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平安批》作者:如何寫好僑批裡的廣東故事

專訪《平安批》作者:如何寫好僑批裡的廣東故事

《南方》雜志全媒體記者 | 影子

視訊 | 李冉

“嶺南作家需要找到一個方法,和國語進行對話,和北方人進行對話。這要求我們放棄一部分東西,更要抓住一部分東西,然後把它推向全國。”

在福建方言、潮汕話、梅縣客家話中,“信”為“批”。平安批,即平安信。這些地方的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

2021年10月,僑批題材小說《平安批》面市。主人公鄭夢梅肩負重振家業的使命,隻身闖蕩南洋的奮鬥故事感染着讀者們。一時間,潮汕僑商、僑批契約精神、家國情懷等成為衆多讀者聚焦的主題。近期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釋出的“2021年最有影響力圖書”等近10個年度各類榜單上,《平安批》榜上有名。

專訪《平安批》作者:如何寫好僑批裡的廣東故事

在陳繼明心裡,《平安批》背後是潮汕百年家國情。圖為陳繼明在書房接受采訪。(攝影:影子)

1月10日,《南方》雜志記者在珠海略帶寒意的海風裡探訪了《平安批》的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陳繼明。陳繼明的書房位于一樓,門外連着一個小院,炮仗花開得正豔。沿着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徑往裡走,記者見到了陳繼明。

來自西北的他,如何塑造令讀者念念不忘的潮汕人物?怎樣描寫潮汕風物?如何寫好僑批背後的廣東故事?

對話陳繼明:如何寫好“平安批”裡的廣東故事。(視界出品)

“最日常的東西是我最感興趣的”

“從小就知道有一種家書,叫‘平安批’……收到一封平安批,心裡的石頭就落地了。”——《平安批》

一封平安批,百年家國情。《平安批》的創作源自2019年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作協組織開展的“改革開放再出發”優秀作家深紮創作活動。“深紮”是深入生活、紮根群衆。“當時我拿到的題目就是僑批。”接到這個任務,陳繼明很快奔赴汕頭,開啟了長達一年的蹲點創作。

專訪《平安批》作者:如何寫好僑批裡的廣東故事

“到汕頭‘深紮’前,我對潮汕的了解幾乎為零。然而,面對‘僑批’這一題材,我是有準備的。”陳繼明告訴記者,他生長在甘肅,在“走西口”的故事裡長大。在他剛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就經常會想象老家鄉民去新疆闖蕩時的情景,“他們一路上會經曆什麼?到了千裡外的新疆之後,他們生存狀态會是什麼樣的?他們和家裡怎麼聯系?”陳繼明不斷揣摩着、思考着。這都為他創作《平安批》打下了基礎。

批局雇傭來傳送錢與信的專差叫做批腳,年少的陳繼明有着類似的經曆。他說:“我上國小的時候,也有一個任務和鄭夢梅是差不多的——替大家傳信。我們村叫陳莊村,‘走西口’的人寄回來的信和彙款,常常由我來傳遞。”

後來的日子裡,陳繼明又接觸到不少遠離故鄉的群體,為他們寫作的沖動在内心深深種下。直到遇到“僑批”題材,寫作的沖動就在陳繼明心裡翻湧起來。

“到了汕頭,一下車就感覺不一樣。”采訪中,陳繼明向《南方》雜志記者講起第一次踏上汕頭這塊土地的強烈感覺,“當天晚上我和這片土地就好像‘有交流’。”

在陳繼明看來,這種“交流”是必然又強烈的。潮汕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看起來是外地作家難以挑戰的領域。陳繼明卻并不擔心:“潮汕大地上的任何事物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新鮮的,身為外地人,我反而能發現一些本地人習以為常的細節。”

帶着這種敏感,陳繼明筆下的很多細節鮮活生動。他在文中寫道:“一碗熱騰騰的豬血湯端來了,切得不薄不厚的豬血,加上半把不軟不硬的珍珠花菜,隻喝了半口,整個潮汕便連根拔起。”

“在汕頭,清晨總有在海邊遊泳的市民朝着大海大聲吼叫,那聲音通過水波傳過來,顫巍巍的。”這種“獅子吼”也被陳繼明抓取進了小說裡。

2019年1月到4月,陳繼明幾乎一直在采訪:開着車了解村莊的地理情況,入村跟村民聊天。

“一根草、一片湖、村莊的布置、家族的關系,最日常的東西是我最感興趣的。每到一個村子,大家都很熱情,給我提供了很多采訪的便利。”陳繼明回憶說。這4個月裡,他積累了近10萬字的采訪筆記,采訪了上百名村民。其中一個村子,他前前後後去了十餘次。

