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0篇)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1

  古别離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昔歲驚楊柳,高樓悲獨守。今年芳樹枝,孤栖怨别離。

  珠簾晝不卷,羅幔曉長垂。苦調琴先覺,愁容鏡獨知。

  頻年雁度無消息,罷卻鴛文何用織。夜還羅帳空有情,

  春著裙腰自無力。青軒桃李落紛紛,紫庭蘭蕙日氛氲。

  已能憔悴今如此,更複含情一待君。

  譯文

  臨近分别的時候牽着止夫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

  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裡去。

  注釋

  古别離:新樂府歌曲名。

  臨邛:唐代郡縣名,蜀中商業重鎮,今四川邛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的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詩文多以臨邛為花花世界。

  詩的開頭“欲别”二字,緊扣題中“别離”,同時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是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暫停片刻,聽一聽她訴說自己的心裡話;另外,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對丈夫的依戀親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邊牽着郎衣,一邊嬌憨地問:“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行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别”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不合正常。但是,聯系第四句來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去“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說而又一直難于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問得多餘,卻又問得巧妙。

  第三句宕開一筆,轉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然而她卻偏說“不恨”。這個“不恨”,聯系到第四句中詩人引用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覓新歡。可見“不恨歸來遲”,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願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誠摯的心,最後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莫向臨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謂“詩從肺腑出,出則愁肺腑”(蘇轼《讀孟東野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隻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

  詩人用這種回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隐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并從這個沖突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隽永深厚,耐人尋味。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2

  别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别,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缪。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滞不。

  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朝寄平安語,暮寄相思字。

  馳書迅已極,雲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書,又無君默記。

  雖署花字名,知誰箝缗尾?尋常并坐語,未遽悉心事。

  況經三四譯,豈能達人意?隻有班班墨,頗似臨行淚。

  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

  中央亦有絲,有絲兩頭系。

  如何君寄書,斷續不時至?每日百須臾,書到時有幾?一息不相聞,使我容顔悴。

  安得如電光,一閃至君旁?開函喜動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鏡奁來,入妾懷袖中。

  臨行剪中衣,是妾親手縫。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見君,情如春酒濃。

  今日見君面,仍覺心忡忡。

  攬鏡妄自照,顔色桃花紅。

  開箧持贈君,如與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當胸。

  雙懸可憐影,汝我長相從。

  雖則長相從,别恨終無窮。

  對面不解語,若隔山萬重。

  自非夢來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與君追随。

  飄然渡滄海,不畏風波危。

  昨夕入君室,舉手搴君帷。

  披帷不見人,想君就枕遲。

  君魂倘尋我,會面亦難期。

  恐君魂來日,是妾不寐時。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豈知?彼此不相聞,安怪常參差。

  舉頭見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時想君身,侵曉剛披衣。

  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

  相去三萬裡,晝夜相背馳。

  眠起不同時,魂夢難相依。

  地長不能縮,翼短不能飛。

  隻有戀君心,海枯終不移。

  海水深複深,難以量相思。

  離情别思就象那輪船的雙輪一樣飛轉,頃刻間已經繞了滋萬圈。

  目睹飛馳的雙輪,眼見時空的變換,我内心的憂愁更加滋長。

  古代但山川,也但孤舟。

  古代的車舟同樣“載離别”,讓人感受到行動舉止的“自由”。

  現代火車和輪船具但古時不可能但的速度,是以會加倍生人的離愁别虛。

  (火車、輪船)明明知道人們分手的時刻那麼短暫、寶貴,卻不讓人們但*之意。

  火車或輪船長鳴後,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但滋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靈活。

  怎能沒但逆風吹來,但也不畏懼逆風。

  送行的人還沒來得及傳回,行者就已到達天的盡頭。

  望着遠處船忽然就不見了,隻但煙波蕩漾。

  去的時候如此速度,回來路途會堵塞麼?但願你回來時,能夠乘快艇速歸。

  輪:早期蒸汽機輪船兩側的雙輪

  并立:合力,一起

  風臾:片刻、短時間。綢缪,這裡形容不斷的離别之情。

  萬鈞柁:幾萬斤重的船舵。萬鈞,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鈞,古代重量機關之一,三十斤為一鈞。柁,即舵。這裡指輪船後面的發動機。

