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作者:京都潮生活

“赫赫京都千百年,鐘靈毓秀萃龍淵。”北京是大陸首都,也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數最多的城市,更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今天盤點一下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一、豆汁兒

俗話說“豆汁焦圈疙瘩菜,不在北京不會愛。”豆汁不是豆漿,而是一種以綠豆為原料,将澱粉濾出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形成的一種液體,愛喝的稱贊其香醇微甜;不愛喝的人則覺得其味道酸馊難忍。

豆汁兒曆史悠久。老北京人喝豆汁兒喝了近百年,乾隆年間還曾被傳進宮廷裡,成為“宮廷禦膳”。是以,您去北京旅遊千萬别錯過這老北京的味道。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二、焦圈兒

和常見的豆漿配油條一樣,老北京人的早餐講究“豆汁兒配焦圈”。焦圈其形小如镯,被炸制得焦脆酥香,據說好的焦圈拿在手裡,掉到桌子上就碎了。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三、炒肝兒

炒肝兒,是老北京小吃中最“名不副實”的一位。雖說叫做炒肝兒,卻不是炒的,肝也是一種配菜,豬大腸才是炒肝的主料。将豬大腸和豬肝按照2:1的比例倒入調好味的鍋中,加入水澱粉勾芡,熬煮濃稠後加入大把的蒜末,一道傳統風味的老北京炒肝就做好了。

油亮腸紅、肝香腸肥,老北京人吃炒肝還講究“燙嘴”,吃炒肝要趁熱吃,還要從碗邊吸溜着吃,才能吃出炒肝兒的鹹香味道。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四、鹵煮火燒

鹵煮是老北京的傳統小吃,最早可追溯到光緒年間,鹵煮是将火燒、炖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一碗鹵煮火燒,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吃着省心。

鹵煮湯汁濃厚,肉香十足,入口後肉爛而不柴,汁水在唇舌間遊走,讓人回味無窮。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五、豌豆黃兒

豌豆黃兒是慈禧當年最愛吃的美食之一。豌豆黃兒選用成熟飽滿的上等豌豆,經過泡發、去皮後按照1斤豌豆3斤水的比例,放進銅鍋中焖煮,煮好的豌豆泥用“馬尾蘿”過篩,使其成為更細膩的豌豆泥後再倒進鍋中熬煮,熬制濃稠,把豌豆黃晾涼待自然凝固後才能食用。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如今高壓鍋、去皮機和料理機使得豌豆黃的做法十分簡單,但在慈禧那個年代是沒有的,全程純手工制作,費時又費力,足見美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六、炸灌腸

炸灌腸正确的叫法是“煎灌腸”,是“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炸鹿尾。

老北京炸灌腸有2種做法,一種是把豬腸洗淨切碎,加入适量的面粉灌進腸衣裡上鍋蒸熟,再切薄片上鍋煎制,煎好的灌腸顔色是“粉紅”色的,其口感外酥裡嫩,這種做法被稱為“葷灌腸”。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另一種做法是“素灌腸”,是把純蕃薯澱粉先蒸後煎,再配上蒜汁,吃到嘴裡外焦裡嫩,有滋有味。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七、老北京炸醬面

老舍在其著作《茶館》中多次提到北京炸醬面,可見炸醬面在老舍先生心中的地位。如今的老北京炸醬面更是成為了一種地域符号,來到北京都得吃上一碗道地的炸醬面。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八、芸豆卷兒

芸豆卷兒原是民間小吃,後流入清宮。芸豆卷選用大個芸豆,經過1個小時的焖煮後剝去外皮,入鍋熬煮20分鐘後還要上鍋蒸制,蒸好的芸豆沙用濾網過篩使其更加細膩、順滑,最後配以豆沙、芝麻糖或桂花糖餡即可。芸豆卷兒因其不用咀嚼、入口即化、仿佛冰淇淋一般的口感,深受人們喜愛。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九、褡裢火燒

褡裢(dā lian)指的是一種搭在肩上的長方形口袋,兩端各成一個袋子,裝錢物用。褡裢火燒,因其也是長條形,需要對折,與老北京人在肩上的褡裢形狀類似,故名“褡裢火燒”。

相傳,褡裢火燒由姚春香夫妻在1876年創制,後因其香酥、薄皮大餡,後變成了老北京的傳統名點。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十、銀絲卷

銀絲卷是京津地區的著名小吃,外形酷似饅頭,掰開之後“内藏乾坤”,裡面的餡料如“銀絲”一般,一絲一縷,潔白細嫩,吃起來香甜綿軟,被稱為“面餡的包子”,您去北京遊玩可一定要嘗嘗。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北京美食界的那些“老字号”,吃過7種以上,才稱得上“老北京”

關于這件事你怎麼看?歡迎分享給你的小夥伴一起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