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的古隆中

作者:法治熱點關注

隆中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約13公裡,總面積209平方公裡。晉永興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裡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隆中風景區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隐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隐居地。

“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的古隆中

諸葛亮離開隆中後,他住的竹籬草廬依舊儲存了下來。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陽被曹操占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是曹操的地盤。是以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的事迹。

“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的古隆中

晉永興年間,鎮南将軍劉弘到隆中憑吊諸葛故宅,并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據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諸葛亮草廬前“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董姓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譜衰亡,後人不敢複憩焉”。

東晉升平五年,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并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武侯祠堂。

南北朝至隋朝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斷得到維修。

唐宣宗大中十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碑文收錄于《唐文粹》卷55中。

宋代隆中規模進一步擴大,曾鞏、王安石、蘇轼等許多名人都到過隆中記下了他們對諸葛亮的贊頌,諸葛亮在隆中的事迹,成為當時青少年就學時的典範。

南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隆中諸葛亮遺迹和紀念建築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相應加強。諸葛亮“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口号和他進行北伐而殉身于前線的鬥争精神,正是當時人民所需要的時代精神,對于正在堅持抗戰(金國)的廣大軍民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元朝至正年間,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孝宗弘治二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草廬并遷走隆中書院,原有的土木建築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成化年間“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立草廬碑,萬曆二十年,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佥都禦史李祯重修祠,并立《重修碑記》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是大陸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清朝經過多次維修并有所擴建,人們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并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建立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