  繞指柔:這裡形容發動機轉動之靈活。

  打頭風:迎面吹來的風,逆風

  石尤:即石尤風。傳說古代但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遠行不歸,石思念成疾,臨死歎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但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後因稱逆風、頂風為石尤風。

  倏:疾速,忽然

  煙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黃鶴樓》詩中“白雲滋載空悠悠”“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形容輪船馳去之迅疾,讓人遠望興歎。

  留滞:路途阻塞。不:通“否”。

  輕氣球:指海上飛的汽艇

  賞析:

  光緒十六年(1890),黃遵憲在倫敦任駐英使館參贊,以樂府雜曲歌辭《今别離》舊題,分别歌詠了火車、輪船、電報、照相等新事物和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的自然現象。詩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現的新事物,與傳統遊子思婦題材融為一體,以别離之苦寫新事物和科學技術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學技術之昌明,表現出當時人在别離觀上的新認識。是以,《今别離》既是樂府舊題,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離的意識,是當時“詩界革命”和黃遵憲“新派詩”的代表作品。

  從結構上看,四詩各自獨立成篇:首篇寫輪船、火車載人遠去;次寫抵達異域後,以電報向家人報平安;三寫寄相片以慰離愁;四寫思婦,欲夢佳期,而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難夢。但在内在邏輯上,四詩又一線貫穿,首尾相銜,是一組小型組詩,表現了“今别離”的特點和近代人相思别離的全過程。

  古、今别離的不同,首先在于别離時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發的離情别緒,就有快慢、濃烈、強度和類型的不同。第一首詠火車、輪船,即以古代車舟反村,以當今火車、輪船的準時、迅速,表現近代人離情别緒的突發與濃烈。全詩的核心是一組對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别離,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缪。

  其中有發車之準時:“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有馬力巨大的“萬鈞柁”,不畏打頭石尤風,決無“願得篙橹折,交郎到頭還”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故其離情,既不似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之緩慢;更無鄭谷“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從容,倏忽之間,人已不見,此時便隻能看一個“快乘輕氣沖球“(海上飛艇)的願望而已。

  既已别離,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語,暮寄相思字。遂過渡到詠電報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尋常家書而已。但馳書之快,迅疾如電,又與通常家書不同。其不同處有四:一非君手書;二無君默記;三無親呢語;四經“三四譯”,已難盡如人意——實是近代電報通訊的特點,以思婦的口吻道出,又貼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隻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詩人竟以南朝樂府民歌中諧音雙關的藝術手法,以斑斑墨、門前樹及江南水鄉常見的藕與絲,來描寫與電報有關的電訊器材和電訊設施。“斑斑墨”,寫的是電碼;“兩行樹”,寫的是電線杆;“中央亦有絲”,借蓮藕之絲寫電線中央的銅絲;“兩頭系”,寫的是相隔萬裡之遙的兩座電訊大樓。藕斷絲(諧思)連,僅是諧音比喻;而電線絲卻真的能傳遞相思之情,這比借絲之喻又進了一層。整首詩以思婦接到遠行丈夫電報來馳騁想像,展開内心獨白,把相思之情與電報的特點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劉燕勳所說:“結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離愈久,思念愈切,慰爾相思,除電報外,還寄來照片——開函喜動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寫照片。

  古代别離,雖朝思暮想,卻不能面見。經過長時間的别離,倘若“今日見君面”,則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那時的通訊往來,常常是片言隻語,雁字魚書而已,感情的表現形式也僅是“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绮”或“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雖有“畫圖省識春風面”的方法,卻從不用在“—種相思,兩處閑愁”上。近代則不同,因為出現了照相術,故能見照片上的的“君面”,雖然不是真的相逢。不過,即使把“君”的照片與自己的照片懸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長相從”,但實際上仍隔着千山萬水,别恨無窮。或者不如說,由于收到“對面不解語”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濃濃的相思離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夢往來,密意何由通”轉入第四首。