逐漸地,随着細節的充盈,故事的基本架構在陳繼明的心裡有了雛形。

此後,陳繼明開始了不分晝夜的創作工作。“6個月中幾乎是沒停的,整天都在寫,随時可以休息”。他寫作的最佳時間是清晨,當時他每天小憩三次,這樣一天幾乎是擁有了三個清晨。

“潮汕文化是‘最中國’的文化”

“潮汕人做生意是不輕看小生意的,大生意總是從小生意開始的,生意大了還是當小生意做,低調謙卑、驢生拼死,永遠如此。”——《平安批》

“作者對廣東地方特色和風韻的把握、展現,尤其作品裡面有很多潮汕人或者廣東人特有的概念、術語、方言、習俗,超出我們的想象。”著名作家白烨如此評價《平安批》。

能不能吃透潮汕文化,是陳繼明寫《平安批》的最大課題。“潮汕人其實性格還是很複雜的、有多面性的。到汕頭兩三個月之後,我對當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經過慎重的研究和思考,我選擇了其中最能代表潮汕人性格的東西寫進了《平安批》。”面對潮汕文化,陳繼明慎重地運用“減法”進行呈現。

在深紮期間,陳繼明通過走訪調研、研讀史料等方式,将潮汕文化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潮汕的其實就是中國的。來自中原的一系列中華文化傳統—有些是優點,有些是缺點,在潮汕都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下來了。潮汕人民是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他們對外交流頻繁,但相反他們卻把傳統保留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原汁原味。可以說,潮汕文化是‘最中國’的文化,我把它作為一個切片——中華文明的切片來對待。”

為了完成這個講述,陳繼明在小說裡面有意識地設定了一系列對話關系。例如,他借喬治、董姑娘兩個外國人的口對潮汕文化、中華文化進行了中肯的品評。

中華文明的“君子之風”,陳繼明認為在潮汕保留得最為完整。在潮汕,能看到十分熱衷于做生意的人,同時也能看到非常文靜、喜歡讀書的人。“我們外地人隻看到潮汕人抱團的一面、精明的一面,其實他們有很多面”。

陳繼明認為潮汕可以稱作君子的人很多,是以在《平安批》中将這一特征放大,集中展現在主人公鄭夢梅的身上。

“僑批是充滿契約精神的,中間任何一個人不守信用,僑批就不能順利到達國内的家人手裡。而鄭夢梅和親朋們報效祖國,則是中國心的展現。”陳繼明說。

找到和北方文化對話方式

“越是走向遠方的人,對根越是敏感,越要記住自己‘來自何方’。”——《平安批》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在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雜志社聯合主辦的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研讨會上表示,這部作品确實有很強烈的曆史意識或者說家國情懷,有很濃郁的文化氛圍,讓我們能夠對一種文化現象,包括潮汕地區的語言、飲食、風物等等都有所了解。

“在百年的世事變遷裡,感悟這一方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我們的中國心。”陳繼明通過故事情節、人物的塑造,喚起了讀者對潮汕的感性認識,這是《平安批》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不少讀者在這裡讀到了獨特的“廣東味道”。

“廣東經濟發達,文化特征顯著,文化遺存深厚,但在中國的文化版圖上,嶺南文化卻相對弱勢一些。”在他看來,一方面原因是,文化的熱點、核心自古在中原;另一方面原因是南方的文化和語言體系相對獨立。是以,嶺南故事要走向全國,存在一個方法問題。

“嶺南作家需要找到一個方法,和國語進行對話,和北方人進行對話。這要求我們放棄一部分東西,更要抓住一部分東西,然後把它推向全國。”陳繼明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

在《平安批》一書中,他将“番客”“姿娘”“污水”“厝”等大量的方言詞彙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他坦率地告訴《南方》雜志記者:“盡量不用注釋。就在全書扉頁加了大概10條注釋,也是在出版社的建議下後來補的。”

“一定要在南北方語言、南北方文化特征之間建立一個管道,找到一種對話關系。”陳繼明說。

“《平安批》像一艘結實負重但又不失靈巧靈活的航船,滿載着鄉情、商情和風土民情,作家掌握着心手合一的叙述舵盤,即便靠上岸邊,讀者仍能看得出很深的叙事吃水線。”《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的這句評價被印在《平安批》的腰封上。如他所說,《平安批》很靈巧,4個月調研、6個月寫作;《平安批》也很結實,它背後是潮汕百年的家國情,也是嶺南文化的雄心。

本文責編 | 蔣玉

統籌丨劉樹強 趙媚夏

編輯丨陳海燕 莫群 林琳

校對丨潘經春

來源丨《南方》雜志2022年第2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