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語言發展中的這個大坑,媽媽記得繞開!

衆所周知,寶寶們“比拼”的“起跑線”,越來越靠前。

為了讓寶寶們盡早“開發潛能”,不少爸爸媽媽不可謂不用心:

寶寶還不會說話?那也不能閑着,先增加一下“輸入”吧。英文卡通片、英語童謠、古詩詞的音頻先開起來,讓寶寶“磨耳朵”。

而且,當寶寶聽到有趣的音頻時,好像也很感興趣,挺高興的。

那麼,如果爸爸媽媽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多聽這些音頻去學說話,而自己也樂得多一點“清閑“的時間呢?

确實,現在不少孩子都有從非常小的年齡段就有聽電子音頻的經驗。很多時候是爸爸媽媽忙得轉不開,就打開這些繪聲繪色的聲音頻道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受到聽覺的刺激,就安靜下來不再吵鬧。

很多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可以通過這些電子音頻學習語言。事實上,這需要孩子對語言有一定的基礎。作為啟蒙來講,這些電子音頻是不合适的,用它們替代成人和孩子的語言互動,是會妨礙孩子口語的發展。

1. 你的聲音,有特别的意義

當孩子出生後,成人的聲音是不同于環境背景音的特别的聲音。

一方面,孩子在子宮裡有一些間接預備,他能同時感受到媽媽的聲音和情緒;另一方面,出生後成人的聲音也會和他的切身感受緊密相關。比如說,他聽到“媽媽抱”,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身子騰空起來,視野也跟着改變;他聽到“給媽媽親一下”,就會感覺到自己臉上突然有一些觸覺的體驗。

正是這些感受,賦予了這些聲音特别的意義,幫助孩子和環境中的其他聲音差別開。

在語言啟蒙的階段,如果人類的語言通過電子音頻的方式給予孩子,并且大量替代了成人和孩子之間語言的互動,那麼代表語言的聲音将變得沒有意義。孩子聽到這些聲音,的确會受到吸引而安靜下來,但是因為缺乏場景可以聯系,也就不能參破其中的意義。久而久之,人類的語言就會淪為背景音,和環境中的火車隆隆的聲音一樣,被孩子忽略掉。

寶寶語言發展中的這個大坑,媽媽記得繞開!

2. 孩子需要觀察、模仿發聲動作

而且,孩子學習語言,是需要鍛煉自己的發聲器官的。他需要觀察成人臉部的肌肉、嘴部的動作。是以,理想的環境下,我們最好讓孩子有充分觀察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夠去模仿和練習這些說話所需要的生理部件。

是以,僅僅是提供電子音頻給孩子,而不給孩子參與真實的語言活動,孩子就沒有模仿的對象,也沒有路徑去練習和發展口語。

當然,大部分孩子,其實生活中還是以成人真實的語言互動為主、電子音頻為輔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了解到電子音頻不能作為語言啟蒙的工具的原因,才能主動避開孩子語言發展中的第一個大坑。

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經驗,可以了解大部分音頻内容的時候,我們再去提供這些,才是有意義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