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以前我隻是知道大将黃克誠,但是對于他的為人并不是很了解,最近才發現,

這位大将眼光超前,有大局觀,關鍵是為人不貪功,無私,堅持己見!

奠定大陸解放戰争勝利的是三大戰役,三大戰役首先從東北遼沈戰役開始的,繼而占領華北的平津戰役,然後是控制中原的淮海戰役。

之是以從東北開始是因為我黨當時在東北有着優勢,而這三大戰役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黃克誠大将。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抗日戰争結束之後,蘇軍控制了中國東北,黃克誠意識到這是我軍進入東北的大好時機,于是他想通過華東局向延安發報請示,但是當時的華東局書記饒漱石不同意發報,黃克誠就回到自己的駐地以自己的名義,向延安發表了自己對于目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看法。他向中央建議:

第一,應該多派部隊去東北,至少5萬人,如果能有10萬那更好,并且派遣有威望的軍隊上司人主持工作。

第二,以山西、熱河、察哈爾為第一根據地,集中10萬主力,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和胡宗南的決戰,達到控制察、綏和太行山的目的。

第三,以山東作為關内的第二根據地,集中15萬主力,等敵人繳械之後,沿着山東鐵路線進行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山東的目的。

最後,為了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該調遣3到5萬人前往東北,華中調遣3到6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的主力應該調往山西,江南的部隊調回江北。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他認為自己對各個方面的材料不甚了解,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他認為我黨目前沒有連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

不久之後中央就釋出了

《關于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訓示》

,10月,中共中央指令山東部隊主力向冀東和東北出動,華東新四軍主力由南向北轉移,以集中力量,控制東北,保衛華北、華中。

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央的指令,率領新四軍第3師主力3.5萬人開赴東北。28日,黃克誠率第3師,經山東直奔東北,本來中央讓他在山東休整一段時間,

但是他認為兵貴神速,并沒有休息,稍微休整之後立即北上,在11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完成了中央的戰略任務。

曾克林少将:東北武器非常多,都空手來吧!黃克誠:都帶足武器

新四軍第三師是一直有着英雄傳統的隊伍!他的前身可以追尋到徐海東上司下的紅十五軍團。

新四軍第三師前世今生之黃海東上司下的紅十五軍團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3師更是一隻出名的部隊,其前身最早是工農紅軍紅15軍團,後來更是成為了第一批進軍北韓的第39軍。

紅15軍團是在1935年9月18日組建的,由原25、26、27軍合并組建紅十五軍團,軍團長是徐海東,這一個被毛澤東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東原名元清,湖北省黃陂徐家橋村人,1925年4月加入共産黨,1926年夏,參加北伐戰争,1924年參加黃麻起義,1935年,率領25軍北上抵達陝北。他經曆大小戰役百餘次,9次負傷,身上大小有17處傷痕。徐海東有一個外号“徐老虎”,能打硬仗,是以才導緻自己傷痕累累的。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1932年2月,徐海東率領一個團的隊伍遇見了敵人20多個團的部隊,部隊苦戰一天一夜後,在天亮的時候前沿陣地被敵人突破了,很多的幹部受傷,徐海東見狀,甩掉棉衣,穿着白襯衫就在雪地裡飛跑。

戰士們一見這種情況就知道決一死戰的時候到了,潰退下來的人又回到了陣地,徐海東的出現,使得紅軍官兵士氣大振,号手犧牲了,警衛員負傷了,徐海東就自己拿起軍号,在陣地上來回跑動,敵人沖鋒了幾十次也沒有沖破防線,第4天敵人終于洩氣撤退了,來不及逃走的2000多人成了他的俘虜。一個俘虜歎服徐海東的戰法,能攻能守,非常佩服他。

1935年,徐海東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之後,決定配合兩大紅軍的主力行動,紅25軍率部進攻甘肅南部,襲取兩當城,攻取天水縣,威逼靜甯,截斷了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威脅敵人的後方。蔣介石極為震驚,連下5道指令抽調圍堵中央紅軍的部隊回來進攻紅25軍。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紅15軍團成立之後的第三天,正是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發動圍剿,經過反複比較,部隊決定先打掉尾随紅15軍團的東北軍。紅15軍團決定先圍攻甘泉,調動了延安的敵人,然後半路伏擊。

圍攻甘泉3天,依舊沒有看見延安的敵人出來,徐海東有些着急了,就在這個時候偵查員氣喘呼呼地跑了回來,報告說是敵人來了。

徐海東的指揮部設在了一棵大樹下,從望遠鏡裡面看到了出來的敵人,原本估計敵人會出來2個團,沒想到敵人一露頭,就是四個縱隊,這讓徐海東氣的罵娘,敵人也認為紅軍會埋伏,但是估計錯了埋伏地點,以為埋伏的地點是在自己剛剛經過的地方。

