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木蘭的事迹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帼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将軍”。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并無确載。

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而木蘭英勇代父從軍的形象,更成為明清婦女的心靈寄托。代父從軍、成為忠孝表率的木蘭,為明清才女的偶像。

為什麼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唐代以來,木蘭的故事已大受歡迎,不過明清社會風氣極為看重婦女貞節,女性普遍有纏足陋習。是以這時文獻裡的花木蘭,也無可避免地也“被”裹了小腳,而木蘭的任務除了在戰場上建立豐功偉業外,更需要在充滿男人的軍中保住貞節。是以木蘭如何不被看穿女兒身,就成為明清文本的刻劃重點。

木蘭還故鄉後竟自殺雖然明清的木蘭文本仍以《木蘭辭》為基礎,不過其内容随着社會變化,除了原本的合家團圓結局外,竟多了一個以木蘭自盡做結尾的版本。

如元代侯有造所創作的《孝烈将軍祠像辨正記》,因皇帝欲納木蘭為妃,逼得木蘭以自盡這樣激烈的方式來拒婚。成書于清初的《隋唐演義》,木蘭的結局與侯有造版相仿,同樣走上自盡絕路。而《忠孝勇烈奇女傳》裡的木蘭,則是三上陳情表,原打算皈依佛門、守喪撫弟,最後還是自盡結束生命。有着森嚴禮教的明清社會,不僅限制婦女,也束縛住了木蘭,逼迫她走上自盡以示忠貞的絕路。

為什麼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何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其實與木蘭的女兒身被識破有密切關連。因為她被發現了真實性别,是以招來天子的欲念,妄想将她納入宮中為妃,或是因出過遠門、不再保有貞節,盡管木蘭是個行忠孝之事的好女兒,依然被視為天理難容的妖孽。這一切都因為她隐瞞性别,使得衣錦還鄉時,濃厚的欺君罪惡感随之而來,逼迫木蘭隻好以死明志。禮教下男裝女裝大有不同而細看元代幸福結局的木蘭文本,也大有問題,依然有着對女性、女兒的不公。

如明代徐渭(1521-1593年)的《雌木蘭替父從軍》、清代永恩(1727-1805年)《雙兔記》與清末《北魏奇史閨孝烈傳》,木蘭在恢複女兒身後,就必須放下代父從軍的種種,以獲得“寬恕”便于解決女扮男裝不容禮制的問題。是以美滿結局裡,木蘭花費十年所建的軍功,其成果皆由弟弟或丈夫接收,木蘭則回歸于家中,好符合明清禮教對女性的要求。

在明清文本裡的木蘭,其男裝與女裝有着泾渭分明的界線。

為什麼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元代以後的木蘭,其女裝與男裝之間的變換,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像是現代人所說的“性别标簽”。換上男裝的木蘭,就像是暫時抹去身上原有的“女性标簽”,而周遭的人們在不見她原有的性别下,給予其高度肯定,而木蘭也得以更自在地發揮所長。不過一旦被識破,則象征重新貼上“性别标簽”,木蘭就必須回到女性該有的“原位”。上述無論哪種結局的木蘭,其結局多有所被動,而木蘭自己的看法呢?真的願意心甘情願回到家中嗎?

李桂玉彈詞作品《榴花夢》 一探木蘭怨氣木蘭無法與外人道的心思,或許可以從清代女彈詞家李桂玉(1821-1850年)的作品《榴花夢》加以揣測。這部彈詞巨著講述一代女将桂桓魁(桂碧芳)的生平,李桂玉将其形容為古今未有的全人“是仕女班頭、文章魁首。抱經天緯地之才,旋乾轉坤之力,負救時之聞僅見”,桂桓魁可說是集賢臣、名将、英主、哲後與良母于一身,但當她以男裝功成名就後,同樣面臨恢複女兒身的危機,來自皇帝、父母、未婚夫、姐妹等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花木蘭被識破女兒身後,其過去的所作所為,都因性别而遭到質疑。當父親逼迫她換回女裝時,桂桓魁則直言抱怨:“都道孩兒閨内女,不應随朝挂錦衣。不知兒受千般苦,卻把殘生換一官”。最後在皇帝的指令下,桂桓魁不得不穿回女裝,而她的内心感受則是“一天怒氣沖霄漢,萬道嗔容鎮九霄”。最後桂桓魁在無法擺脫的巨大壓力下回歸家庭,不過她後來立志清修,斷絕夫妻情緣,升天脫離夫家。

為什麼木蘭在榮歸故裡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與明清才女産生共鳴的木蘭即便在明清文本中木蘭最終是悲劇更有怨氣,但木蘭一生的經曆,對于充滿才華但受禮教束縛的明清婦女來說是個向往,引起了她們的共鳴。

明末清初的才女顧若璞(1592-1681年),她讀完徐渭所做的雜劇《四聲猿》(内收錄《雌木蘭替父從軍》)後,以花木蘭為題創作一阙詞《讀《四聲猿》調寄《沁園春》》:才子彌衡,《鹦鹉》雄詞,錦繡心腸。恨老瞞開宴,視同鼓史;摻撾罵座,聲變漁陽。豪傑名高,奸雄膽裂,地府重翻姓字香。玉禅老,歎失身歌妓,何足聯芳?木蘭帶父沙場,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勘陷陣,雌英雄将;文勘華國,女狀元郎。豹賊成擒,鹴裘新賦,誰識閨中窈窕娘?須眉漢,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讀《四聲猿》調寄《沁園春》》同為女性,顧若璞在這阙詞裡頌揚了木蘭與“女狀元”黃崇嘏(約生于883年,曾女扮男裝當過七品司戶參軍,有理政之才,後人稱為女狀元),對于她們勇于走出閨閣、保家衛國的氣概表達最高的贊賞與認同。而詞末的“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為今日“拜倒石榴裙下”的由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