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古代文武雙全的皇帝都有哪些呢?本文就為大家盤點5位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們可以說真的是1個比1個厲害,看看你都了解嗎?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1.劉秀

劉秀有劉氏皇家血統,不過到他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他出生時隻是一介布衣。

不過劉秀很有才華,去過洛陽,上過太學,學習成績很好,不過劉秀因經濟原因中途退學。雖然如此,但和社會青年劉邦、半文盲朱元璋相比,劉秀絕對算中國曆史上非常有文化的皇帝了。後來南陽起兵,年輕的劉秀被推為領袖,也是沾了有文化的光。

說劉秀有文化,還展現在很多成語都跟他有關,而且到今天仍然被我們廣泛應用,舉例來說,像什麼疾風知勁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志者事竟成、置之度外、舉足輕重、披荊斬棘、旗鼓相當、日複一日、差強人意、後悔莫及、危在旦夕、得隴望蜀、人各有志、樂此不疲等。這些成語都跟劉秀有關系!

這些成語裡邊有警示他人的,有鼓勵人心的,還有人生哲理的!涵蓋面很廣!

可以說,如果不是天下大亂,這哥們至少是半個司馬相如。但時也命也,穿越者王莽頻頻改革,搞得民不聊生,結果天下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劉秀也在其中。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在家鄉南陽郡趁勢起兵。

劉秀不僅頗有學識修養,自己本身武功也很高。在起義後,由于家底薄,是以劉秀一直是以身犯險,親自沖鋒陷陣。公元23年,起義聯軍被王莽40萬大軍圍困在昆陽,劉秀以身試險,趁夜突圍引援,後來又親率三千精銳,勇敢地沖鋒陷陣于數萬敵軍之中,斬殺王莽大軍主帥,至此新莽政權敗局已定!

像其他皇帝在建立霸業時,身邊總會有良将和謀臣,比如說劉邦當年建立漢朝,依靠了蕭何、張良和韓信。可劉秀身邊沒有謀臣,也沒有猛将,隻能依靠自己!他簡直是劉邦、韓信、蕭何、張良的一個合體版!

公元25年,劉秀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了表明自己是為了複興漢室,仍以“漢”為其國号,史稱“東漢”。

從這以後劉秀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于一統,史稱“光武中興”。就連毛主席都曾評價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2.曹丕

曹丕與曹操、曹植合稱為“建安三曹”,其所寫《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七言詩。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曹丕提出“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意思是說,文學創作是有關治理國家的偉業,是萬世永不消亡的大事。他把文學的地位提高到了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操很注重對曹丕的培養。曹丕小時候,曹操命建安七子的幾位大才陪伴曹丕詩文創作,極大地提高了曹丕的文學才能。陳壽的《三國志》裡評價他“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可見其确實有比較高的文學水準。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至于武功方面,曹丕善擊箭騎射。曹丕五歲的時候曹操就教他射箭,六歲的時候曹丕就學會了騎馬。

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自稱“弓不虛彎,所中必洞”,一天能“收獲章鹿丸,雉兔三十”。

除了弓箭,曹丕還擅長騎馬。在建安初年,張繡反叛,曹操南征,隻有曹丕全身而退,曹丕回憶說他是憑借馬上功夫才突出重圍的。

此外還會劍術,在和可以“空手套白刃”的武學大師鄧展切磋劍術時,不但“三中其臂”,甚至一度“正截其颡”。雙戬使起來可以讓左右無法近身。此外,曹丕還說自己“彈棋”功夫天下獨步。

正史《三國志》說曹丕“善騎射,好擊劍”。不過客觀來說,大多都是業餘愛好而已,并沒有戰場揚威事迹。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5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厲害,你都了解嗎?

3.楊堅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結束了晉末以來265年的大分裂、大動亂,使得華夏重歸一統。

隋朝建立後,北方的突厥人浩浩蕩蕩來犯中原,結果被隋朝打敗。于是突厥可汗心甘情願地向隋朝上表稱臣,尊楊堅為“聖人可汗”,表示永世歸順大隋。

這是隋文帝“武”的一面,“文”的一面展現在他對國家的治理上,除了在政治經濟上的改革之外,在人才選拔方面,我們熟知的科舉制度就是在這一時期創立的。隋文帝楊堅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的先河。在選擇官員方面不再以門閥為标準,而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但是隋文帝時期隻是科舉制度的開始,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等到隋炀帝繼位後又對科舉制進行了改進,發展到唐朝時就已經相當成熟了。科舉制為朝廷選拔出了衆多的人才。

在西方曆史學者眼裡,隋文帝是中國最偉大的君主,他們對楊堅的評價是:“他成功地統一了經曆數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政府官員,為中國提供了一批批得力的人才”。

隋文帝楊堅統治期間,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家的府庫逐漸充實起來,國力逐漸強盛,隋朝的人口顯著增加,百姓衣食逐漸富足,經濟繁榮達到曆代最高峰。“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國家呈現盛世的局面,史稱“開皇之治”。

4.李世民

李淵建立唐朝時,地盤隻有山西和陝西的部分地區。無論出于什麼原因,李唐政權都必須對外征戰,征戰的統帥自然就是李世民。

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東征西讨,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而且往往親自沖鋒陷陣。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軍閥。

李世民也是有一身武藝,特别是射箭方面,是個實打實的神射手,死在李世民箭下的數以千計,李世民曾對身邊猛将尉遲敬德說過“你持矛,我持弓,天下誰與争鋒”這樣的話。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在位期間,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設立安西四鎮守衛邊疆區域。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漠北及西域各部共尊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大唐與西北各部的共同統治者。

李世民的武功是沒地說,他還寫過不少詩,比如《元日》、《飲馬長城窟行》、《望雪》等,另外,建“弘文館”也是他在位期間的一大壯舉。

将李世民的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分享給大家: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裡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迹,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钲。

絕漠幹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将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

5.趙匡胤

趙匡胤早年跟随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多次充當先鋒,一路過關斬将,攻城略地,立下無數戰功,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又通過武力統一中原,結束亂世。

趙匡胤以宋朝開國皇帝的身份被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武功上也很有建樹,那就是自創了一套太祖長拳。

太祖長拳,相傳是趙匡胤在軍營中練兵時的一套拳法,這套拳法綜合了以往習得的招式,結合士兵戰場上真實拼殺的實戰經驗,最終形成一套三十二勢長拳,史稱“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

整套拳法豪邁奔放,氣勢磅礴又不失優美,是我們傳統國術的六大名拳之一。不光是在宋朝,到明朝時這套拳法仍然非常流行。像大名鼎鼎的戚家拳、太極拳、洪洞通背纏拳等拳種都是參考太祖長拳演變而來,有“百拳之母”的美譽,戚繼光的十八卷本《紀效新書》曾将太祖長拳列為第一。

這是武,至于文,趙匡胤一首《詠初日》寫的還是可以的,況且他所建立的宋朝“重文輕武”,文化空前繁榮。

将趙匡胤的《詠初日》分享給大家,全詩是這樣的: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