敵人師長還得意洋洋地對身邊的參謀說:“我以為共軍會打我一個埋伏呢!現在已經走出來了,他們打不着咱們了……”結果他的話還沒有說完,要命的槍聲就響了。

戰鬥打得很激烈,敵人被徐東海所部猛烈的槍火打垮了,到處看亂串。

同時紅十五軍團也把敵人的退路給阻斷了,面對如此絕境,再加上東北軍對紅軍政策的了解,紛紛投降。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後,紅15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徐海東任旅長,黃克誠任政委,後來參加了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徐海東所部擔任助攻的任務,這對于

一向善于打硬仗的徐海東

來說有些不大樂意,但是他還是堅決地執行了指令。

他作戰喜歡抓作戰科,

徐海東喜歡到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去指揮,在平型關戰役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還跑到了前線打得最激烈的687團2營,參謀攔都攔不住。

平型關戰役之後,大部分部隊撤離。徐海東還率領部隊在平型關一帶和敵人周旋,天氣慢慢變冷,戰士們的裝備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差,後勤否供應不上,許多戰士還穿着草鞋和單衣……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缺醫少藥的徐海東所部偵查到駐守平型關的日軍還有着一隻負責運送後勤軍用物資的分隊往來運送物資。掌握這一情況的徐海東親自率領部隊消滅了公路邊上小寨村的敵人,趁機破壞敵人的公路,過了幾天,日軍調集重兵企圖打通交通線,但是徐海東指揮部隊經過一天的激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部隊乘勝追擊,逼近了平型關,部隊迅速占領了山頭,利用有利的地形和敵人激戰。在平型關東面城牆上有國民黨軍隊撤退時丢下了許多滾雷,樣子像個大鐵球,平時擺在陣地上,用時一拉導火索,用腳一踢就向山下滾去,往往滾到半山腰就爆炸了。

687團就趁機點燃了這些滾雷,這讓日軍以為這是八路軍開了大炮,不敢戀戰隻能狼狽地撤退,徐海東所部第二次占領平型關。

這次戰鬥被毛澤東稱為“

二次收複平型關

”,還寫成了一篇文章收入了

《毛澤東選集》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徐海東在戰場上面如魚得水,經常把敵人搞得暈頭轉向,找不到部隊的所在,加上

他率領的部隊又善于打硬仗,能打硬仗,使得敵人無可奈何。

可惜的是徐海東的指揮才能沒有在抗日戰場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就因為他多次負傷的身體而被中央指令回去休養。

徐海東走後,344旅改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是左權,政委是黃克誠。

左權生于1905年,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一期生,八路軍進階将領。

1925年經陳赓介紹加入共産黨,參加黃埔軍校學生軍,1927年進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1930年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1934年參加長征,參與了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鬥,1936年,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率部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1940年參加了百團大戰。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1940年2月6日,中央為了統一太行山南部地區的部隊作戰指揮,決定成立八路軍第2縱隊,左權兼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下轄第115師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新編第1旅、河北民軍第1旅和獨立遊擊支隊。

1942年,左權為了掩護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等機關的突圍轉移,不幸犧牲,年僅37歲。

新四軍第三師前世今生之八路軍第二縱隊

黃克誠1902年生于湖南省永興縣,1925年加入共産黨,1928年參與湘南起義,1930年任紅5軍團、師政委,參加曆次的反圍剿,因為反對進攻中心城市而被撤職。到達陝北之後任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任115師344旅政委。1940年任改編後的八路軍第二縱隊政委。同年,黃克誠率領344旅、新二旅主力共五個團,1.2萬人以及教導營500餘名幹部南下支援新四軍。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1940年,第二縱隊已經發展到了2萬人,但是這麼多人集中在一個地區不利于今後的發展,在這個大平原地區,這麼多的部隊,回旋餘地太少。

于是找來了楊司令員,将自己的考慮告訴了他,商量道“根據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精神,我們是否可以向中央和總部建議,将二縱隊分成兩攤子,我們各自帶領一攤子,一部分堅持冀魯豫鬥争,另一部分越過隴海路,向華中發展。”

對于黃克誠的意見,楊得志非常贊同,于是兩人立即向中央做了彙報。不久中央同意兩人的意見,指令黃克誠率領部隊南下,越過隴海鐵路向華中挺進。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黃克誠率部抵達淮河北岸,與彭雪楓上司的新四軍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黃克誠任政委,準備在津浦路西,隴海路以南貫徹中央

