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北京秦先生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當年花9萬元買的一件“破袈裟”,最後竟能在拍賣會上成交1.3億元的天價。

現在秦先生再回憶起這件事情時仍心有餘悸。他萬萬也不會想到自己當初一個大膽的決定,竟會将一個寶貝成功“撿漏”。這是他有生之年做得最正确的一個決定,而這次經曆他也将銘記一生。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圖檔源于網絡

據秦先生回憶說,2005年他參加了北京文久拍賣公司的一場拍賣會,由于自己是一名酷愛古玩的收藏家,雖比不了其他收藏家們腰纏萬貫,但是聽說有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還是忍不住來一睹為快。

起初,秦先生隻是靜靜坐在拍賣場下好生觀摩,并沒有生出想買的沖動,因為拍出的古玩都是價值連城,拍價之高令人望而卻步。

秦先生囊中羞澀,隻能看着别人不斷競價、成交,而自己卻隻能眼巴巴地看着,直到一件标注為“清末黃緞子袈裟”的拍品出現,才徹底激起秦先生拍買的欲望。

這件拍品美其名曰“清末黃緞子袈裟”,其實在當時拍客的眼中它連袈裟都算不上,隻不過是一件陳年破舊的緞子被面罷了。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是以,這件被拍賣師自诩是清末的袈裟,即使隻标價了9萬元,卻從始至終無人問津。面對這樣的尴尬境地,就連拍賣師也隻是草草介紹,最後隻能以“流拍”收場。

可是,既然是已經流拍的拍品,秦先生最後又是如何拍下此品的?為什麼他會買下這個沒有人競拍的拍賣品呢?他究竟是怎麼想的?

發現端倪,撿漏成功

其實,當這件拍品展出時,秦先生一時也不敢苟同。因為它的樣式以及收藏價值都不足以讓人舍下9萬元去将它拍下,因為它在衆多拍品中實在是太普通了。

盡管它再不起眼,秦先生還是對它“青睐有加”,因為它不貴。可是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嗎?一件無人問津的拍品值得讓秦先生花費9萬元嗎?他是不是發現了什麼秘密?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原來,在拍賣場上膽大心細的秦先生确實發現了這件“袈裟”的端倪,心細如發的秦先生透過這張“黃緞子被面”發現裡面隐約透出精美的花紋和文字。這一發現讓秦先生大驚,内心泛起陣陣洶湧。

這一蹊跷的發現讓秦先生拍買的沖動大增,他多次躍躍欲試,但還是因為9萬元的拍價忍住了沖動。盡管如此,秦先生并沒有将這一發現聲張,他在心裡暗暗發誓,這件拍品他勢在必得。

“清末黃緞子袈裟”流拍之後,秦先生就退了場。回家之後,他與妻子講述了這一神奇發現,而妻子卻覺得秦先生是“想多了”。當秦先生要求到銀行取出9萬元存款去買下那件拍品時,妻子果斷拒絕。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被逼無奈下,秦先生隻好找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借了9萬元。秦先生将9萬元裝進包裡,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似乎已經預知了自己即将時來運轉,一躍“龍門”。

喜出望外之餘,秦先生又有些許的擔心,他害怕拍賣公司最後不會賣給他。是以,頭天晚上的秦先生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秦先生就來到了拍賣公司。誰知從業人員還沒有上班,他來得實在是太早了!秦先生在公司門口約摸等待了半個鐘頭,拍賣公司終于開門了。

當秦先生點名要那件“清末黃緞子袈裟”時,拍賣公司别提有多高興了:“一個拍不出去的東西突然有人找上門來買,屬實是件天大的好事。”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很快,雙友善以之前9萬元的标價成交了。在辦好所有手續後,秦先生拿着這件“寶貝”興高采烈地回到了家裡。

回家後,妻子還在為了他借錢的事情生氣,是以當他回到家之後妻子一句話也不同他說。看到妻子還在氣頭上,秦先生就徑直回到了書房。

在書房裡,秦先生小心翼翼地拆開了“袈裟”。當他把表面的黃緞子被面拆開時,夾層裡出現一物令他瞠目結舌。

隻見黃緞子裡面藏着一件精美絕倫的“被子”,它的美感與光澤徹底吸引了秦先生的眼球。作為一名古文物愛好者,秦先生還從未見過如此精美的東西。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驚豔之餘,秦先生用無比激動的語氣大喊妻子的名字。妻子不耐煩地應聲進來,對于秦先生的行為表示格外的厭煩。可是當她看見這張“被子”後,一下子也瞪大了雙眼。

