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确、情感适當、意志合理、态度積極、行為恰當、适應良好的狀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1

  最近參加了xxx市中國小教師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先聽了劉老師的《師德修養》楊老師的發展心理學,周老師的社會心理學。她們都通過不同案例結合理論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過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變得眉目疏朗了許多。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教師首先要具備健康的心理。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他不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很神聖的。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會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在課堂中營造出和諧與溫馨的氣氛,讓學生如沐春風。是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是建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發點。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不斷地完善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國小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能在報紙或新聞中看到學生自殺的事例,有學習方面,也有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因素。這表明,當代青少年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心理教師應力求“對症下藥”,給予學生鼓勵,幫他們重拾信心。要對學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學校因素,還是家庭或社會因素。當我們感覺無力擺脫社會風氣的困擾,就要會同學生家長采取較為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盡量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思想,互相配合,而且要将其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我們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是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體實施者。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還要針對學生關鍵時期的心理變化進行教育。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這是我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無論在理論知識還是方法技巧上我對心理教育有了進一步了解為了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會繼續認真的學好後面的教育訓練課程,并将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2

  20xx年的11月至12月我幸參加了xx班主任遠端教育訓練,通過二個多月的網絡教育訓練,我學到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知識,使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學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專題後,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裡,如何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教育訓練中獲得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标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标是:使學生不斷正确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适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是以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态。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着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态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是以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确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态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狀态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态、不平衡狀态與亞健康狀态,與這三種心态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處于正常狀态之中。這種狀态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準和人格特征相一緻,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态。

  第二種狀态是不平衡狀态。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态,這裡指學生處于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沖突等狀态。一般來說,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曆各種不平衡狀态,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态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緻所謂的“病态、變态、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态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态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态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鑒别學生的行為,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危機狀态,回複到正常狀态,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種狀态是不健康狀态,當學生處于不健康狀态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适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國小生突然害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所有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己在内,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于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适應行為的産生就無法預測。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态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确的行為動機。是以,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然産物。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變态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态下不适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于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産生暫時的心理不适,他們要求給予指導,以幫助他們正确應對遇到的問題。對于班主任,在面對學生發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确的觀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别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及時甄别,并積極尋求專門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産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是以,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于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管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管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内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這樣就能夠形成衆多的非專門管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作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作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是以,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管道,隻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将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是以,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隻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适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态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将對學生産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隻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準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3

  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成功與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幾點心得:

  一、抓認識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和變革,各種不良思潮和沖突使在校青少年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識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國小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是以國小生很少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近年來,國小生常出現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缺乏解決沖突,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對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隻注重分數而不管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廢才,更不是害群之馬,是以,我們全校上下形成共識:要下足功夫,正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全他們的人格,為21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

  二、抓學科滲透,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我們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開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同時,要求教師在各科備課時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課,抓好心理疏導的教育。國文課,以教材中大量的優秀文字形象,從這些人物身上體會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質。數學課中研究重點是觀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英語課則要求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使之敢于表現自我,增強學生群體交往意識,發展能力和個性。音樂、美術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有關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處處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且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不僅在知識上影響着學生,而且教師的人格也會在教學的師生互動過程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内容。

  三、抓課題研究,從細處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針對國小生的關愛教育的内容及途徑,探索并形成了優化學生情感體驗、人格發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師以身示範下,對國小生開展“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抓陶冶、抓體驗、抓滲透等展開教育,我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優化。在校内、班級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團結幫助蔚然成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學生合群,積極參與,團結協作,自尊自信,創新精神等得以充分展現。在家中,社會上,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主動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題隊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自身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心理素質明顯加強。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1.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

2.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範文

3.最新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

4.2021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體會

5.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總結

6.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育訓練心得體會範文

7.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心得

8.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訓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