“鞏固豫皖根據地,擴大與整訓部隊”

意圖展開對日作戰。

6月29日,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來電訓示黃克誠繼續東進,留下一個旅和彭雪楓整編,其他部隊繼續向津浦路東活動。

但是當時已經整編完成了,彭雪楓額建議他留下,并回複中原局打算向伏牛山發展,黃克誠也比較同意這個觀點,但是劉少奇三次要求他東進,總部卻要求他合編,于是隻能向中央發報請示是聽總部指揮還是中原局指揮,不久毛澤東代表中央回複:由中原局指揮。

于是黃克誠留下了344旅的兩個團給

彭雪楓

,自己則率領二縱隊機關、教導營等穿越津浦路于 8 月初到達皖東北地區。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到達指定地點的黃克誠之後趕往中原局駐地會見劉少奇。劉少奇向他介紹了當地的情況:張愛萍所部有一千多人,還有彭明治率領的蘇魯豫支隊,韋國清指揮一隻山東八路軍南進部隊,江華從山東帶來的一部分部隊。這裡的抗日力量雖然多,但是缺乏統一指揮,誰也指揮不了誰。

劉少奇之是以叫他來這裡,就是為了讓他負責總的上司工作。并且告訴他已經緻電中央。

新四軍第三師前世今生之八路軍第五縱隊

經過中原局的商定,最後将新二旅、344旅的687團、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1940年10月,陳毅由于受到國民黨韓德勤的進攻而向他求援,黃克誠立馬率領5個主力團趕往鹽城地區支援陳毅。

面對韓德勤的一再挑釁,終于發生了

曹甸戰役

,在戰役發生之前,黃克誠是反對發動攻堅戰的,他認為曹甸地區水網密布,攻堅戰對我軍非常的不利,認為應該堅持中央訓示

“我們應準備對付最黑暗的局面。我們的對策是穩健地對付國民黨的進攻,軍事上采取防禦立場,他不進攻,我不亂動。政治上強調團結抗日。”

但是

他的意見沒有得到采納

,在中原局和華中指揮部的堅持下,中央同意了攻打草甸。

在戰役之前,他提出了六點作戰方針,堅持持久戰的方法,

首先圍堵敵人的據點,截斷其聯系和增援,将敵人逼入據點,逐漸突進,用小股部隊消耗敵人的彈藥,破壞其房屋,最後找到敵人弱點,強攻消滅。如果強攻,則需要用所有的炮火轟擊。

可惜他的

建議再次被否決了

,部隊采取了猛攻的方法,經過十八天的激戰,殲敵八千,而我軍也傷亡兩千人,草甸戰役的失敗,被上級上司認為是黃克誠犯了“右傾”錯誤,是以撤銷了他第五縱隊司令員的職務,由陳毅兼任,但是由于陳毅是華中地區新四軍和八路軍的總指揮,統管全局,無暇顧及第五縱隊,是以

黃克誠以政委職務行司令之權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新四軍第三師前世今生之新四軍第三師

1941年,皖南新四軍軍部遭到國民黨優勢兵力的伏擊全軍覆沒,這一消息震驚整個中國。

1月20日,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新四軍重建的消息,讓黃克誠和同志們歡欣鼓舞,2月2日,毛澤東緻電黃克誠,要求黃克誠率領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的番号。

2月下旬,新四軍公布了新的幹部任命,重建新四軍。統編後的新四軍下轄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黃克誠率領的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副師長是張愛萍。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7月,日軍對根據地展開瘋狂掃蕩,出動了一萬七千餘人外加兩百多架飛機以及上百艘汽艇,展開了水陸空立體進攻。當時新四軍提出的口号是保衛鹽城,但是這一口号遭到了黃克誠的反對,

他認為在目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宜對日軍搞正面阻擊

“保衛鹽城”

的口号明顯不合時宜,

建議華中局和軍部盡快從鹽城撤離

,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至于部隊,則實行分散遊擊,等待時機反擊。

保衛鹽城戰役打得非常的艱難,新四軍傷亡很大,

前線情況不樂觀

,無奈下

黃克誠再次緻電黨中央彙報情況

,黨中央緻電新四軍軍部詢問情況,此時新四軍的處境更加艱難,劉少奇向中央彙報了詳細情況,

新四軍經過商讨最後認同了黃克誠的建議

,7月10日,

陳毅果斷下令新四軍全部撤出鹽城,避免了一場危機。

黃克誠将344旅的主力留在了皖東,隻帶着687團南下,最後組建了新四軍第三師,留下的344旅主力則組建了第四師編成第十旅。但是部隊在豫西反頑鬥争中失利,部隊損失較大,部隊内還出現了叛徒 ,使得同志們的情緒很悲觀。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黃克誠認為自己雖然處在局部,但是應該放眼全局,第四師力量受到削弱,自己應該給予幫助,于是他向上建議将第三師實力和建制都儲存完整的第九旅和第十旅互相對調,以利于第四師發展。

