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美國白宮咨詢專家、蘭德公司唐氏中國政策講席教授黃志環。圖/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智庫訪談員 肖隆平

金句

新冠疫情不會突然消失不見,新冠引發的症狀可能會慢慢變得像感冒一樣長期存在并繼續演變。

從全球的疫苗供應角度來說,很多美國人認為美國政府至今所做的與其全球“上司者”身份不比對。

奧密克戎毒株與其它新冠病毒有類似的地方,就是對老人影響比較大,一旦感染造成的症狀會較嚴重。

多數打了兩針、三針疫苗的,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後基本沒有重症,或者說症狀很輕。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1月25日,美國新增确診新冠肺炎病例21.84萬例,不足5天前的五分之一,是1月12日最高值的16.34%;死亡病例552例,是1月23日最高值的13.9%。

作為新冠變異毒株奧密克戎最早發現地的南非,1月25日新增确診病例僅1332例,是2021年12月13日最高值的3.5%;死亡病例88例,是2022年1月7日最高值的15.97%。

“全球新冠‘大流行’将結束”的聲音開始盛行。不過,美國白宮咨詢專家、蘭德公司唐氏中國政策講席教授,喬治城大學國際健康系主任黃志環(JenniferHuang Bouey)告訴新京智庫,如果說奧密克戎毒株引發的疫情,可能二三月份在美國會減弱至平緩,但新冠疫情不會消失,而是可能逐漸變得類似感冒一樣長期存在。

黃志環教授是一名流行病學專家,曾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求學,獲得博士學位。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初期,黃志環在美國衆議院呼籲,美中兩國乃至全球應該再次加強合作,“因為這是一場病毒與人類之間的戰鬥,而不是人與人之間,也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鬥。”

黃志環表示,從SARS、H5N1、H1N1、H7N9,到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等曆次傳染病疫情應對中,美中兩國都進行了很好的溝通和合作,為全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作出了很大貢獻。

那麼,在新冠疫情尚無明确結束之日時,中美兩國又可以在共同抗擊新冠疫情中開展哪些合作項目?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為何在這波奧密克戎毒株疫情中确診病例數量會快速增長?奧密克戎毒株為何“嫌貧愛富”在發達國家大流行?1月25日,新京智庫為此采訪了黃志環教授。

奧密克戎毒株有免疫力逃逸功能

新京智庫:2021年12月中旬以來,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的新冠疫情在奧密克戎毒株的影響下,每日确診病例數出現了創紀錄現象。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黃志環:主要是因為奧密克戎毒株具有逃逸功能。免疫系統給人提供了幾個“保護層”,比如第一層防護是抗體防護。這個是人過去得過某類病,或者打疫苗後形成的抗體,但是這個抗體一般不那麼敏感。抗體未能識别出奧密克戎毒株,是以得以逃逸了。

當然,也不是說人體的免疫系統完全沒有反應,第二層免疫系統(即T細胞免疫)的防禦還是有用的。是以,盡管奧密克戎毒株感染了很多人,但引發的重症不多,而且好多人基本上沒什麼症狀。

新京智庫:這跟北半球處于冬季是否有很大關系?

黃志環:從流行病學角度來說,病源、宿主和環境構成了“流行病學三角”。是以,“環境”是有一定影響,但具體有多大的影響,比如冬天大家可能更容易在室内聚集,而不是在室外,如果通風不好等都會有影響。但是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奧密克戎毒株有免疫力逃逸功能。

新京智庫:有學者表示奧密克戎毒株是更多影響上呼吸道,而不是肺部,是以它的傳染力更強,但也更溫和。你怎麼看這個“新”判斷?

黃志環:是的。有中國香港學者、日本學者做過類似的研究。其中香港研究人員專門用奧密克戎毒株在體外不同的組織細胞做過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奧密克戎毒株更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細胞,而不是下呼吸道(即肺部)細胞。

新京智庫:換句話說,新冠疫苗還可以預防奧密克戎毒株感染引發的重症,但對于預防傳播作用不大?