  思婦收到電報,怨無尋常并坐語,況經三四譯;收到照片,恨對面不解語,仍覺憂心忡忡,自覺“密意”難通,于是寄希望于“夢”。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與“妾”之間“相去三萬裡,晝夜相背馳。”晝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來日,是妾不寐時。”妾處“舉頭見明月”,君處“侵曉剛披衣”。彼此既不相聞,故“魂夢難相依”。連夢也做不到一塊,這比起以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相思可以“夢佳期”的張九齡,以及自信“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蘇東坡來,不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舊格,質古洲茂,隐恻*”,且确是詠古人未見之物,發古人未發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陳三立語)。

  這組詩的佳處,自然還不止以上所說,詩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詩歌修養,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詩歌的氛圍中,也是本詩的特點之一。不過,那些彌漫着古色古香的詩句,在本詩中隻起着“舊瓶”的作用,未能與其所裝的“新酒”媲美,是以,限于篇幅,這裡就不多說了。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3

  别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至此腸斷彼心絕。

  雲鬟綠鬓罷梳結,愁如回飙亂白雪。

  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

  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詩簡介

  《久别離》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前兩句用兩個七字句說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戀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兩個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況”字領起,帶來節奏之變,表現了感情忽起波瀾的特點。此外,詩中連說“去年寄書”、“今年寄書”的話語方式、如同口語的句子,以及祈求東風的做法,都與詞、曲、民歌有相似處。全詩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達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譯/譯文

  自從分别以後,不知幾個春天沒有回家了,又是個溫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櫻桃花已經開放了。這時遠方又有書信傳來,開啟後不禁讓人嗟歎不已。至此傷心腸斷,悲痛欲絕。女子頭發濃密如雲,因為她愁緒萬千,像旋風吹動雪花那樣綿綿不斷,她實在懶得梳理。去年寄書回來,就說要回來了;今年寄書重新訴說将要歸來之意。東風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歸來吧。等待他歸來他卻遲遲未歸,實在是百無聊賴,隻見滿地落花堆積,青苔蔓延整個台階。

  五見:即指五年。

  錦字書:用蘇蕙織錦字回文書事。見《晉書·列女傳》。詳見《烏夜啼》注。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緘:信封。

  至此腸斷彼心絕:宋本作”此腸斷,彼心絕“。

  梳結:宋本作”攬結“。

  回飚:旋風。

  陽台:位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縣北,一在今湖北漢川縣南。陽台喻指男女歡愉之處。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東風兮東風:宋本作“胡為乎東風”。

  行雲:喻遊子,思婦所思之人。

  賞析/鑒賞

  首句開門見山,直抒别情:“别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花開花落,已曆五載,丈夫仍然沒有歸來,面對玉窗花色,曲折地表達女主人公注意于花開花落,感傷青春易失的情懷。“況有”,将詩意遞進一層;她打開丈夫的來書,不禁腸為之斷。“彼心絕",說明丈夫已絕意還家,“愁如回飚亂白雪“,借雪花在旋風中上下飛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緒紛亂的心境,真切可感。

  詩寫至此,人物情感已達高潮,詩意大體也已講完,本可在此終篇,但作者筆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動向縱深引進:“去年寄書報陽台,今年寄書重相催。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陽台”,本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處所,這裡一語雙關,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現在另有新歡之意。因另有新歡,故“彼心絕“,然縱令他心已絕,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轉,是以她去年寄書,今年又寄書,寄書不行,更寄意于東風,将那如行雲般無定性的負心丈夫給吹回來。這四句詩,宛如登山之階,一步一進,将思婦的一片癡情表露無遺。

  結尾二句與開篇二句相呼應,點明從花開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個春天,卻始終沒有見到丈夫的蹤影,自然界留給她的,隻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慘景。

  這首詩寫思婦之情,纏綿婉轉,步步深入,加上和諧舒暢的音節,錯落有緻的句式,一唱三歎,極富藝術感染力。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4

  譯文及注釋:

  ①錦字書:這裡運用的是典故。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窦濤被流放在邊遠之地,他的妻子思念他,就織錦為文,在絲錦上寫信贈給丈夫,她的詞作寫得凄婉動人。

  ②緘:封。

  ③雲鬟綠鬓:形容女子頭發濃密如雲,而且很有光澤。

  ④回飙:旋風。

  ⑤陽台:楚王夢到與巫山神女歡會,神女離開時對楚王說:“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⑥行雲:取“旦為朝雲,暮為行雨”之意。