黃克誠的建議得到了上級的支援,于是第九和第十旅兩支隊伍進行了對調,第十旅都是黃克誠的老部下,他們的到來,讓黃克誠非常的開心,之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第十旅被安排到了淮海區,第十旅在淮海區快速恢複了元氣,整個淮海平原的抗日武裝鬥争如火如荼,迅猛發展。

之後,黃克誠率領着新四軍第三師馳騁淮海、鹽阜兩區,轉戰蘇北,經過浴血奮戰終于在蘇北站穩了腳跟,在抗日戰争勝利之後,蘇北根據地已經成為了擁有四萬多平方公裡土地,擁有八百多萬人口的解放區。

1945年9月,黃克誠從一份中央的電報中得知,蘇聯在消滅關東軍之後,已經占領了東北地區,我黨隻有少量的部隊進入東北。這個時候黃克誠敏銳地覺察到現在國民黨軍隊還在大後方,一時半會來不及調往東北,這個時候正是我軍進入東北,開辟東北戰略根據地的大好時機。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于是黃克誠向饒漱石(饒漱石後與高崗組成高饒反黨聯盟被判入獄)建議由軍部向中央發報,請中央迅速調派部隊到東北去。但是饒漱石卻不想攬下這個責任,說是用軍部的電台向中央發電報容易讓中央以為這是軍部的意見呢……

于是黃克誠就以自己的名義向中央發電,中央對于黃克誠的電報十分重視,立即将電報轉給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

“好!好!克誠同志的建議非常重要!”

毛澤東看完電報後非常認同黃克誠的觀點,經過中央和毛澤東的商讨,決定

根據形勢的發展制訂了正确的方針政策

。9月17日,中央确定了

“向南防禦,向北發展”

的戰略方針。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剛剛抵達錦州的黃克誠所部就接到了東北局的電報,指令他們切斷北甯線,防止國民黨軍隊進入沈陽。事實證明,如果不是黃克誠提前做出預判,中央及時調整政策方針做好了準備,那麼我黨在東北的情況将不堪設想,之後我軍陸續調入東北的主力有十一萬人,而國民黨主力還在大後方暫時沒有那麼塊調入東北,這就造成了我軍在東北的優勢。

在進入東北之前,黃克誠就預感到了東北的重要性,蔣介石肯定會千方百計地搶占東北,還可以借助美國的飛機和軍艦等向東北運兵,是以我軍既不能馬上獨占東北,也不能在東北取得對于國民黨的快速勝利,是以我軍必須堅持以農村保衛城市的方針,做好長期鬥争的準備,以備合适的時機決戰。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進入東北的新四軍第三師有着三萬五千人以上,按照當時的情況,部隊可以擴大成4個師的編制,但是黃克誠沒有這麼做,他認為“我們是黨上司的人民軍隊,部隊編制由中央軍委決定,我們自己沒有權力也沒有理由擅自擴大編制。

共産黨人是幹革命的,不能做草頭王。”

恰逢此時東北民主聯軍處于剛剛創立階段,為了大局考慮,黃克誠主動将部隊交給了東北民主聯軍,

自己帶着少量部隊前往西滿,開辟新的根據地。

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統一整編,第三師的第八、第十和獨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後來又改成東野戰軍第三十九軍。1948年11月1日,第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39軍,劉震任軍長。

39軍軍史:徐海東被編入毛選,黃克誠因功被免職,多次分兵讓權

參加平津戰役之後,39軍沿着華中南方向前進,一直打到了鎮南關。

1950年1月2日,第39軍奉命北上,防守東北。10月21日,開赴北韓參戰。11月1日,在雲山地區打了出國第一仗,1953年5月回國。

黃克誠大将為人頗有大局觀,不會隻看到自己這一塊,反而一直從全局考慮問題,他在第二縱隊的時候能夠主動将部隊分開,自己另謀發展,在友軍出現問題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責任,能主動交出軍權自己再到艱苦條件下去開創新局面,展現黃克誠大将的高尚品格!

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決反對上級的錯誤方針,不因為上級的不同意而打消自己正确的觀點,正是這種高貴的品質才成就的一代大将的豐功偉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