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博物院的奇妙國寶遊

長三角三省一市彙聚了中國旅遊版圖上的錦繡山水、人文氣質,串起了一條“名城、名鎮、名村、名山、名湖、名園、名館”的精品線路。剛剛帶着“國寶級”文物鄂君啟金節亮相央視《國家寶藏》的安徽博物院,成了最近熱門打卡的博物館,一日穿越千年,一起來感受安徽博物院的奇妙。

安徽博物院分為老館和新館。老館坐落在合肥市的三孝口黃金位置,展陳大樓為仿蘇式建築,自打博物館的寶貝們都搬去了“新家”,老館承擔着各種重大曆史節點的展覽任務,常設展覽有“安徽革命史陳列”“安徽古生物陳列”“安徽好人館”等,跟着這些展覽撫摸曆史的痕迹,感受愛國主義的情感激蕩。

安徽博物院的奇妙國寶遊

合肥市安徽博物館舊館。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安徽博物院的新館于2011年9月29日建成并對外開放,青銅器一樣的材質,方方正正地坐落在合肥市政務新區的懷甯路87号。建築造型展現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築風格,陽光照耀時,泛着金屬特有的色澤,是那種内斂的收縮感,并沒有刺眼的反射。四周都是水,泛着粼粼波光,外圍一圈的綠植四季常綠,最多的是竹子,透着高節志淩雲的氣息。周邊小區的居民時常帶着孩子們來遊玩,在竹林裡穿梭,厚重裡透着活潑。

安徽博物院的奇妙國寶遊

合肥市政務區安徽博物院新館。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随着城市的經濟政治中心南移,安徽博物院的新館四周都是小區和商業綜合體,這裡成了繁華所在。擡頭望去,安徽博物院的新館高高矗立着,有幾層樓高,必須走上長長的廊道才可入正門進館。經過了網上實名預約,安康碼掃碼,才安心地進入館内,這也是疫情防控之下的常态。

一進來,其實是二樓,大廳裡古樸厚重,周邊多幅安徽名家的曆史畫卷,呈現着安徽不同時期的曆史故事。左手邊是常換常新的各種主題展覽,多是從外面請進來的寶貝,塞北江南,文物畫作,各有千秋。2021年11月30日到2022年2月28日,這裡呈現的是錦繡西域——新疆絲路文物精品展。走進去,田園葡萄紋彩陶罐寫着地域的種植風采,絹衣彩繪女舞木俑亭亭玉立,妝容和服飾再現千年前的大唐風情,克孜爾石窟壁畫鋪滿了牆壁。

要說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還得仔細來看看下面幾個。首先自然是楚大鼎,大名叫鑄客大鼎,出土自壽縣。這個大個子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威風凜凜、派頭十足,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羽翅紋、鳥首幾何紋、浮雕獸首紋,各種裝飾的紋路帶着西周時期的簡約和大氣。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曆史的回響寓意着無限的美好。

安徽博物院的奇妙國寶遊

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楚大鼎。安徽博物院供圖

再來看看亮相《國家寶藏》的鄂君啟金節,也是來自壽縣的寶貝。金節,是戰國時期楚王頒發給鄂君啟運輸商品的“免稅通行證”。鄂是地名,啟是鄂君之名。一條條的金節上,寫着錯金銘文,記載着自鄂至郢的水陸路線,小小的文字裡,可以參透楚國的用節方法、關稅制度、水陸交通、經濟貿易、曆史地理以及楚王與封君關系等的珍貴史料。

吳王光鑒像一口鍋,是吳王光為其女叔姬寺籲出嫁蔡侯所做的陪嫁器。蔡侯蓮瓣蓋銅方壺裝飾華麗,是春秋青銅藝術之珍品。龍虎紋四環銅鼓座為鐘離公自用之器,不知道在哪次戰争中激勵過戰鬥的氣勢。從屯溪出土的雲紋銅五柱器,像是現代的路由器,生出了穿越之感。

從這一堆古老的青銅器物中拔身而起,随着朝代的流轉,工匠的技藝褪去原始的粗粝,變得越來越娴熟。在“江淮撷珍”展覽區,雙龍镂空霞帔金墜、龍泉窯青釉爐、葵花形金盞 、宣德青花花果紋大盤、木雕鐵拐李……或精巧,或細膩,無不折射着安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安徽博物院的奇妙國寶遊

“江淮撷珍”展覽區。安徽博物院供圖

還需要重點參觀的是“徽州古建築”展覽,若是沒有時間去皖南,就來安徽省博物院,1:1的複原,把徽州古宅了搬過來,青石闆鋪底的街巷寫着歲月的深邃,幕布上一片片黃澄澄的油菜花田,呈現了别樣的“畫裡鄉村”,給粉牆黛瓦帶來了搖曳的生機。徽州古建築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選址多依山傍水,空間規劃嚴謹,建築雕镂精湛,這其中,民居、祠堂、牌坊是最為典型的地方特色。高脊飛檐、層樓疊院、曲徑回廊、亭台水榭等景觀,讓人應接不暇,細細看着石雕磚雕木雕上的故事,有趙子龍單騎救阿鬥、張果老倒騎毛驢、百子嬉春圖、九世忠臣、鳌魚荷鹭、麒麟仙鶴……都栩栩如生,凝固着刹那間的表情,回味着曆史的絕響。

來安徽不能空手而歸,文房四寶則是帶着曆史溫度的文創産品,來“安徽文房四寶”展區品鑒品鑒吧!安徽是宣紙、徽墨、宣筆、歙硯的故鄉,“四寶” 俱全。撲面而來的墨香,宣告你進入了一方奇妙的天地,紙、墨、筆、硯構成了筆耕丹青不可或缺的用具,筆筒、墨床、硯滴、水盂等輔助文具則豐富了文房清供的品類。陳列館内還展示了紙、墨、筆、硯的制作流程,細細品觀,可從中領略古人的匠心獨運,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短短一日,必不能将寶貝細細品鑒。可能在某個幽靓雅緻的青花瓷盤跟前,抑或在笨重古樸的青銅器旁邊,還或者在鐵畫銀鈎的翰墨之前,我們晃了晃神,這些文物似乎有了生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當我們置身博物館裡,四處都是曆史的回響,而且是各個時期的不同回響。每個來來往往的你我,和文物之間産生了奇妙的關聯,看見就是一種見證,見證了萃四方之精華,見證了聚萬匠之天工。(樊立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