  ⑦委:堆積。

  鑒賞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5

  晴煙漠漠柳毵毵,不那離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

  《古别離》是唐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二句寫眼前離别時的情景。第三、四句繼而寫想象中離别後對江南春景的感受。這首詩以景抒愁的尋常比拟,用優美的景色,來反襯離愁别緒,并做到了色調鮮明,和諧統一。

  晴空雲淡柳色青如煙,别情難遣散飲酒豐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雲外,使人斷腸是明媚江南。

  ⑴毵(sān)毵:柳枝濃密下垂的樣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離情酒半酣(hān):為了排遣離情而飲酒到了半醉。不那,無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馬鞭。雲外:天外。

  ⑷斷腸:指因離愁而斷腸。

  用美麗的景色與歡快的感情互相襯托,互相點染,這是詩人們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韋莊這首詩卻不同,詩人别開生面,用美景襯托離愁,用離愁點染美景。把離愁與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晴煙漠漠,楊柳依依,日麗風和,一派美景。作者沒有把和摯友離别時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并且着意點染楊柳的風姿,進而暗暗透出了在這個時候分别的難解之情。第二句轉入“不那離情酒半酣”,一下子構成一種強烈的反差,使滿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濃所牽起的離情别緒就越強烈的感覺。“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帶出離筵别宴的情景,讓人看出在柳蔭之下置酒送行的場面,并且巧妙地寫出人物此時的内心感情。因為假如酒還沒有喝,離别者的理智還可以把感情勉強壓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會完全控制不住;隻有酒到半酣的時候,别情的無可奈何才能給人以深刻的體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兩句再進一層。三句用“更”字一轉,用一“指”字,寫出臨别時的楊鞭指點動作,使這幅圖畫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斷腸春色在江南”七字,作進一層的抒寫,将要雲的江南,春天來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動人,它帶給行人的不是歡樂,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觸動的離愁。寫到這裡,詩意也就自然突現出來了。

  全詩色調鮮明,音節和諧,語言流暢華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晚唐寫景傷别的作品中是較好的一篇。

  《升庵詩話》:“晴煙漠漠柳毵毵······”韋端己送别詩多佳,經諸家選者不載。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李雲:結有餘恨。

  《唐詩廣選》:高廷禮曰:晚唐絕句興象不同,而聲律亦未遠。如韋莊《離别》諸篇,尚有盛唐餘韻。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揚慎曰:妙品。周珽曰:古色古貌,雜諸王、李,何辨。後二句正是第二句意。與陸魯望《有别》後聯語意相同:陸以留别者言,居人登樓所望,有不堪增愁處;韋以送别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勝斷腸處。

  《唐詩摘鈔》:讀此益知王昌齡“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倒叙之妙。常建雲“即令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别情”,與此同意,此作較饒風韻。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覺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餘韻。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6

  代别離·秋窗風雨夕

  曹雪芹〔清代〕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霢霢複飕飕,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燈光使秋夜顯得更加漫長。已經睡醒窗外是無盡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風雨使秋天更加凄涼。秋天的風雨來的何其迅速,驚破了夢中的綠色。懷着秋日的感傷無法入眠,向着屏風移動流淚的蠟燭。晃動的燭焰點燃了短柄的燈台,牽動了愁怨和離别的情緒。誰家的庭院沒有秋風侵入,那裡秋日的窗外沒有雨聲?絲綢的被子無法抵擋秋風的力量,秋夜将盡的更漏聲催來更急的雨聲。整夜連綿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離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霧籠罩下更加蕭條,窗前稀疏的竹葉上時有水珠滴落。不知風雨何時才能停止,淚已經打濕了窗紗。

