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餐桌正迎來變局時刻。

從火鍋到快餐,從傳統中餐到西餐,一些紛繁複雜的菜品本是餐廳大廚的專長,而預制菜的出現并逐漸走紅,讓複雜的菜品開始走向千家萬戶。

天貓資料顯示,2021年雙11期間,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今年聚劃算平台上預制菜商家數同比增長34%。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甚至有部分商家将2021年稱為“預制菜元年”。有觀點認為,預制菜的爆發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在倡導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消費者産生了充實自身味蕾的需求,而平台的助推,将各色各樣的新老品牌創新而來的預制菜,推向了天南地北的餐桌。

2022年的年貨節期間,聚劃算聚新鮮展開“科技新年味”專題活動,聚焦了火熱的預制菜賽道,資料顯示,聚劃算預制菜品類在年貨節期間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94%,近30個單品成交額破百萬元,其中官棧花椒雞單品破千萬元,新銳品牌麥子媽加入預制菜品類成交的主力軍。

在漂亮的資料背後,更是近幾年來預制菜相關技術的長遠進步。

“預制菜從技術上來說已經很好地實作了鎖鮮技術,甚至比家庭餐館的菜肴更加新鮮。”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認為,冷凍技術的突破,使得水産品預制菜在冷凍後複熱,基本接近于鮮活水産品的新鮮口感,同時貯存時間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在“科技興農”的時代背景之下,農産品新消費正成為潮流,科技正進一步優化更新飯桌的豐富度。

萬事早已俱備。高科技正令農業種植更加有效,網際網路讓更多的高品質新鮮農産品更順暢地走向千家萬戶的餐桌,中國農業正在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農潮”,在這股欣欣向榮的向心力下,預制菜的爆發,或許僅僅是中國農業進入發展快車道的一個前奏。

群雄逐鹿預制菜元年

當下,火熱的預制菜賽道吸引了群雄逐鹿。

據NCBD(餐寶典)統計,截至2021年12月28日,全國共有各類預制菜企業8.97萬家(含速凍、淨菜、即食類)。

僅僅在聚劃算平台上,預制菜玩家的玩法就各色紛呈。聚劃算食品生鮮行業負責人小冬透露,目前聚劃算平台上的預制菜玩家分為5派,分别為:速凍派、酒店派、零售派、原料派和新銳派。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在這五個流派中,都有各自的代表及領先企業。其中,速凍派以傳統速凍食品品牌三全、思念為代表,擁有生産加工優勢。

零售派以盒馬、天貓超市為代表,正基于零售管道經營自營商品。原料派則以富煌三珍、聖農、荷仙等從事魚蝦、雞、蓮藕養殖的傳統公司為主,它們處于整個鍊條中的最上遊,目前正通過預制菜探索産業更新的方向。而新銳派,則以禦鮮鋒、飯乎等品牌為代表,它們誕生于線上,具有整合及營運能力。

在過去的一年,預制菜行業發展迅速。甚至有觀點認為,2021年是“預制菜元年”。

預制菜品牌麥子媽聯合創始人李夢琦透露,從2020年開始,因為疫情的影響,預制菜行業便開始熱了起來,“入局的企業衆多,資本也紛紛湧入,但真正在消費端熱起來,還是在2021年。我們認為,2021年是真正意義上的預制菜元年。”

富煌三珍董事長張波濤表示,相對于之前的粗放式發展,過去一年,預制菜行業企業的品牌和産品在不斷地聚焦——聚焦品類、聚焦人群,注重使用者體驗,從即食往即烹化發展,水産預制菜逐漸增多。

在聚劃算上,預制菜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強的核心競争力,有望進一步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對于C端零售市場,随着國家對冷鍊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社群生鮮配送體系的不斷成熟,食品加工标準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特别是新消費人群對友善與時效性的個性化要求不斷提升,預制菜的價格優勢會逐漸凸顯。”陳舜勝說。

農産品消費有了新的風向标

在群雄激情逐鹿預制菜賽道的同時,嗅覺靈敏的平台也有了相應的動作。2021年年初,聚劃算圍繞生鮮品類推出全新IP——聚新鮮。作為新農品和新品牌的孵化器,聚新鮮是農品新消費的引領者。聚新鮮旨在引領生鮮品類趨勢消費,助力生鮮品類銷售爆發,成為農産品消費風向标。