為此,夫妻倆仔細研究着這張“被子”,無論是面料還是做工無不是巧奪天工、美輪美奂。他們雖然不知道這具體是個什麼東西,但基本斷定價值肯定不會低于當初的拍賣價格。

帶着這份喜悅,秦先生來到了一家古文物鑒定機構。當他将這張“被子”拿出來時,專家臉上突然表現出驚訝的表情。通過這裡,秦先生已經大概明白了它的價值,是以當鑒定專家說“這是一件蓋在死人身上的被子,不吉利,需要盡快賣掉”時,秦先生就察覺到了“專家”是在騙他。是以,即使後來專家又說可以找人用兩倍的價錢回購,秦先生也是直接拒絕了。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之後,秦先生找到了自己研究玉器的朋友李彥君,向其尋求幫助。雖說李彥君是做玉器研究的,但他對缂絲和宗教文字還是有些了解的。當李彥君見到秦先生拿來的這張經被後,非常震驚地說道:“這可不是一般的東西,應該出自宮廷。”最後,李彥君建議秦先生再找一些有名的專家鑒定。

聽了李彥君的建議,秦先生這次又找到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的文物鑒定師張淑芬。她隻是看了一眼就斷定這絕非凡品。在經過一系列的鑒定程式之後,認定這張“被子”是缂絲陀羅尼經被。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張淑芬

缂絲陀羅尼經被的價值不言而喻。它是一種織有金梵文字經文的随葬品。主要是供清代皇帝、後妃以及王公大臣死後所用。而品階以及官職不同,所用的顔色和裝飾也就不同。而秦先生手中的陀羅尼經被無論是材質還是花紋都是同類經被中的佼佼者,是以張淑芬推測:“這張經被應該是皇帝、皇後,或是皇太子死後所用,至于是誰所用,目前沒有辦法進行考究。”

為了弄清這件經被的來曆,秦先生又找到了一位高僧。這位高僧俗前是乾隆皇帝的六世孫,是以對于這件經被的來曆最有發言權。

秦先生回憶說:“弘道法師見到這件經被時一下子從床上站了起來,激動地說這是他老祖宗身上的東西,還質問秦先生是從哪裡得來的”。弘道法師還說:“這不僅是皇族所用,更是乾隆皇帝所用。”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聽到這句話的秦先生高興的一時茫然無措,他不知曉這究竟意味着什麼。加上弘道法師的證詞又結合之前幾位鑒定師的結論,專家最後鑒定,該經被出于乾隆皇帝的陵墓、是乾隆下葬時蓋在身上的“往生被”,老百姓俗稱裹屍布。既然是乾隆皇帝所用,那價值也就可見一斑了。

事情曝光之後,之前拍賣公司的總經理以及這張經被的經手人都非常感慨:“搞收藏的人都盼着‘撿漏’,誰知這個秦先生可真是撿了一個大漏!”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那麼,這張經被為何會淪落到拍賣會上呢?它又為何在袈裟的包裹下示人呢?按理說,它不是應該在乾隆皇帝的陵墓之中嗎?這件罕見拍品的背後,又隐藏着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呢?這些謎團還要從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開始說起。

追根溯源,傳奇色彩

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帶人洗劫了慈禧陵墓,陪葬的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就連慈禧身上覆寫着的陀羅尼經被上的820粒珍珠也被盡數摘掉,估值16萬兩白銀、價值連城。

當時,孫殿英及其手下“有眼不識金鑲玉”,他們隻是盜掘了金銀珠寶,最後将拆卸完珍珠的陀羅尼經被扔在一旁。若幹年後,已經受潮、殘破的經被在故宮博物院的修複下被重新裝裱,至今存放于清東陵文物庫房内。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孫殿英

在博物院工作的于善浦說,當年孫殿英這些匪徒在盜完慈禧的陵墓之後,又轉身奔向了乾隆的墓陵。至于為何隻留下慈禧的經被,卻将乾隆的經被拿走時,各界對其猜測不一,但無一定論。

