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俗·日常|小年:給竈王爺“粘嘴”的糖瓜,你準備好了嗎

【編者按】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代社會,我們與傳統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驚豔,會被元宵的“花市燈如晝”打動,會在春節和中秋從遙遠的他鄉奔赴故鄉。民俗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屬于中國人的記憶。

在虎年開端,澎湃新聞與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傳統民俗節日欄目,介紹那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節慶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1月25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

如果說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開始,春節是國人新年的開始,那麼小年便是諸多節日串聯而成的“過年”的開始。

“過了小年就是年。”南北方過“小年”的日期略有差別,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雖然日期略有差別,但是,傳統的小年到來,都意味着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正式拉開了序幕。人們要開始灑掃除塵,為過年最好準備。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是“送竈神”。

民俗·日常|小年:給竈王爺“粘嘴”的糖瓜,你準備好了嗎

送竈神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糖瓜粘,醉司命”

小年是充滿世俗煙火氣的一個節日,恐怕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

“竈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饧’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我們中國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實些,是以對鬼神要用這樣的強硬手段,而于活人卻隻好請吃飯。”

在小年,大江南北都有“糖瓜”“麻糖”一類的糖果出售。魯迅在1926年臘月《送竈日漫筆》中所寫的這段文字,描繪的正是小年時候的景象。

在民間傳說裡,小年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在這一天他要回到天庭向玉帝報告這一年人間的情況。對這位在世俗社會掌管家庭的神靈,大家既有敬畏的情緒,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卻又忍不住編排他幾句“八卦”,讓竈神的形象多了幾分“不完美”,卻也多了幾分“接地氣”。

“糖瓜粘,醉司命。”這句民謠反映了祭竈習俗。“糖瓜類似于‘封口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俗與非遺研究室主任畢旭玲介紹,在祭竈過程中,有供麥芽糖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會把酒糟塗在竈門上。糖瓜粘嘴,酒糟醉人,起到的作用都是讓竈神上天之後“多言好事”,至少“粘住了嘴”,講不出壞話。

“麥芽糖是從澱粉類食物中提取的,在吃飯也不一定吃飽的時候,麥芽糖就是一種奢侈品,酒釀也是如此。這些東西很珍貴,是以用來祭神,其實也是‘賄賂’神。這是民間思維,麥芽糖很粘,竈神受了最好的賄賂,嘴巴又被粘住張不開,大約上天庭後,既不好意思,又說不出壞話了。” 畢旭玲說。

與之類似的還有“燒馬送竈王習俗”,祭竈過程中會用秫稭插成竈馬、竈雞,好讓竈王爺騎馬上天。範成大的詩《祭竈祀》就提到了這樣的場景:“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以前還有給竈王備轎,但太慢,就淘汰了,改成竈馬,還要備竈馬吃的豆類等供品,所謂‘一碗草來一碗料,一碗清茶飲馬漿’。” 畢旭玲說。

作為掌管人間家庭的神靈,會貪戀甜食,還需要乘坐凡人敬供的“風馬”才能上天,這讓竈王這個神靈,多了許多“人間煙火”式的可愛。

竈神:與世俗連接配接最緊密的神靈

“在中國人的想象裡,天庭和人間是一樣的,也有很多缺點和家長裡短。”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說,很多人認為,希臘神話中的諸神都有缺點,都很生動,而中國的神都是很威嚴的,以觀音菩薩為代表,“但從竈神就可以看出,中國神話中的神并不都是威嚴的。竈神展現了中國神話的高度生活化。”

竈神除了貪嘴,還有很多故事。在傳統年畫中,竈神有時一人獨坐,有時身側有一位“竈王奶奶”,有時身邊左右各有一位女性陪伴,這又是民間流傳的另一則竈王故事。

在這個民間故事裡,竈神本人姓張,他曾抛棄結發妻子另娶,結果被卷走财産慘遭抛棄,在沿街乞讨時遇到已經改嫁的前妻十分後悔,是以玉皇大帝才任命他為竈王爺,讓他看好人間的好壞是非上天彙報。

“在中國神話中,人和竈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方面,人們對竈神很尊敬,另一方面,又把他想象得和人一樣有缺點,于是竈神在民間故事中産生了許多變體。”田兆元說,竈神最初的原型是炎帝或祝融,是“三皇五帝”之一,是火神和帝王的結合,他化身為神,管理着千家萬戶。竈神信仰展現出對主流神話的傳承,是對中國傳統神話的皈依,是一種很重要的叙事。

但竈神作為“一家之主”,又是和人關系最密切的神,于是被賦予了更多生活化的想象。在這樣的想象之中,竈神也會花心,會悔恨,是一個“有缺點的人物”。中國人和竈神之間的關系也很微妙,大家對着竈神既總結一年收獲、祈求平安,又供麻糖,試圖用“賄賂”的方式讨好神,有時尊敬,有時又看似不敬。

“這是因為人們把竈神想象成家庭生活中的管理者,這樣他就有了普通人的情感,就有了這樣的故事。”田兆元笑稱,竈神的遭遇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世人的警戒:“不要花天酒地,不要娶兩個老婆,人必須向善。”

民俗·日常|小年:給竈王爺“粘嘴”的糖瓜,你準備好了嗎

2021年2月4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湖北宜昌,一市民家擺放糖果、水果、花生、茶水,焚香祭竈神。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竈台消失,竈神在城市如何傳承

竈神信仰是大陸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竈神的職責最初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又發展到掌管家中一切事物。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竈被視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如今,在廣大農村地區,小年送竈王仍是作為春節開幕序曲的一項重要活動。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遊紅霞記得,住在重慶墊江的母親每年仍會忙着祭竈,“祭竈前,要把鍋碗瓢盆清理幹淨,鍋裡沒有水滴。非閏年要求12炷香、12對蠟燭、12束長錢(一種紙錢),若是閏年,則各13套。祭竈的供品有糖果(嘴甜)、水果、豆果、祭茶(古俗要求12杯,閏年則多一杯)等,還要點七星燈,就是用一個碟子,盛上菜籽油,放置七根燈芯,照亮竈神上天的路。”而到了除夕,最重要的事則是在零點到來時“迎竈神”,竈王歸位,新的一年才算開始。至于“女不祭竈,男不拜月”的傳統,老百姓不在意,竈神大概也并不會在意。

随着城市化發展,傳統的竈台消失了,竈王漸漸退出了城市的廚房。

“小年是中國最大節日春節的開端,在春節這個節日系統中十分重要,如果開端都喪失了,節日文化傳承就不完整了。竈神是天神在家中的代表。他不隻是一個小小的神,而是代表天神對每個家庭的護佑,從小年‘送竈神’到除夕‘迎竈神’,前後約一周時間,有的地方更久。代表春節到來的第一聲鑼鼓是由竈神敲響,除夕最隆重的時刻他也有出場。”田兆元認為,雖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傳統信仰有所削弱,但竈神作為春節重要的符号,依舊有存在的價值。通過創新竈神像,宣傳小年文化等方式,竈神在現代社會依舊有空間。

“我們都忘記了竈神曾經是火神祝融,通過火星車祝融号和‘火神山’才想起這位中國神話中的‘火神’。但其實在傳統神話系統中,我們的家中就有祝融駐守。有竈神在,我們就有平安感了。”

(本欄目與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合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