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劇“刻闆印象”強行解釋他國文化,《艾米莉在巴黎》激怒烏克蘭觀衆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呂 克】網飛劇集《艾米莉在巴黎》第二季去年12月開播後收割多國流量,雖然劇中“烏克蘭女孩愛偷竊”等刻闆印象情節激怒烏克蘭觀衆,但網飛依然決定趁熱打鐵,一口氣續訂了該劇的第三和第四季。好萊塢影視劇中對于其他種族和文化的傲慢偏見并沒有因為國際化趨勢而有所克制,反而由于流媒體的高傳播性而更為明顯。

成見并沒有消失

2020年開播的《艾米莉在巴黎》曾一度掀起熱潮,當年登上53個國家和地區的收視冠軍,第二季在去年年底上線後,前5天的全球播放總時長超過1億小時,再度登上93個國家的熱度榜前十位,前兩季積攢的人氣給了網飛續約的底氣。但是該劇中随處可見的刻闆成見并沒有消失,反而從針對法國人擴充到其他國家,口碑也不理想。

《艾米莉在巴黎》第二季激怒的是烏克蘭人。第四集中,艾米莉的法語班同學佩特拉是個貪小便宜的烏克蘭女孩,“喜歡免費購物”的她在商場裡偷東西,艾米莉還引用《悲慘世界》裡的典故來批評她。這樣的人設和情節立刻引發了烏克蘭人不滿,烏克蘭文化部長亞曆山大·特卡琴科就此緻函網飛公司,抗議該劇主創和演員助推對該國群眾的刻闆印象:“《艾米莉在巴黎》展現出的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烏克蘭女性形象,這簡直是一種侮辱。這難道就是烏克蘭人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嗎?”

法國人無力吐槽

就在第二季開播前,女主角莉莉·柯林斯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制片人的她會去糾正第一季中明顯的認知錯誤,“我希望在鏡頭前和鏡頭後都呈現出多樣性、包容性”。然而,第二季中雖然法語對白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刻闆印象和偏見并沒有消失,且劇情更加幼稚浮誇,充斥着陳詞濫調,導緻該劇在美國爛番茄網站上的新鮮度隻有46%,法國Allocine網站的觀衆評分也隻有2.6顆星(滿分五星)。

《艾米莉在巴黎》起初是為傳統電視訊道制作的劇集,轉手賣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最終落入網飛旗下,原本是想打造一出光鮮時尚的“浪漫巴黎”景象,但在法國人看來,全劇充斥美國人幻想中的刻闆印象:法國人喜歡亂調情,肆無忌憚地抽煙、懶惰成性不按時上班、不願說英語……連帶那些在巴黎生活的他國留學生也被波及,被塑造成揮金如土的富二代和順手牽羊的小偷。

無力吐槽的法國人甚至試圖在社交媒體上傳視訊以推廣“真正的巴黎”,希望衆人不要被美國影視劇“帶偏”:法國樓頂上的傭人房其實很小,穿高跟鞋的話根本走不了路,像艾米莉那樣拎包拿手機上街的話會被搶……

刻闆人設仍在增多

事實上,美國影視劇制作組常常利用娛樂傳播上的強勢地位,“強行解釋”國外文化傳統,這種例子并不罕見。好萊塢影視劇追求商業價值,往往需要堆砌“陳詞濫調”或者“玩梗”,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冒犯了他人,對于外國群眾和本國少數族裔都帶有幾分傲慢。

2018年的《摘金奇緣》中充斥對亞洲文化和亞裔群體的陳舊想象——亞裔窮人暴富後就變得堕落且勢利眼;卡通片《尋龍傳說》劇情則是東南亞文化的“大雜燴”,融合了多個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文化元素;美劇《凱瑟琳大帝》對以葉卡捷琳娜女皇為代表的俄羅斯文化多是庸俗化嘲諷。

近年來,對于本國的少數族裔,美國社會迫于“政治正确”要求已減少了明顯的種族歧視,但“亞裔都是書呆子”“非裔隻會玩體育”“印度裔說英語帶濃重口音”“拉丁裔都是街頭混混”的刻闆人設仍然存在。有專業機構對美國影視節目中少數族裔形象進行調查後發現,美國影視劇中居然有一半的拉丁裔和四分之一的中東裔人物在從事犯罪行為,這對美國的新移民人群來說,顯然是帶有誤導性的歧視。

此外,還有一些并非是“主動歧視”的形象設定,這兩年也在好萊塢編劇們的筆下逐漸固定:猶太人總是精明的,黑人女性總是堅強的,亞裔女性總是染發後才成功的,跨種族婚姻總是白人丈夫為主,黑人家庭膚色越淺條件越好……雖然這種操作表面上是在肯定多元化,但仍然難以擺脫長期以來的想象,就像一提到法國人,就永遠是戴着貝雷帽夾着長棍面包的角色一樣,短期内難以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