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帝王名為天子,卻不是真正的神仙,仍是要吃飯要睡覺的凡人,也有事業和家庭。帝王的家庭,往往有别于普通人家。

老百姓的家庭生活比較粗犷,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切都是圍繞着“生存”這個主題展開的,平淡中帶有一點溫情;皇帝的家庭生活卻是冷漠的,甭管是父子兄弟,隻要涉及到瓜分權力便六親不認,我們根本看不到親情的溫暖。毫不誇張地說,皇帝的家庭是最變态的家庭,造就這一切的正是權本位的封建社會。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朱棣是朱元璋衆多皇子中,最像父親的一個。在他當藩王的時候,老爹就為他規劃了接下來的人生——替朱家鎮守燕京重地,為了榨幹朱棣身上的政治價值,朱元璋連王妃都為他挑選好了。

這門親事門當戶對,對方是開國功臣徐達家的千金。徐氏通情達理,喜好讀書,性格溫婉。朱棣聽聞這個姑娘人品端正,于是便對徐達說道:“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

其實,就算朱元璋說得不委婉,徐達也不敢不從,畢竟君命不可違。公元1367年,朱棣與徐氏大婚。這一年的他,僅十七歲。

靖難之役能打赢,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這位徐妃。朱棣帶着主力軍出征,去攻打軍事要沖大甯。在此期間,李景隆帶着人馬偷襲燕京。留守在城裡的,是世子朱高熾。朱高熾擅長内政,在打仗方面不算在行,是以徐妃主動挑起守城的重擔,開始規劃燕京守備戰。

當時城中的兵力比較稀缺,為了能湊足人馬抵禦官兵,徐妃來到人前,以燕王妃的身份鼓舞城裡守軍的妻女參戰。徐妃組建了一支巾帼隊伍,與全城軍民協同作戰,終于守住了燕京。倘若燕京城被攻陷,那麼朱棣便會面臨腹背受敵的處境。屆時,保持觀望态度的其他藩王大抵不會繼續支援朱棣,靖難之役的結局必定會被改寫。

是以說,徐妃的功勞是不容磨滅的。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朱棣推翻了允炆的王朝,自诩正統。陪伴他挺過峥嵘歲月的徐妃,順理成章地成為徐皇後。徐皇後與丈母娘馬皇後的作風比較類似,她知道朱棣的性子像極了朱元璋,有窮兵黩武的苗頭,是以便規勸丈夫與民休息。朱棣比較信任早年燕京同黨,皇後便勸說他不要搞差别對待,要一視同仁。

靖難之戰期間,徐皇後的親弟弟徐增壽在南京擔任間諜,将朱允炆的指令提前彙報給朱棣,讓燕王占了很大的便宜。後來,事情敗漏,盛怒的朱允炆殺掉了徐增壽。燕王成事後,想要追谥這個倒黴的小舅子,但卻遭到了徐皇後的反對。不過,徐增壽對朱棣有大恩,朱棣不敢不報,仍執意追封他為定國公,讓其子世襲爵位。

徐皇後深知外戚幹政的隐患,也注意自己羽翼的清潔,是以她對朱棣說這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不會感謝朱棣。永樂五年,徐皇後與世長辭。臨終之前,朱棣抓住她的手,不願放開。徐皇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不忘規勸丈夫要愛惜百姓,招納賢才。而且,徐皇後還專門囑托朱棣,一定不能驕寵外戚。

朱棣與徐皇後之間的婚姻,屬父母之命,并非自由戀愛。但在多年的舉案齊眉中,朱棣已對她産生了依賴感。徐皇後之死,讓朱棣萬分悲痛。朱棣來到靈谷寺、天禧寺進行齋戒,群臣自發地前來吊唁。朱棣的皇陵竣工之後,第一位住進去的後妃便是徐皇後。自徐皇後死後,朱棣終生沒有再冊立皇後。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平心而論,徐皇後在史學界的地位還是有些低了。

畢竟,按照封建規則來看,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是以徐皇後的聲名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若非如此,以徐皇後的品德,絕對會成為與長孫皇後、馬皇後不相上下的千古賢後。

徐皇後雖然與世長辭,但朱棣的愛情并沒有結束。在朱棣的後宮團中,還有兩個讓他頗為滿意的女子,分别是貴妃王氏及賢妃權氏。

王貴妃的人品同樣出色,與徐皇後的關系也不錯。在徐皇後過世之後,王貴妃便取代了徐皇後的角色,成為調停朱棣與群臣沖突的中間人。朱棣的性情比較暴躁,晚年更是暴露出骨子裡殘暴嗜血的一面,若非王貴妃從中調和,恐怕朱棣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大開殺戒。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至于賢妃權氏,她的身份就比較特殊了。