黃志環:對,多數打了兩針、三針疫苗的,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後基本沒有重症,或者說症狀很輕。當然也有個别例外的,如果有基礎病的話,還是會出現重症的現象,但是總體上出現的重症率比沒有打疫苗的人群要低很多。

新冠疫情在二三月不會結束

新京智庫:有觀點認為,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疫情在全球疫情中起到了放大效應,你對此如何看?

黃志環:作為一個公共衛生研究人員,我是希望資料越多越好,因為這有利于更準确研究病毒。美國現在不管是檢測試劑,還是資料系統都比兩年前成熟了,現在能報這麼多确診病例,确實說明有很多病例。現在的确診病例資料基本是用PCR檢測确診得出的,但還有很多人在家自己用快速檢測裝置檢測,是以目前公開的資料可能還不夠完全,而且好多人沒有症狀可能就不去做檢測,是以,目前的确診病例數隻能作為一個大緻的參考。不過,這跟我們看到的情況還是很相符合的,包括醫院的擁擠程度或者周圍人檢測出的陽性率,确實是蠻多的。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人們在美國紐約街頭的新冠檢測點排隊等候檢測。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是以,美國各個地方的醫療系統都蠻緊張的,特别是在接種疫苗人數不多的地方。雖然說美國的疫苗接種率有68%,65歲以上人群有95%都打了第一劑疫苗,但是各個地方的分布還是不太均勻,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年輕人還是沒有接種疫苗。而目前的資料顯示,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如果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後,住院率是接種疫苗人群的5-10倍(患者年紀越大且沒有打疫苗而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後,住院的可能性就越大)。

新京智庫:世衛組織的資料顯示,美、英兩國2021年冬季以來的疫情,每日确診病例數出現了是此前高峰值數倍之多的現象,但病死數未呈現出相對應的比例增長,英國還更少。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否說明奧密克戎毒株造成的病死率變低了?

黃志環:首先是這個病毒本身不太容易影響肺部細胞,對肺部的殺傷力差一些。同時,很多人已經有了T細胞免疫,是以盡管它可以逃逸抗體免疫,但是T細胞還是有80%左右的保護能力。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奧密克戎毒株造成重症的少一些。幸虧這樣,要不然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就會非常多。

新京智庫:歐美一些病毒學家認為奧密克戎是新冠病毒的“終結者”,預測2022年2、3月新冠疫情可能結束。你怎麼看?

黃志環:如果說奧密克戎毒株引發的疫情,可能二三月份在美國會減弱至平緩,但新冠疫情不會消失,而是可能逐漸變得類似感冒一樣長期存在。冠狀病毒目前發現常見的有七種,其中四種引起一般感冒,另外三種冠狀病毒——非典(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及新冠——引起了大規模的疫情。

從曆史上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2003年非典(SARS)都像是突然消失的。但我們的研究發現,1918年大流感之後,病毒(H1N1)其實後來是以禽流感的形式流行過幾次,隻是人類對它已經有了耐受性,是以并未引發像1918年流感大流行那樣重大的經濟社會影響“

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新冠病毒不可能突然消失不見的,肯定還會繼續存在,并可能産生新的突變引起再次流行,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對它有多層免疫性,定期打疫苗後或許不再影響旅行和日常生活。

不要認為傳染病不再是威脅

新京智庫:美國、英國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現,如果總分是10分,你會給打多少分?

黃志環:不太好打分。但是,這次新冠疫情的暴發揭示了不同國家的強弱項。對美國而言,其強項是,比如開發疫苗,美國研究人員能夠很快把創新疫苗開發出來,迅速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驗準許,大規模生産, 然後分發到需要的人群,但人群要不要打是另外一回事。

從全球的疫苗供應角度來說,很多美國人認為美國政府至今所做的與其全球“上司者”身份不比對。同時,疫情也暴露了美國國内公衛體系一些問題,比如公共衛生部門與公衆互動不足,出現了很多人不知道該聽誰的現象。再如,美國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關系,在這次疫情面前也暴露出雙方的合作關系有待進一步加強,出現了政府做出了相應承諾最後卻未能兌現的現象。

新京智庫:作為最早發現奧密克戎毒株的南非,1月25日的新增确診病例已經降到1000多例。而歐美國家有的還在繼續增加确診病例,是以有觀點認為,奧密克戎毒株“嫌貧愛富”。你怎麼看?