有人說是在偷運途中不慎掉落,乃至丢失;也有人猜測說是被孫殿英當年同行的匪徒私藏所緻。總之,乾隆的這張陀羅尼經被輾轉了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得以重見天日,當它再次出現時竟然是以一件“破袈裟”的樣貌。

在鑒定專家以及衆多文物學者的共同印證下,乾隆的這件陀羅尼經被的曆史價值以及藝術收藏價值再次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知:首先,這件經被以金梵字陀羅尼黃緞所制,内襯繡有九龍,皆以金線織就;其次,經被上标有雙肩和雙腳的位置,屬于乾隆的“量身定做”;然後,這件陀羅尼經被采用的是雙面缂、屬于缂絲中的極品;第四,經被通體由藏羚羊羊毛撚絲,正反兩面皆有各種複雜的花紋點綴。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其實上述隻是這件經被價值的九牛一毛,它所帶來的工藝和史料價值才是最珍貴的。是以,這件經被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拍賣會的現場,引來無數收藏家的競相購買。那麼,一件絲織品究竟可以賣到何種天價呢?它又是如何在藏家偏愛的瓷器中展露頭角、成為當年炙手可熱的古玩佳話呢?

兩次拍賣,天價成交

2008年1月6日,号稱“中國第一拍”的缂絲陀羅尼經被以全新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北京的拍賣場上,這次它是萬衆矚目的對象、是衆人競相争捧的無價之寶。

這件标有“乾隆禦用缂絲經被”果然不負所望,在衆人千呼萬喚下,它以壓軸拍品的身份驚豔亮相。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新年伊始,藏家們個個龍馬精神、異常興奮。許是對這件拍品早有耳聞,是以它一出場,便瞬間吸引了在場所有看客的目光。比起此前人氣較高的瓷器專場,這件絲織品經被卻更勝一籌。

當拍賣師喊出底價之後,舉牌者不計其數,場面之熱鬧難以言喻。即使它的起拍價在百萬以上,但仍抵擋不了收藏家對它狂熱的向往。

最後,在不斷的競拍下,舉牌者一個個減少,不是熱情減退,而是報價遠遠超出了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最後僅剩下2号和15号舉牌者。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兩人在經過數輪競價之後,15号牌的年輕女士以6550萬元的報價拔得頭籌,獲得這件經被的所有權。當拍賣師敲下拍定錘之後,全場爆出熱烈的掌聲。

在現場的秦先生熱淚盈眶,作為慧眼識珠的“經被伯樂”,陀羅尼經被能夠再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秦先生功不可沒。回想起自己當初以9萬元拍下還依然遭受周圍人的不解和質疑時,秦先生含淚表示“像做夢一般”。

盡管秦先生最後獲得6550萬元的天價成交費,但他并不開心。因為他覺得這次來的人不是很多,價格也比他預期的低得多。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當然人無法探知過去,更無法預知未來。自從秦先生将這件經被拍賣之後,他就失去了與它的一切,從此是增值還是掉價都再也和他沒有關系了。但兩年後的拍賣會上,這件經被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拍價之高讓秦先生後悔不已。

2010年,在“中美宏凱威的拍賣會”上,一位手持168号的男士以1.3億的價格拍下了這件珍貴的經被。随着拍賣會的結束,這件經被也徹底消失在公衆的眼前。至于何時再現世,沒人敢保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件經被定會水漲船高,成為人們再也無法企及的夢想。也可能會就此掩藏,從此成為曆史上的一段傳奇故事。

有人說,“秦先生慧眼識珠,這是他命中就該擁有的”;也有人說:“物找有緣人,可遇不可求”;還有人對秦先生過早賣掉表示遺憾:“秦先生賣的太早啦!還是那位女士比較厲害,賣了1.3億”。總之,世人褒貶不一,至于究竟有何感想,恐怕隻有當事人能夠回答。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後拍出1.3億天價

當然也有人質疑:“乾隆禦用的陀羅尼經被應該屬于國寶級的文物,為什麼還可以拍賣呢?”其實,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也在所難免,畢竟曾是皇陵裡的随葬品。至于為何能夠拍賣,我們也不得而知,畢竟國家也沒有對此類藏品下達一個明确的劃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