之戰,司馬懿是“知彼知己”的,他料諸葛亮必從街亭出兵以取郿城,故決定取街亭以扼其咽喉,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确的。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間展現

諸葛亮也是“知彼知己”的,他原料曹真無備,故由街亭取郿城,後知司馬懿來戰,料其必取街亭,于是立即部署街亭保衛戰。不論從戰略或戰術方面看,諸葛亮的決策也是正确的。是以說街亭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都“知彼知己”,彼此決策都無誤,而街亭失守,是由于諸葛亮用人失當,在街亭失守後,諸葛亮擺“空城計”能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并非因司馬懿不知彼,他對諸葛亮是了解的:“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諸葛亮能用“空城計”,不隻因知司馬懿也是一個秉性謹慎而多疑的人,也料司馬懿能知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因而偏“弄險”,這種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特殊的計策,就非司馬懿所能料,故取得成功。毛宗崗說:“知己,而不知彼之亦足以知已,則不得謂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第一?百十一回回評)這是說,知己而能料彼亦知己,知彼而能知彼亦料我知彼,這才是真正的“知彼知己”。這是對孫子“知彼知己”的新注,也是對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之戰的概括。而隻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如司馬懿因能料孟達與諸葛亮必暗通,也知諸葛亮能料其所行,故能急下新城;諸葛亮也知司馬懿能料己,而他也能料彼,始能擺空城計“彈琴退仲達”。

是以說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戰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