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和劉伯溫身上都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掐指一算就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在古代的諸多謀士中,這兩人也是出類拔萃的,那麼他們之間到底誰最厲害呢?那史書中的諸葛亮是個怎麼樣的人,到底有沒有才能,演義中無所不能的他又為何沒能幫助劉備統一三國呢?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喜歡曆史的朋友可能都聽過一句話,那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可以說是诠釋了他們的一生成就。那麼,諸葛亮作為三國時代最頂尖的謀士,為何無法助劉備統一三國呢?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就對諸葛亮一生的功過得失有着獨到的見解。就讓我們抛開已知的藝術形象,随着毛主席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其一,諸葛亮身為主帥,不懂得關鍵時刻親臨戰場策應戰事。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主席在讀《資治通鑒》時,對書中關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有過批注,在馬谡失街亭這一段下面作了如下批注:“初戰,亮宜自臨陣”。從戰略大局上來看,街亭一戰可以說是北伐成敗的關鍵,在這樣關鍵的時刻,諸葛亮更應該親臨街亭以策應戰事。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是一着錯棋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丢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

其二,用人不當,更不懂得培養人才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魏紀三》記載:“初,越太守馬谡,才氣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将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谡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于街亭。谡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收谡下獄,殺之。”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中原,隻有第一次最接近成功,可惜最終卻因為街亭之戰的失敗而退兵。而街亭之戰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劉備臨終曾對諸葛亮有遺言,留下了“馬谡不堪大用”的告誡。可諸葛亮因為和馬谡私交很好,最後還是枉顧劉備遺言,任用紙上談兵的馬谡去守街亭,進而導緻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除了用人不當之外,諸葛亮還事事親力親為,看起來是嘔心瀝血之舉,實際上卻忽視了蜀漢人才的培養,年輕人才得不到鍛煉的機會。等到蜀漢後期時,這個弊端就暴露出來,以至于出現了“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窘境。反觀魏、吳兩國,在人才建設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周瑜去世後,東吳大都督一任比一任厲害。

其三,軍事戰略上的失誤。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其實就是犯了這個戰略錯誤,因為荊州離益州千裡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會讓劉備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在毛主席看來,諸葛亮這是吸收了過去的經驗教訓,作出的正确決策。而正是這些失誤,導緻他無法助劉備統一三國。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從曆史的結果來看,諸葛亮的這個規劃并沒有成功,雖然他也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标,可後來形勢的發展卻并沒有像他在《隆中對》中說的那樣智珠在握。關于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主席曾評價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裡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劉備本就兵弱,荊、益二州更是相距甚遠,在如此情況下還三分兵力,那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注定要失敗的。但人無完人,雖然諸葛亮身上存在三個缺陷,但毛主席也肯定了他身上的一些優點,比如他身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發明創造等。是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問題。

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三國,主席總結出有三點,注定無法助蜀漢統一

其實這三個缺點,諸葛亮自己恐怕也知道,而且他也一直想要做出改變。比如主席在《資治通鑒·魏紀四》中批注:“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看來諸葛亮也知道自己當初的失誤,是以此後每逢重要戰事都要親臨指揮。可是因為他一開始的政策就走入了誤區,再加上夷陵之戰對蜀漢實力的打擊太大,使得諸葛亮終其一生也沒能完成助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