  耿耿:微明的樣子。另一義是形容心中不甯。這裡字面上是前一義,要表達的意思上兼有後一義。助凄涼:《紅樓夢》庚辰本另筆塗去“凄”字,添改作“秋”,當是為複疊“秋”字而改,有損文義,不從。秋夢綠:秋夜夢中所見草木蔥籠的春夏景象。《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夢續”,“續”與“驚破”相反,又與下句“不忍眠”沖突。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傷情懷。“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詩中“雲母屏風燭影深”句意,寫寂寞。淚燭,融化的蠟脂如淚,故名。也是以物寫人。“移”,《紅樓夢》程高本作“挑”,燈草才用“挑”,燭芯隻用“剪”。搖搖:指燭焰晃動。爇,點燃。檠,燈架,蠟燭台。“誰家”二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小說中所謂拟其格,這類句法最明顯。羅衾:絲綢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擋。殘漏:夜裡将盡的更漏聲。連宵:整夜。脈脈:通“霢霢”,細雨連綿。飕飕:狀聲詞,形容風聲。寒煙:秋天的細雨或霧氣。滴瀝:水珠下滴。

  賞析

  小說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别下翻看詩樂府雜稿》,見有詩秋閨怨》、詩别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于章句,遂成詩代别離》一首,拟詩春江她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詩秋窗風雨夕》。”詩春江她月夜》系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是一首寫離愁别恨的歌行。這首詩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離·秋窗風雨夕”,前者是樂府題。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樂府題,南朝詩人鮑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外再加題目,這裡因為又仿初唐歌行詩春江她月夜》而作,是以又拟一個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的、更具體的詩題。

  詩秋窗風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說與詩葬她吟》一樣,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傷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沒有詩葬她吟》中那種抑塞之氣和傲世态度,而顯得更加苦悶、頹傷。這可以從以下的情況得到解釋:林黛玉當時被病魔所纏,薛寶钗對她表示關心,使她感激之餘深自悔恨,覺得往日種種煩惱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誤到今。林黛玉本來脆弱,在病勢加深的情況下,又加上了這樣的精神負擔,就變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讀者認為作者寫此詩并非隻為了一般地表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要細究其深意,那麼也就會發下一些問題。首先,無論是詩秋閨怨》、詩别離怨》或者詩代别離》這類題目,在樂府中從來都有特定的内容,即隻寫男女别離的愁怨,而并不用來寫背鄉離親、寄人籬下的内容。此時林黛玉雙親都已過世,家中又别無親人,詩中《别離”、《離情”、《離人”等等用語更是用不上的。再從其借前人《秋屏淚燭”詩意及所拟詩春江她月夜》原詩來看,也都是寫男女别離之思。可見,要說《黛玉不覺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難說得通的。這首詩隻能是寫一種對未來命運的隐約預感,而這一預感恰恰被後半部佚稿中賈寶玉獲罪被拘走因而與林黛玉生離死别的情節所證明(參見詩紅樓夢曲·枉凝眉》、詩葬她吟》等詩鑒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這種草蛇灰線的特點。詩紅樓夢曲》中寫林黛玉的悲劇結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硯齋所讀到的潇湘館後來的景象是:《落葉蕭蕭,寒煙漠漠。”這些也都在這首詩中預先作了寫照。

  小說中林黛玉剛寫完詩擱下筆,賈寶玉就進來了,下面所描寫的主要細節是:林黛玉先說賈寶玉像漁翁,接着說漏了嘴,又把她自己比作《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因而羞紅了臉。對此,用心極細的脂硯齋用批語揭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說:《妙極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說出夫妻來,卻又雲‘畫的’,‘扮的’,本是閑談,卻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謂‘畫中愛寵’是也。誰曰不然?”這一批語,對幫助讀者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是很有啟發的。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議(遼甯遼陽、河北豐潤或遼甯鐵嶺),出生于江甯(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甯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7

  别離

  作者: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别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顔。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别何足歎。

  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隻是不願在離别時涕泗橫流。

  面對離酒慷慨高歌揮舞長劍,恥如一般遊子模樣滿臉離愁。

  一旦被蝮蛇螫傷手腕之後,當斷手臂就斷壯士決不躊躇。

  既然決心闖蕩天下建功立業,離别家常便飯何須歎息怨尤。

  杖劍:同“仗劍”,持劍。尊:酒器。

  遊子顔:遊子往往因去國懷鄉而心情欠佳,面帶愁容。

  蝮蛇:一種奇毒的蛇。螫(shì):毒蟲刺人。

  解腕:斬斷手腕。

  志:立志,志向。

  這首詩,叙離别而全無依依不舍的離愁别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别具一格。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别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一掃送别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真有一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的氣勢,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顔”,彩筆濃墨描畫出大丈夫的壯偉形象。威武潇酒,胸懷開闊,風度不凡,氣宇軒昂,仿佛是壯士奔赴戰場前的杖劍壯别,充滿着豪情。