目前階段,聚劃算聚新鮮平台集中展現着預制菜的新趨勢。

簡單的一站式套餐受到了廚房小白的青睐,預制菜的菜品品類創新也正當時,如果友善面、速凍水餃是預制菜的1.0版本,那麼随着多元化玩家的入局,預制菜已經拓展到花膠雞、盆菜、烤魚乃至整桌年夜飯的2.0版本。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與此同時,基于對細分領域的細耕,聚劃算聚新鮮協助商家進行了更精細化的人群劃分和場景營運。

值得一提的是,新風口的誕生正在帶來新的藍海市場,不少供應鍊最上遊商家從預制菜切入,尋找産業更新新方向。向來在品牌建設上稍顯弱勢的農業産業化企業,開始趁此機會建立自己的品牌,

具體企業來看,富煌三珍是一家專注于水産食品全産業鍊體系建設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021年7月,富煌三珍正式啟動水産預制菜項目,推出預制菜品牌“有魚妖”,從一家B端龍頭企業正式切入C端市場,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

而預制菜品牌麥子媽的創始團隊早在2016年便開始從事B端預制菜的供應鍊搭建工作,2019年,嗅到風口的團隊開始發力零售端,建立了面向C端的家庭預制菜品牌“麥子媽”。

針對相關企業在發展強大過程中的經營痛點,聚劃算聚新鮮投入頂級流量,通過品質農産品上新營銷事件,聯合商家共同進行預制菜品類教育及商家自有品牌建設,助力農産品走向品牌化。

聚劃算聚新鮮商家麥子媽電商負責人透露,麥子媽在聚劃算的銷售有着理想的轉化率,不僅可以借助聚劃算官方認證的屬性來消除信任障礙,還多了一個橋梁和新使用者建立連接配接,“不管是短期的銷售轉化,還是長期的使用者心智積累和品牌人群破圈,都有很好的效果。”

“科技興農”從幕後走向台前

随着預制菜站上風口,“科技興農”的成果逐漸展現在大衆的眼前。

陳舜勝教授認為,相關技術的突破是預制菜走向大流行的基礎。以水産品為例,他表示,正是冷凍技術的突破,使得水産品預制菜在冷凍後複熱,基本接近于鮮活水産品的新鮮口感,同時貯存時間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冷鍊物流能力的提升,降低了物流成本。

餐桌變局時刻:預制菜充實就地過年“科技興農”催生廚房革命

資料顯示,大陸冷庫容量從2019年6055萬噸達到了2020年的7080萬噸,同比增長達17%,公路冷鍊運輸車保有量由2011年的3.2萬輛增長到2019年的21.5萬輛。

許多預制菜菜品,正是通過商家強大的科研能力、生産能力殺出了重圍。以大希地固态老鴨湯為例,據大希地市場總監鄒亞軒透露,大希地通過與大師共創,完成了配方食品産品的創新,以無冰無水工藝将鮮味鎖入鴨身,消費者開水烹煮産品大約40分鐘後,立現醇厚老鴨湯。

在“科技興農”的大方向下,聚劃算聚新鮮正與研究所、學院展開合作,孵化更多市場需要的農産品。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選種培育的“世壯燕麥”,凝聚了農科院幾代科研人的40多年心血。中國農科院與阿裡巴巴旗下聚劃算聚新鮮達成戰略合作,2021年9月,世壯燕麥家族再次迎來新成員——400g金典速溶燕麥片上市,在聚劃算聚新鮮首發,2021年9月9日-11日活動期間日均成交額和訪客數分别是2021年8月份的45倍、50倍。

“科技興農”的精神會進一步推動預制菜的長遠發展。陳舜勝教授表示,在技術水準上,預制菜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一是口感的豐富和個性化。中國的菜肴和做法非常豐富,如何将大家都喜愛的口感跟自身産品相結合,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二是調味、調料的多樣化和精緻化,會加速預制菜種類的豐富。

“科技使餐桌食品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友善、更營養、更衛生、更安全,讓人從廚房勞動中解放出來。”一如陳舜勝教授所說,廚房餐飲工業化是食品行業發展的趨勢,預制菜則是家庭勞動社會化的展現,形态豐富、口感良好的預制菜的出現會極大縮短大衆的烹饪時間,尤其會解放家庭的廚房壓力,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給當代社會帶來更多的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