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官中風行的衛生胡,為何後來沒人留了

現代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日本軍官的形象尤為鮮明。

通常情況下,抗日将士想要在一大堆日兵士兵中,尋找并擊斃軍官,隻要鎖定那些腰間佩戴軍刀,并且鼻子下方留有一撮毛的人,必定是一打一個準。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官中風行的衛生胡,為何後來沒人留了

(小胡子日本官)

說起來,日本軍官鼻下的小胡子,早已經成為了二戰中日本人留給全世界的深刻形象。并且直到現在,仍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戲谑。那麼,明明鼻下黑毛看起來滑稽又奇怪,日本軍官為什麼還留這樣一種胡須造型呢?

事實上,這種造型并非是由日本人發明。

早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就一直緻力于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而且是哪個國家強大,就學習哪個國家。比如日本海軍就全面模仿英國海軍的制度。而陸軍方面,日本則是模仿了當時世界上名聲最大的法國陸軍。至于這種奇特的胡須造型,則是日本從德國模仿過來的一種時尚風潮。

衆所周知,德國人一向對大胡子情有獨鐘。在當時的德國人看來,胡須越濃密,越能展現出男子的陽剛之氣。因而,這也成為了二十世紀以前,德國的一種潮流。

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濃密大胡須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由于戰場的衛生條件較差,德國士兵的胡須在沾染不淨之物後,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清洗。而當士兵們就餐的時候,這些不淨之物就會随着食物一起被送入口中。是以,當時的士兵們,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生病。

除此之外,由于毒氣戰在一戰中頗為流行。是以,士兵們通常會被要求佩戴防毒面具。而這個時候,大胡子就成為了士兵們佩戴面具的阻礙。

于是在一戰之後,德國男性便選擇了剪掉大胡子,隻留下鼻子下面方方正正的一撮。這樣一來,既能保證男子的陽剛,又不影響衛生。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官中風行的衛生胡,為何後來沒人留了

(卓别林舊照)

是以,這種胡須造型,也被叫做“衛生胡”。

随着德國元首也留起了這款胡須,衛生胡很快便在德國甚至歐洲風靡開來。像英國的著名喜劇演員卓别林,也是留着衛生胡的。

後來,緻力于學習歐洲先進文化的日本人,在見到德國人的衛生胡後,覺得方方正正的胡須,和武士道精神擁有共通之處,便也開始刻意蓄起了這樣的造型。

不過,衛生胡造型也不是誰都可以留。在日本,衛生胡不僅是一款胡須造型,同時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般隻有名門望族或者軍隊軍官,才有資格擁有。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衛生胡,卻常常被我國人民稱作“仁丹胡”。這主要是由于在日僞時期,日本人四處張貼的仁丹廣告而得名。

不過,嚴格地說,仁丹胡和衛生胡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款胡須。仁丹胡又叫八字胡,雖說也是留在鼻子的下方,但它與衛生胡卻又有明顯的不同。仁丹胡的末端其實是微微上翹的,而衛生胡卻是方方正正的。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官中風行的衛生胡,為何後來沒人留了

(唐太宗)

實際上早在民國初年,不少進步人士就留起了八字胡,隻不過當時不少人認為,這是在模仿德國的威廉皇帝,屬于剽竊品。但魯迅先生在看了《列帝圖》後,發現唐太宗早就留起了這款造型。于是,他曾專門寫文指出,八字胡其實是中國國粹。

不過,由于仁丹胡是日本人胡須名稱的認知,已經深入人心,是以這個錯誤的叫法,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不得不說的是,日本人能夠将借鑒來的文化推廣到極緻,甚至讓人忘記了這種文化的出處,也真是挺有一套。

随着二戰日本、德國雙雙戰敗,衛生胡也成為了他們失敗的象征,人們不願意再留。是以到後來,這款胡須就慢慢消失在曆史煙塵中了。

(參考資料:《德國文化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