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翻閱曆史,戰争幾乎是每個朝代都不可避免發生的事情。《孫子兵法·謀攻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對于為将者而言,用兵隻是下策。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這個時候使者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他們是負責傳遞資訊,作為溝通的橋梁而存在的。是以才有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不成文規定。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這一不成文的規定,有着十分古老的起源。在公元前596年楚國派出申舟出使齊國,楚莊王曾特意的囑咐申舟,前往不要從宋國經過。而宋國的執政華元聽說後就非常惱怒,覺得這是對宋國的侮辱,竟派兵殺死了楚國的使者。

楚莊王大為惱怒,進入不惜出動大軍,保衛了宋國國度整整9個月的時間,宋國也沒有想到楚國居然這麼猛,于是向晉國求援,晉國也在才一年前被楚國打敗,哪裡敢再惹楚國。是以宋國不得不出使楚國請求和解,而宋國派出的使者正是華元。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東周列國志》記載:“華元蹬床劫子反”,意思是說華元半夜裡潛入楚軍大營,劫持了正在熟睡中的楚軍統帥子反。他直接向楚國表明了态度說宋國國度已經是“子而食,析骸以爨”,希望楚國能夠後撤三十裡,那麼我國将唯命是聽。

子反向華元保證能夠做到,第二天子反向楚莊王報告情況,楚軍居然真的就後撤30裡了,并和宋國立下了保證不再互相欺瞞的合約,而華元則作為這項合約的人質被送到了楚國。這一規則後來逐漸的演變成為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這一規則形成于在戰争方面注重禮儀和規矩的春秋戰國倒也正常,那麼後世又是怎麼延續下來的呢?其實原因和很簡單,戰争隻不過是政治得到延伸,在政治上談不攏的時候,才會在戰場上兵戈相見。

是以如果能和平的解決誰願意流血打仗呢?如果敵方來使說明還有溝通的餘地,而雙方的将軍自然也會願意和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作為溝通的橋梁使者的地位也便非常的高,如果斬了來使說明雙方已經沒有辦法溝通,将會引起一場真正的血戰。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在這問題上,清朝便曾犯過下一個重大的錯誤。1860年英軍突襲大沽炮台,雙方實力懸殊,清朝很快潰敗。于是英方派出了哈裡·斯密·巴夏禮帶領36個使者團來到清朝,與鹹豐皇帝進行談判,可是這些外國使卻不願意向鹹豐行跪拜之禮,這讓鹹豐很沒面子。

于是在巴夏禮準備離開通州時,鹹豐皇帝派怡親王載垣直接把巴夏禮一行人虜了去,關進了大牢。因為牢獄潮濕陰暗,很多使者都病死在了,消息傳到了英國,引起了英國皇室的震怒,是以聯合了法國,進攻了北京。

兩軍交戰為何不能斬來使?斬了又怎樣?清朝試過,代價實在太大

英法聯軍到來時,鹹豐皇帝趕緊帶着他的妃子和大臣們倉皇出逃,而英法聯軍如同土匪一樣,進入圓明園,搶走了百萬計的寶物,還放火燒毀了圓明園。把剩下的18名人質帶回了英國,鹹豐原本想要“斬使示威”卻沒想到成了英法聯軍進軍的借口,不得不令人感到憤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