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際網路怪盜團

美股的财報季剛剛開始。按照慣例,财務業績比較好的公司會率先釋出财報。是以,已經有四家舉足輕重的美國科技巨頭——微軟、奈飛、蘋果、特斯拉,釋出了上個季度(各家的财年時間不同,不一定都叫第四季度)的财報。對于特斯拉,我基本不懂,就不獻醜了;對于另外三家公司,我還是多少懂一點的。

總體看來,這三家科技巨頭的業績都非常好,都彙報了兩位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其中,增長勢頭最好的是微軟,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均超過20%。但是業績超預期幅度最大的是蘋果,尤其是淨利潤,超過一緻預期大約十個百分點;新款iPhone在大中華區的強勁銷售,是超預期的重要來源。

微軟的淨利潤率一如既往地高,接近40%,這是由軟體公司的業務屬性決定的。蘋果的淨利潤率大幅擴張,已經接近30%,這主要是服務收入(雲服務、應用商店等)比例上升導緻的。事實上,在智能手機行業,蘋果一家的淨利潤比所有安卓手機廠商加起來還要高。

相比之下,奈飛的淨利潤率似乎比較寒碜,但主要是因為季節性因素——第四季度是奈飛成本攤銷比較多的季節,在其他季度,它的淨利潤率一般都能超過20%。這充分說明,視訊平台不是一門壞生意,隻是中國的愛奇藝、B站沒有經營好這門生意。

受到歐美經濟複蘇、産品周期和技術進步等多重積極因素的推動,美國科技巨頭的業績增長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華爾街分析師對谷歌和Meta (Facebook)的财報預期非常樂觀;對亞馬遜的預期不太樂觀,但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導緻的。我個人對美國網際網路行業不太熟悉,研究得遠遠沒有對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那麼深;但是我個人認為,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的市場統治地位是可以持續的,新産品和新技術的上升周期尚未結束。我對Meta和奈飛沒那麼樂觀,但它們仍然是很好的公司。

對比一下網際網路中概股的财報,我們就會發現:中美網際網路巨頭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無論在市值層面、營收層面還是利潤層面。受到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收入增長已經大幅放緩,淨利潤則已經進入下降軌道。由于中概股普遍尚未披露四季報,我們暫且以2021年三季度的财務資料為基準:

當然,部分投資者可能會聲稱,網際網路行業還有一個“仍在逆勢高速增長”的獨苗,那就是位元組跳動。很可惜,位元組跳動尚未上市(短期内也不太可能上市),我們無法獲得準确的财務資料。位元組跳動官方也從未聲稱自己“仍在逆勢高速增長”,它顯然并不贊成部分投資人的腦補。

對比美國和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财報,我們會發現如下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實:

2020年底,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當中,有五家是美國網際網路巨頭(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兩家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裡巴巴)。當時,騰訊的市值已經非常接近Facebook,與蘋果和微軟的差距也隻有兩到三倍;阿裡的市值也超過了谷歌的一半、亞馬遜的三分之一。彼時彼刻,全世界的投資者都會認為,騰訊、阿裡以及尚未上市的位元組跳動,是與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一個重量級、可以相提并論的公司。而且,由于這些中國巨頭的增速更快、效率更高、擴張方向更多,如果它們在一段時間内超越自己的美國同行,也是可以了解的。

僅僅十三個月過去之後,上述場景已經恍若隔世。美國網際網路巨頭的股價普遍創下了新高(亞馬遜除外),它們的中國同行則往往出現了大幅下跌。此時此刻,騰訊的市值僅相當于蘋果的22%、微軟的25%、Meta的68%;阿裡的市值僅相當于亞馬遜的21%、谷歌的18%。大中華區市值最大的公司變成了台積電,它的市值相當于騰訊的1.1倍、阿裡的近2倍。

過去多年,海外投資者經常使用一個複合詞: Chinternet, 也就是"China + Internet"。2021年,這個詞彙顯然過時了。海外投資者還曾經認為,全世界隻有兩個國家的網際網路行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那就是美國和中國;也隻有這兩個國家誕生了足以讓全世界震驚的網際網路巨頭。現在看來,應該改一個說法——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巨頭遠遠淩駕于其他所有國家之上,而且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我們可以做一個最簡單的算術題:假設未來三年内,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均能維持20%左右的淨利潤增速,而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隻能維持10%以内的淨利潤增速;這樣,到了2025年,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利潤差距,會在現有基礎之上再拉大0.3倍。由于美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利潤增速更高,是以它們會享受更高的估值水準。是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美網際網路巨頭的市值差距,會再擴大0.5倍乃至1倍。屆時,我們就可以認為,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公司,甚至不是一種生物了。

這種事情會發生嗎?希望不會。但是,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投資者必須做最壞的打算。此時此刻,能夠在全球範圍内配置設定資金的長期投資者,最理性的選擇似乎是進一步高配美國科技股、低配中概股,直到某種結構性的反轉信号到來——問題在于,誰知道它何時到來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