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百年百将186:張際春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5年9月,我軍第一次大授銜,張際春未參加評銜。

張際春是誰?他在我軍曆史上有什麼特殊貢獻?大授銜時,張際春為什麼沒有參加評選?如果參與評銜,張際春會是上将還是大将?要解開這幾個謎題,還要從兩個張際春說起。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張際春

劉鄧大軍麾下,有張際春和李達,而我軍曆史其實有2個張際春、2個李達。

先看2個李達。年齡較大的是“文李達”,年齡較小的是“武李達”。文李達,出生于1890年10月,湖南永州零陵人,一大發起人之一和參會者13人之一,當選宣傳主任。文李達在武昌、上海、北平、廣西、廣東等地多所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大學和武漢大學校長。

武李達就是129師和二野參謀長李達,出生于1905年,陝西眉縣人。甯都起義參加紅軍,搭檔劉鄧13年,和張際春協助劉鄧,打造出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鐵軍。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張際春(右一)與粟裕、劉伯承、陳毅、李達等

小張際春,1904年出生,湖南醴陵人。黃埔一期生,小張際春的推薦人是主席、夏曦。除了張際春,蔣先雲、伍文生、李漢藩、趙楠等黃埔學生,也都是主席推薦入校的。

畢業以後,張際春先後擔任軍校教導1團的排長、連長、營長,北伐時又升任團長。1927年春,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協助周公、恽代英開展軍事工作。

黃埔一期張際春(1904~1933)

1929年8月,黃埔四期白鑫叛變,張際春與彭湃等5人被捕。彭湃、楊殷、顔昌頤、邢士貞被殺害,而張際春被同學力保,出獄後在黃埔任教官。1933年4月,在重慶病逝,年僅29歲。

大張際春,就是本文的主人公,1900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宜章。

張際春6歲進入私塾,15歲進入初小,17歲考入高小,20歲考入衡陽省立三師,不久因家貧辍學回鄉,參加了農協。1925年,到家鄉國小任教,1927年調到師範。

大革命失敗後,張際春遭到敵人通緝,躲到鄉下堅持鬥争。1928年1月,張際春參加了湘南起義。4月,上井岡山。

1932年12月,張際春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自編自演《廬山之雪》,軍團長林彪、羅瑞卿等人登台演出,大受紅軍歡迎。随後,張際春任紅五軍團宣傳部長。

1935年10月,張際春轉到紅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任政治部主任,協助校長劉伯承工作。張際春的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很受歡迎。到達陝北後,任抗大政治部主任。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1942年9月,張際春代任抗大政委。

1

943年9月,張際春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

1945年4月張際春回延安開會,8月任晉冀魯豫軍區副政委。1946年7月起,兼任政治部主任。從此協助劉鄧首長工作,直到解放大西南。

張際春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做了幾件足以影響野戰軍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發現、挖掘、推廣了“王克勤運動”。王克勤是安徽阜陽人,原是舊軍隊的士兵,1945年10月被俘,成為一名“解放戰士”,被編入6縱18旅52團1營。在訴苦運動中,1營教導員武效賢讓王克勤成了樣闆。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王克勤

王克勤事迹的推廣,有3個人居功至偉:18旅政委李震、6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鮑先志、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很快,主席号召全軍開展“王克勤運動”。

第二件大事,是宣傳“劉鄧大将”的品牌。解放前期,晉冀魯豫野戰軍還有副司令員滕代遠,後期滕代遠轉入華北軍區,

中野隻有劉、鄧、張際春和李達“4巨頭”。張際春并不以“3号首長”自居,有一次慶功大會挂他的大照片,被他下令撤下。

張際春經常對宣傳人員說這麼一句話:這支部隊,隻有劉鄧首長是靈魂。

第三件大事,是養成了野戰軍的執行力。在劉鄧大軍,劉司令員親切而威嚴,歇後語不斷,妙語連珠。鄧政委嚴肅而冷峻,除了打牌抽煙就是說服。參謀長李達是劉帥的第一代理人,作戰計劃細緻入微。而副政委張際春平時是“老媽媽”,執行起來也六親不認。

張際春是野司首長,行軍、吃飯、打仗和戰士們打成一片,是劉鄧與指戰員的粘合劑。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張際春與劉鄧首長

1948年5月,城南莊會議後,陳毅調任中野出任副司令員。

此時,張際春成為僅次于劉、陳、鄧之後的中野“4号”首長,可是簡樸的張副政委每次到部隊視察,會被一些戰士看作是新來的“夥夫頭”和“馬夫”,當知道面前的是“4号首長”,很多“解放戰士”無不吃驚,也為加入解放軍這個大家庭而感到驕傲。

1949年7月,除了大西北、大西南沒有完全解放,我軍占據了全面優勢。各野戰部隊、解放區“首長團隊”成為官兵關注的焦點。

總部,是毛、朱、劉、周、任、葉劍英;一野,彭、張宗遜、趙壽山,副政委甘泗淇;二野,劉、鄧和副政委張際春;三野,陳、饒、粟裕、張雲逸,副政委譚震林;四野,林、羅,鄧子恢,副政委譚政;西北,賀、習、王維舟;華北,聶榮臻、徐向前、薄;東北,高以及副政委李富春。

在這個名單裡,開國大将隻有粟裕、張雲逸、譚政3人,張際春的地位與譚震林、鄧子恢、譚政、李富春一樣,都在大将以上級别。建國之初,張際春任西南軍區副政委,還擔任過重慶軍管會主任。當時出任市長(軍管會主任)的隻有寥寥幾人:

黃克誠(天津)、葉劍英(北京、廣州)、劉伯承(南京)、陳毅(上海)。是以,擔任重慶軍管會主任,絕對是一種殊榮。要知道,這些城市當時都是重量級别的超級大都市。

中野“4号首長”,行軍吃飯與士兵打成一片,戰士誤作是馬夫

1954年1月,張際春調任宣傳部副部長,當時已開始評銜。

張際春被總政評為行政4級,盡管對軍隊和戰友們依依不舍,他還是脫下了軍裝。到京後,主席與張際春見面時,鼓勵他把自己的大才,都用到地方宣傳工作中去!

主席把大将名單中的“張際春”劃掉了,寫上一個新的名字“徐海東”。曾任西南軍區副政委的張際春與軍銜擦肩而過,評為行政4級而沒有評銜的,還有譚震林、滕代遠、李井泉、王維舟、何長工等人。

1968年6月,張際春遭受磨難,夫人羅屏患心髒病去世。張際春每天擠公交,不慎被擠下車摔成重傷。

1968年9月12日,張際春逝世,年68歲。

1979年1月,鄧政委親自主持追悼大會,為張際春昭雪。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