  頸聯運用成語,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後,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緻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這裡形象地展現出壯士為了事業的勝利和理想的實作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如此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離别何足歎。”尾聯兩句,總束前文,點明壯士懷抱強烈的建功立業的志向,為達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麼,眼前的離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歎息。

  此詩以議論為詩,由于詩中的議論充滿感情色彩,“帶情韻以行”,是以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8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的詩意:我不怨恨你回來得遲了, 隻希望你不要到臨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離》

  欲别牽郎衣, 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 莫向臨邛去!

  臨邛:唐代郡縣名,蜀中商業重鎮,今四川邛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的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詩文多以臨邛為花花世界。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

  翻譯:

  我拉着将要離别的丈夫的衣服,

  你今天要到什麼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來得遲了,

  隻希望你不要到臨邛去。

  《古别離》

  這首小詩,描寫一個女子送别情郎的場景,通過對其動作、語言、心理的刻畫,表現出女子的深情與憂慮。全詩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處境——丈夫常年在外遊蕩,妻子整年空守閨房,好容易遲遲歸來,沒有多久,又要出門遠走。臨行時,妻子依依不舍地牽着丈夫的衣服,問他要到哪兒去?我不怪你回來得遲,隻希望你記着在家的妻子,不要變心另覓新歡。詩人用回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煉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隐含着憂慮不安的心理。從這個沖突中顯示出她堅貞誠摯、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尋味。

  首句“牽郎衣”的`舉動,頗顯小女兒嬌羞的情态。這個動作是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展現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郎今到何處”句,作輕聲發問,問的重點在于深情,而非尋求回答,因為在臨别之時,她怎麼會還不知道丈夫要去哪裡呢?結合最後兩句來看,她是因為擔心丈夫去臨邛,才故意發問。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女主人公在這裡作了讓步,她不恨丈夫晚歸,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臨邛去。說是“不恨”其實是反語,盼郎早歸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遲遲不歸,她哪裡會不恨呢?然而,對丈夫的深情使她甘願承受等待的煎熬,甘願以苦苦的相思來慰藉彼此相戀的真情。是以,她甯願退步,隻希望丈夫不辜負她的等待,“莫向臨邛去”。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最後這句,這句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9

  欲别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阌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谥為貞曜先生。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10

  今别離·其一

  清 黃遵憲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滞不?

  離情别思就象那輪船的雙輪一樣飛轉,頃刻間已經繞了千萬圈。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現代火車和輪船具有古時不可能有的速度,是以會加倍生人的離愁别虛。

  (火車、輪船)明明知道人們分手的時刻那麼短暫、寶貴,卻不讓人們有纏綿之意。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靈活。

  怎能沒有逆風吹來,但也不畏懼逆風。

  望着遠處船忽然就不見了,隻有煙波蕩漾。

  輪:早期蒸汽機輪船兩側的雙輪。

  并立:合力,一起。

  須臾:片刻、短時間。綢缪,這裡形容纏綿不斷的離别之情。

  打頭風:迎面吹來的風,逆風。

  石尤:即石尤風。傳說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遠行不歸,石思念成疾,臨死歎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後因稱逆風、頂風為石尤風。

  倏:疾速,忽然。

  煙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黃鶴樓》詩中“白雲千載空悠悠”“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形容輪船馳去之迅疾,讓人遠望興歎。

  輕氣球:指海上飛的汽艇。

  簡析

  這首詩的用韻與句意受到唐代詩人孟郊《車遙遙》的影響,但詩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詩歌所寫的離情别緒,而是滲入了一種現代性的體驗。誠然,這首詩明顯地受到孟郊《車遙遙》的影響,而且同是抒寫男女離愁的苦痛,同是以舟、車作為離别的抒情載體,但黃遵憲的感受有别于孟郊,《今别離》中的人生體驗具有了時代标志,也就是一種現代性。

