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華史影】警示世人《金錢圖》

【物華史影】警示世人《金錢圖》

編者按

千年文脈蘊養,方得一城精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新會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秋郡縣”“海濱鄒魯”之稱,是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這塊土地,值得代代新會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載。本報開設《物華史影》欄目,帶您走近新會博物館,“零距離”感受新會物華珍寶,感受這座古城的舊時風貌和曆史歲月。

本期我們一起走近新會博物館收藏的《金錢圖》。

近年,新會博物館一幅館藏繪畫文物因集警示、批判、教育“三位一體”的風格,參與長達一年半的“廣東省廉政文物展”活動,這幅在全省巡展的三級文物就是——《金錢圖》。

【物華史影】警示世人《金錢圖》

《金錢圖》畫心縱178厘米,橫93厘米,畫面中部畫了一個大銅錢,大銅錢塗金銅色,為圓形方孔錢,直徑34厘米,上下有兩個滿文,是一個清代銅錢。這錢比周邊的人高一倍,以人的比例來估計有3米高,可謂大銅錢。畫中,大銅錢被18個形形色色的人物重重圍繞着,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根據人物與銅錢之間的關系,可将其分為4組。

第一組

緊緊抱着、搶着銅錢的有8人,其中1人騎在銅錢上面,1人在方孔中間,5人在左右及下面哄搶,1人把繩子用力往後拖。

第二組

在銅錢周邊望着銅錢的有6人,其中1個看似是盲人拄着棍杖,有1個跪着的富人及老人,還有1個人用繩子牽着婦人和小孩。

第三組

有兩個男人在打架,摔倒在地上。

第四組

有1個拄着拐杖的老人捧着書,指着銅錢對一男子說教道理。畫中的各個人物簡約粗放,造形誇張寫意,可看出作者鄭績的筆墨純熟。

《金錢圖》為清代畫家鄭績所作。鄭績,字紀常,号戆士, 新會雙水鎮橋美鄉南興裡人,他初年行醫,後以賣書畫為生,晚年隐居廣州越秀山夢香園。他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廣東有名的書畫家,擅長畫山水,其撰寫的《夢幻居畫學簡明》在中國畫論史上有重要地位。廣東省博物館藏有鄭績《山水圖》,新會博物館藏有鄭績《山水立軸》,在杜阮叱石岩下摩崖石刻“一洗紅塵”是其所書。而收藏在新會博物館的這幅《金錢圖》就是其人物圖的代表作。

鄭績一生中創作了不少表現世情民生的作品,他比之前人和同時代人,筆下有更多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表現,刻畫出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社會衆生相。他以諧俗畫的形式畫出《金錢圖》,以批判封建社會“人為錢死”的社會現象。《金錢圖》還讓人稱道的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結合,畫作上部的一首詩共31列、224字,分為體裁相同的兩段。“錢錢錢,命相連,黃童白叟口流涎。讀什麼書,參什麼禅?屈膝低頭望周全......”兩段詩句把畫中人物追逐财富、視錢如命的醜态嘲諷得淋漓盡緻。此外,畫作左側有一位手拿着書的拄杖老人,書上有25個蠅頭小字,文字出自孔子的《論語》十則,講述“君子愛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這幅小圖于整幅畫作而言起到了畫龍點晴的警示作用,既展現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清高,又針砭時弊,警示衆生。

【物華史影】警示世人《金錢圖》

新會博物館副館長傅軍節介紹,《金錢圖》原收藏于鄭績的家鄉新會區雙水鎮橋美村。在20世紀90年代,雙水鎮府将畫轉交新會博物館收藏,并裝裱成橫披形式。經省文物鑒定站鑒定其為三級文物,并長期在展館展出。2017年,趁着回家鄉參加活動的機會,鄭績後人鄭佩瑗來到新會博物館,第一次見到父輩口口相傳的《金錢圖》。“我見到這幅畫都有點震撼,那些人物都很生動,諷刺意味濃烈。我會一直記住祖輩們的教導,要用這幅畫的人物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兒孫,要靠自己的本事立足于世,不要唯利是圖,不要金錢至上。”

《金錢圖》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也成為廣東諧俗畫的典型,想一覽畫作的市民,可以親身到新會博物館參觀了解畫作背後更多的故事。

本期内容在1月14日《新會僑報》上刊登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1月28日《新會僑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