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的這句話,比打罵傷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遠……

點選下方小卡片關注海藍博士

1

在“都是為了你”的漩渦裡,全員都是受害者

家住北京的張姐,雞娃之心秒殺曾經的熱播劇《小舍得》。

因一門線上課與她相識,整個群幾乎成了她分享育兒心得的天地:她的兒子剛滿四歲,已經集齊輪滑、練字、乒乓、鋼琴、英語、程式設計、繪畫七大課程。

每天早上,她會将自己早起制作的精緻早餐拍照發在群裡,“勉勵”群裡的姐妹和她一塊照顧孩子的飲食;或者,她會分享一些跟孩子有關的小竅門,并提醒大家“在孩子的床頭放兩隻檸檬,可以促發育、長高。媽咪們可以為親愛的寶貝安排一下”。

每天,她一定會曬出孩子上輔導班、學鋼琴或學輪滑的照片,并且配上若幹同類文字——“隻要你想,媽媽願意風裡雨裡,每時每刻都在陪你。”

盡管照片裡看不見孩子的表情,但許多媽媽私下裡表示敬佩,又有些莫名不适。

後來偶然得知張姐常年自己帶娃,丈夫因為和她養育觀念不和,選擇到另一個城市工作,夫妻關系透心涼。

“我覺得我老公是個特别自私的男人,他不知道一個完整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多重要。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肯定離婚的。但有孩子,我就得為了孩子付出我的一切。哪怕你是我的夫妻,哪怕你是我自己,都得為孩子的成長讓步,這是一定的。”

她坦言,自己會在深夜裡無數次崩潰,因為孩子倔強敏感的天性,也為了伴侶的“冷血”淡漠,但一想到孩子這根小幼苗需要媽媽的傾心呵護,她就用短短的一夜治愈自己的傷痕。

聽起來很勵志,但這份文藝感讓人脊背發涼。

在張姐的身上,我們看不到其他特質,隻有一個“XX媽媽”的代号——愛孩子沒有錯,但用力過猛,就是錯了。

如果生活裡的所有秩序為孩子讓步,将自己的一切付出都貼上“為了孩子”的标簽,大廈坍塌隻需要孩子的彈指一瞬。

孩子不想上課會讓她感到痛苦,孩子少吃一口會讓她感覺焦慮,每一個成長瞬間都會被這樣的情緒捕捉、放大,變成“我付出了所有,為什麼養不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很難想象,當孱弱的孩子無法支撐母親厚重的期待,這對母子究竟會怎樣?

父母的這句話,比打罵傷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遠……

2

為什麼“我是為了你”,會把孩子弄丢了

跨年回小城,聽到一件奇聞異事:

從小到大都是“别人家孩子”的莎莎,在考取公務員後,選擇不就職,以未婚先孕的狀态要求家裡同意她和網上認識的“夫妻”結婚。

因為求助無門,莎莎媽找到了母親,求她跟莎莎談一談。

在母親的描述中,幾乎可以還原出當時的“慘烈現場”:母女決裂後,莎莎媽在莎莎所住的酒店門口大鬧一場,哭着喊着她一定活不到莎莎生下肚裡的孩子。

輾轉聯系上莎莎姐,才知道她為了不心軟,直接拉黑了父母和所有親戚的各種聯系方式。

為什麼這麼絕?

“你試試半輩子按照爸媽設定好的劇本走是種什麼感覺?如果你拒絕他們的提議,他們會從你小時候不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說起......我就想做一次我自己啊” 。

生活中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長大後,突然出現了“中年叛逆”:隻要是父母說的話,他們一概否定,父母希望他們往東,他們一定往西。

這時候已經無關錯對,在小時候被束縛過的孩子在長大後迫不及待地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才是親子關系中最可怕的,當我們帶着“為了孩子”的目的出發,中途裹挾上了自己的期待、委屈、憤懑、希冀。

這份愛變得不再純粹,變得很有目的。這時候,我們的每一次付出,都成了壓迫孩子也壓迫自己的砝碼:

“我是他媽媽啊,我怎麼可能害他,他怎麼這麼不懂事?”——當我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時,付出感讓我們認定“我沒錯”。

“我花了這麼多心血照顧他,他就是當作耳邊風”“我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就是為了你好嗎?”——當我們以為“都是為了你”是孩子成長的良藥,孩子每一個不順從的行為都會讓我們感到憤怒和失望。

在這場沒有孩子參與的自困中,我們被自己的觀念一再感動,一再自傷;而我們珍愛的孩子也是以感到窒息。

“都是為了你”,根本不是幸福來源,是以愛之名的捆綁,是會反噬的傷痕,也是撕開親子關系的一把利器。

父母的這句話,比打罵傷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遠……

3

成功的教育如果有模闆,一定是“專注自己”

有這樣一個詞,時常用在兩性關系中,但在親子關系裡同樣适用,那就是“PUA”,我們打着為了孩子的旗号,不斷地将孩子最不喜歡的“諷刺、挖苦、否定”灌輸給他們,試圖讓他們屈從于爸爸媽媽的一切決定。

我們希望自己的付出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

但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的說辭成了無形的負罪感和擺脫不掉的壓力。

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是路走着走着就彎了。

作為新一代父母,要想對孩子好,其實太簡單,不要事事幹預孩子,不要控制孩子,隻需要“做”給他們看,在教育之前,先專注自己——

第一:讓“為了你”變成“為了我自己”

将自己的經曆,尤其是和父母、伴侶、孩子之間的關系好好回顧、梳理一下,尋找每一段關系中的問題,向内探尋自己想要什麼。

把所有問題的核心轉變為“如何讓我自己變得更好”,如何用積極的心流側面影響孩子,做好榜樣。

第二: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

教育方式是有慣性的,正如我們在婚姻中的每次吵架都像複制粘貼。

要想真正地解決和孩子不同步的現狀,不要用“我都是為了你”這留個字冠名之,而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看自己在現階段教育中遇到了什麼阻礙,接下來想往哪裡走。

第三:每天關懷自己、修正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關懷一下自己,不僅僅是吃得如何,開不開心,而是關懷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斷發現自己的資源,給自己種花;療愈過去的創傷,給自己拔草。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不妨試着在孩子面前釋放情緒:“你沒有認真聽媽媽說話,媽媽感覺很難過。如果你覺得媽媽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如果不習慣用這樣的方式溝通,可以試着用這個模闆“先說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選擇”。

父母的這句話,比打罵傷害更大,把孩子越推越遠……

4

藝人伊能靜的兒子很特立獨行,最近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上傳了漂亮的女裝照。母子曾經就這樣的事情進行過溝通,伊能靜認為,隻要孩子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就不需為了母親的好惡、周圍人的聲音而妥協。

在采訪時,她曾說“以前想讓兒子去學鋼琴、學各種各樣的東西。因為在我們的經驗看來,這是對的。可孩子卻說,你又不是我,你沒有經過我過的人生,哪怕你有多少經驗都一樣。為什麼要替我做決定。”

誠如是。

孩子從沒要求我們生下TA,生下TA隻是我們的決定。

是以我們從來不是為了孩子而活,是為了自己。

父母之偉大,不在于犧牲,而是從不吝啬的給予,是成為一張目送孩子遠去的單程車票。

隻要我們不問彙報、不計較付出全心全意的對待孩子,以己為榜樣,即便一輩子不表達父母之愛,TA依然會知道。請深深相信。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特約作者:半碗

編輯:範燕

圖檔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予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