在很久之前,高麗便已成為中原王朝之附庸。從元朝開始,每年高麗王室都會向中原進獻美女。明朝完成了改朝換代,取代了蒙元,但在高麗人看來,明朝與元朝實際上并無差別,都是開罪不起的天朝上國。是以,進獻美女的傳統被保留下來。

洪武年間,朱元璋的後宮中便出現了許多來自高麗的美人,而朱棣的母親便是一名高麗皇妃。或許是因為混血使然,朱棣喜歡中國的美人,也喜歡高麗的美人。每年,朱棣都會下诏敦促北韓(建文帝時期已改名為北韓)送秀女到中原。

永樂六年,大明王朝的欽差大臣黃俨奉命前往北韓。黃俨此行,帶去了花銀一千兩、纻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這些東西,都是朱棣送給北韓王的禮物。畢竟,此前北韓王(那時還是王子)曾捐獻給燕王三千匹寶馬,支援了朱棣的事業,是以朱棣自當報償。

那時兩名王子在北平有過一面之緣,而他們的處境和命運又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沒有繼承權的王子,也都通過篡權的方式奪取大位。在朱棣的心裡,或許已将這位北韓王當成了朋友。對于朋友,朱棣自然沒有什麼客氣的。

黃俨臨行之前,朱棣囑托道:“你去和那小子說,如果北韓有漂亮的美人,選幾個送給我。”從北韓王的表現來看,他還是很珍重朱棣的。北韓王下令暫停民間的婚姻嫁娶活動,從民間選召沒有出閣的黃花大閨女,任由使者黃俨挑選。

不過,黃俨的眼光比較高,他覺得北韓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美人,頗為不滿。沒辦法,北韓王隻能通告各地:

“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報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鄉吏、日守兩班、鄉校、生徒、百姓各戶,如有姿色,一皆采擇。如有隐匿或有針灸、斷發、帖藥多方規避者,論如律。”

更加細緻的選召開始了,每個美女都要經過黃俨過篩子一樣的挑選。最終,黃俨總算是從北韓全國的美人中,摘出了五個讓他覺得順眼的,其中,就包括後來的權妃。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從這件事看來,黃俨這小子着實有些不道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何故要逼人太甚呢?非要把北韓翻個底朝天,選走人家最漂亮的五個姑娘才肯善罷甘休嗎?且看北韓的史料中如此寫道:“九重思窈窕,萬裡選娉婷。辭親語難決,忍淚拭還零。惆怅相離處,群山入夢青。”

這形容的是什麼?

就是這五名美人與家人淚别的凄凄慘慘戚戚。

美人送到朝中後,朱棣樂得合不攏嘴。在五女裡,朱棣最中意的便是權妃。權妃“姿質侬粹”,又懂得音律擅長吹箫,朱棣第一次見她,便看了一段獨奏表演。

“忽聞天外玉箫聲,花下聽來獨自行。

三十六宮秋一色,不知何處月偏明。

鱿魚窗冷夜迢迢,海峤雲飛月色遙。

宮漏已沉參倒影,美人猶自學吹箫。”

憑借這段精彩的表演,權妃的地位已然淩駕于衆妃之上。出于愛屋及烏的心态,朱棣将權妃的兄長封為光祿寺卿。這個光祿寺卿有别于曆史上的其他光祿寺卿,隻是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虛銜,卻能享受到大明最高等級的福利待遇。

比較有意思的是,權妃的哥哥住在北韓,是以他的俸祿是北韓王發放的——畢竟大明太遙遠,是以隻能由北韓的最高長官代為發放。明朝的光祿寺卿,待遇何其高?是以權妃兄長的薪酬,一度成為北韓的财政難題。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前文中徐皇後的囑托中我們就能看出,朱棣很容易犯李隆基犯過的錯誤。何曾幾時,在李隆基相中了兒媳楊玉環時,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被李隆基逐漸提拔,成了權傾朝野的大人物,更是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幸而,朱棣不是唐明皇,他的身邊尚有徐皇後、王貴妃這樣的賢淑女人。

朱棣奪權上位,這個女人功不可沒,死後朱棣更是終生沒再冊立皇後

書歸正傳,雖然朱棣寵愛權妃,但這個美人的命卻不怎麼好。永樂十年朱棣遠征蒙古時,随丈夫出征的權妃因路途奔波死于臨城。朱棣悲痛不已,将權妃厚葬。至此,朱棣一生中最愛的兩個女人,均離他而去。

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

權妃的死亡疑點重重,撲朔迷離。朱棣的濫殺,亦與權妃之死有着直接的關系。

參考資料:

【《明史》、《北韓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