  這種時代标志或者說是現代性,它的時空模式已不同于古典詩歌離别之作的時空模式,在黃遵憲的《今别離》中既有古今之别,也有中西之殊。

  《今别離》四章是黃遵憲“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梁啟超語),“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觀語),是詩體試驗的典範作品。四章《今别離》運用樂府雜曲歌辭崔國輔舊題,風格古樸,寫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卻是寫上一個世紀末西方工業文明的新事物,先後分别詠輪船、火車、電報、照相以及地球東西兩半球晝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廣的是第一章。他的試驗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認為缺少傳統韻味的現代文明的事物,被詩人妥妥貼貼地嵌進了饒有古趣的舊架構中。他的工作僅僅在于證明,舊詩是有可能表現現代事物的。他并不試圖說明,舊詩應當被取消或被替代。這也就說明了,一批“詩體革命”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們的行動所包蘊的“革命”性相當微弱。但黃遵憲的《今離别》不經意間卻向我們傳達出一個嶄新的資訊,即一個生活在封建農業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處理這些感受時所面臨的表達方式的匮乏。作為這個傳統文化培養出來的知識精英,黃遵憲具有極大的應變能力,由于他對中國傳統詩藝的谙熟,他得心應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對目前的新異予以恰當的處理。這就是我們此刻讀到的既陳舊,又新鮮的《今離别》。中國初次接觸西方文明的知識者,當他站在19世紀的最後的太陽下,面對着噴吐着白色煙霧的輪船和火車這些龐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議的速度和巨力。詩寫離别常用“别腸”一語,但黃遵憲這首詩開頭便寫:别腸轉如輪“把傳統的意境與火車的車輪轉動加以聯系便頗新異。在過去,詩人筆下的是“一日一萬周”,而現在卻是“一刻即萬周”,則是對于現代速度傳神的描繪,這在傳統詩文中是沒有的。這樣的詩一下子把傳統的時空觀念打破了,人的視野拓寬了,思維也變得煥然一新。黃遵憲的詩歌變革主張,是盡量采用古法以表達新觀念。這種觀念新是新了,卻依然站在保護舊法的立場,是以并不徹底。但它實踐的結果卻造出别樣的境界;中國傳統詩的境界是靜,時間是綿遠不變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這樣的意境在現代科學的侵襲下解體了,這章《今别離》中的人生離别之苦,無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夢魂中的想念,也得難以實作了,因為不僅人各一方,而且是“晝夜相背馳”,如何能夠相聚呢?這就是現代詩意。現代詩意終于堂堂皇皇地打進古詩中來了,這還不讓人為之興奮嗎?是以,盡管黃遵憲“我手寫我口”和“今人不必與古人同”的詩觀并不徹底,距離民元之後的新詩也還有很長的一段間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觀念”的這種對于古典的“侵入”,卻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沖擊,他是功不可沒的。論及黃遵憲對詩歌變革的貢獻,自然不能忽視作為舊詩人,他以寬廣的閱曆和豐富的科學知識所帶給古典詩歌内涵的增廣和藝術的助益。黃遵憲是中國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見聞的深廣,經曆的豐富,在當時少有及者。東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諸國他都到過,出使各國期間,航行海上多有停靠,還順道通路過許多國家。就舊詩而言,他無疑為之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過的人物和諸多常識,這種對于舊詩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無形的強烈沖擊。不僅是一種沖擊,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場沒有宣稱的變革。“公度負經世才,少遊東西各國,所遇奇景異态,一寫之以詩,其筆力識見,亦足以達其旨趣。子美集開詩世界,為古今詩家所未有也”,這是徐世昌對他的詩能充以“奇景異态”的肯定。這樣的評論很多,就黃黃遵憲的創作看,這一點的确非常突出。他的工作使中國舊詩的内涵得到極大的增廣,以往認為某事某物不宜入詩的,如今在他筆下均有了相對妥貼的處置,這是他的不可忽視的貢獻。他開闊了舊詩的新領地,或者說他發現了傳統詩歌天空的新大陸。從這個意義上講,說他是中國詩的哥倫布也未過分。

【《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0篇)】相關文章:

1.李白遠别離原文翻譯及賞析

2.别離原文及賞析

3.久别離原文及賞析

4.遠别離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5.原文翻譯及賞析

6.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7.《般》原文、翻譯及賞析

8.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

9.日月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