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空城計是三國時期中非常出名的一個作戰政策,空城計可謂是巧妙而又獨特,想出這個決策的人正是諸葛孔明,他眼光獨到,心思缜密,聰明果斷,在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一位謀士。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一直是對手,好比黑白兩勢力。

他們兩位的背後也代表着兩個勢力相對的國家,當初諸葛亮想出空城計的計謀也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是緊急。而司馬懿性格多疑,做事也是謹慎而又小心,這種不正常的軍事狀态,他自然是不會輕而易舉的冒險進攻,随後就停止進攻。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不過司馬懿也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還是從中看出了一些端倪,看得出諸葛亮在施展空城計,不過,為何他識破了卻沒有揭開呢?還撤走了自己的軍隊,想必,司馬懿也有着自己的打算。

一、事态緊急

劉備将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最信任的諸葛亮,在劉禅成為皇帝之後,這一切重要的事情都在壓諸葛亮的肩上,他對蜀國的繼承人劉禅,是盡心盡力,鞠躬盡瘁。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除了為劉禅的事情操心,還得輔助劉禅管理國家大事。在劉備讨伐東吳戰敗後,蜀國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諸葛亮繼承劉備的志向,決定北伐。

當時諸葛亮最信任的就是馬谡,甚至想要馬谡當他的接班人,就讓馬谡前去守護街亭,并且囑咐馬谡如果發生了意外一定要按照他的計劃來行事。當敵軍真正來臨的時候,馬谡不僅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來,而且還擅自做主張,結果導緻街亭失守。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本身就面臨困難的蜀國雪上加霜,諸葛亮對馬谡在怎麼看重,也不得不按照軍規處置。失勢的蜀國更艱難了,諸葛亮也不得已的向西城撤去,此時,司馬懿帶領着十五萬人的軍隊一路向着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奔去。

可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實際在身邊的隻有二千五百多個士兵,其他的都被安排前去忙活其他的事情。眼看着司馬懿帶着大軍即将前來攻打,諸葛亮卻不慌不忙想出了一個辦法。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讓士兵們将城門打開,裝作老百姓的樣子,而諸葛亮則坐在城門上悠然自得喝着茶,彈琴享受着,似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司馬懿看到這番景象,認為這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還能有這麼和諧的場面,其中必定有詐,随後就撤走了軍隊,空城計就由此而來。

二、司馬與孔明

司馬懿和諸葛亮代表着兩個國家,他們兩位的實力可以說是不相上下,諸葛亮本身一直隐居在山中,直到遇見劉備,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作為他的軍師。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不過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劉備确實建立起了蜀國,但是蜀國建立之後,在一場大型的戰役中失敗了,蜀國是以受到了影響。劉備仙逝後,重擔壓在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再次對曹魏發動了戰争。

司馬懿的同鄉楊俊,加入了曹操陣營,他和司馬懿很早之前就相識,他很看重司馬懿的才華。在同鄉人的眼中,司馬懿從十幾歲就表現出了非一般人的智慧。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後來,司馬懿成為了曹魏中的一員。諸葛亮和司馬懿最初來到軍營的方式不同,但兩個人的實力旗鼓相當,原本是在暗中相鬥,現在是明擺着放在了台面上去鬥争。

三、計謀背後

司馬懿看到諸葛亮的城池場面是如此的和諧,其實司馬懿已經識破了這個計謀了,他心裡清楚的城池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士兵。司馬懿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打道回府為諸葛亮留了一條活路,其實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活路。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司馬懿在當時的曹魏政權之中,所處的地位非常的危險,以他為首的司馬家族政權和以曹钊為首的曹魏政權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局面,司馬懿是跟随着曹操走過來的軍師。他的權利相當于諸葛亮在蜀國的權利。但與此同時擁有曹魏政權的人對司馬家族虎視眈眈。

随時都有可能會滅掉他的家族。司馬懿看出空城計的端倪,沒有揭開真相,是因為有對手的存在,他自己也才會有價值,他和諸葛亮是互相對立,互相制約的關系。如果他殺掉了諸葛亮,曹魏沒有了強大的威脅對手,那麼司馬懿的存在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如果要取掉司馬懿的性命那就是時間問題。不過,諸葛亮也能料到,司馬懿不敢動他。曹魏的内部形式,他也很清楚,司馬懿在曹魏處于什麼樣的狀态,他也能料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隻不過諸葛亮有賭的成分,事實證明他賭嬴了。

總結

面臨嚴峻的形式下,諸葛亮想出了不得已的對策,不過諸葛亮還是神機妙算,他料到司馬懿不敢取掉他的性命,就算司馬懿赢了回去以後就會變得毫無價值。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司馬懿早就看出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之後,他的做法是撤軍,因為這場戰役到最後,無論是失敗還是勝利,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在當時就會失去他的價值,原本權勢就強硬的他也會引來殺身之禍。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能夠顧全大局和想法接近的兩位謀士。在混亂的三國時期,每個人的生存都岌岌可危,不過,時事造就英雄,在混亂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施展自己才能。

司馬懿早就識破空城計,為什麼還要撤軍?諸葛亮算到他不撤就會死

為了自己也為了自己的國家。有些事實存在的現實,改變不了它,就隻能改變自己。因為有些事物的存在,能夠達到互相制約,互相制衡。就像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是競争的對手,他們一直互相鬥來鬥去了十幾年,直到諸葛亮的去世才告以結束。

但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我們做好了十足的準備,就算有突發的情況,我們也無需畏懼,一切情況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連古人都能做到面臨突發意外情況的時候,想出對策和辦法,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為突發的情況找借口呢?有的時候,意外的來臨也是一種契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