黃志環:歐美國家的年齡結構是一個因素,多數國家以老年人為主,南非及其他非洲國家,也包括印度,平均年齡都比歐美國家小。而奧密克戎毒株與其他新冠病毒有類似的地方,就是對老人影響比較大,一旦感染造成的症狀會較嚴重。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疫情下的英國倫敦。新華社記者 李穎 攝

新京智庫:這一波新冠疫情中,美國、英國的死亡人數比較多。你認為原因是什麼?這給公共衛生工作帶來了什麼啟示?

黃志環:我覺得各國都要小心,不要以為傳染病不再是主導,就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慢性病治療上,然後把資金傾斜給慢性病治療。以美國為例,很多年都沒有相應地實戰演練,因為100年來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暴發過大規模嚴重的呼吸道疫情。總而言之,不管是哪個國家都不要認為傳染病不再是威脅。

中美合作不應局限于國家層面

新京智庫:你曾經做過中美在公共衛生領域合作的調查研究,中國政府過去從美國的公共衛生工作中吸取了不少經驗。這次疫情,從結果來看,你認為美、英等發達國家,從中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可以吸取什麼經驗?

黃志環:确實有很多經驗可以學,比如做好公衆習慣在冬天戴口罩的教育工作,中國政府對其他開發中國家疫苗的援助,用健康碼等大資料技術做好疫情應對。問題是,新冠暴發的時機很不合适,正好是美中關系陷入低谷期時,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加劇了兩國關系的惡化。是以,這個時候想要讓美國政府學習中國政府的疫情防控經驗,可能性很小。現在美國政府會說學日本、南韓,甚至學越南的經驗,但不會說學習中國的經驗。

當然,美國政治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各個州層面的,城市層面的,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如民間組織、科學家組織,甚至基金組織、實驗室等,這些其實基本上不太受美國國家層面政治的影響。是以,我覺得不管是衛生健康,還是氣候能源,這些領域的合作不妨從不同層面開展,而不是非要從國家層面,現在這确實很難。

蘭德公司黃志環:新冠疫情在今年春季不會結束|新京智庫高端訪談

▲一名醫務人員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診所進行新冠疫苗接種準備工作。圖/新華社

新京智庫:在應對全球新冠疫情工作中,你認為中美兩國可以發揮出哪些作用,哪些需要攜手共同推進?

黃志環:我覺得可以攜手合作的項目還蠻多的,比如疫苗的研發。對于開發中國家(地區),特别是低收入國家(地區),即使有時能把疫苗運到那裡,但是怎麼把疫苗運輸到各個需要的地方去,如何儲存,如何提供醫療能力,讓人們能夠接種到疫苗,這些都是很大的課題,美中有各自的優勢。

同時,抗病毒藥物治療,美國做得還不錯,但是如果要讓全球新冠疫情早日結束,不能隻靠美國幾家公司來生産抗病毒藥物,還得把全球有生産能力的公司挖掘出來,給予技術支援。這些工作美中都可以開展合作,但不見得非要求美中兩個國家政府合作,而是兩個國家支援第三方組織來開展。比如蓋茨基金會或者說中國的某家基金會。

最後,過去一直認為傳染病防治應針對的傳播媒體是水和食物等,現在面臨的挑戰是,空氣傳播也會導緻傳染病大暴發,造成重大影響。是以,如何控制、提高空氣的衛生品質,現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将來這方面的國際合作也會有很多,美中兩國的科研機構也可以開展很多相應的合作。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劉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