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神州同賀歲,兩岸共潮生。閩台兩地同根同源、自古一體,形成了“祖同宗”“語同音”“曲同調”“俗同風”“食同味”的獨特區域文化樣貌,也留下許多骨肉情深的親情故事。随着兩岸交流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台商、台青回到福建尋根問祖,創業安家,以熱血和深情書寫新的兩岸故事。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值此新春團圓之際,由閩台曆史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聯合攝制的《我家的兩岸故事》也正式開播,帶您走近在大陸工作、生活的閩籍台胞,傾聽他們情牽兩岸的動人故事。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台海勝景圖》

福州的徐兆基先生一直珍藏着一幅《台海勝景圖》,這是他在台灣的舅舅、著名畫家江逸子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前夕寄來的畫。在思念還無法大聲言說的年代,這就是一封闊别故土四十年的遊子,飽含深情的家書。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少年江逸子

江逸子1938年10月出生在閩侯南通鎮江厝村,那時他叫江錦祥,小名阿善。解放戰争進入尾聲時,11歲的阿善随父親赴台探望四哥,卻沒想到不久後兩岸就斷了聯系。整整四十年,江家人分隔于海峽兩岸,無法往來,音信全無,連母親去世都沒能見上最疼愛的小兒子最後一面。

在隔海遙望卻不知歸期的日子裡,江逸子隻能把刻骨的思念和難解的鄉愁深藏心底,潛心學畫。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16歲起習國畫

天資聰慧的他上溯晉唐兩宋,近承溥心畬、彭醇士、呂佛庭等名家,也受到張大千、董作賓、于右任等大師的指點,逐漸形成獨有的藝術理念與創作風格,也從這些文化大家手中接過延續中華文脈的薪火。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與國畫大師張大千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恩師李炳南,身後為江逸子

他精于工筆,也擅寫意、潑彩、潑墨,山水、花鳥、人物皆通,畫風高古,意境幽遠。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花鳥畫作《唐人詩意》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畫作《水雲秋夢》

1968年,江逸子得恩師李炳南舉薦和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賞識,出任台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管理處主任,掌管孔府文物典籍,宣傳和推廣儒家文化。他以兼工帶寫的筆法繪制了18張《孝經圖解》,纾解無法盡忠盡孝的遺憾。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孝經圖解》

他将仁愛的儒家思想與普濟的釋尊情懷彙于筆端,先後創作出《孔子聖迹圖》33幅、《孔子聖賢圖》72幅、《論語畫解》等作品,并出版多本畫集,引領海峽兩岸的觀者緻敬先賢,不忘根脈。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孔子聖迹圖》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論語畫解》

盡管享譽藝壇,但江逸子淡泊名利,從不賣畫,而将積蓄都用來收藏流散的文化瑰寶。他牢記父親和恩師們的教誨,一定要把文脈傳承再帶回大陸。兩岸開放探親後,江逸子往來于海峽之間,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把壯美景色化作筆下的磅礴意象。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與妻兒在台中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攜夫人(左一)回大陸探親,與姐姐、姐夫合影

他回到故鄉福州,在福建博物院舉辦“道藝春秋”國畫雕塑作品展暨從藝七十年回顧展,展出山水、花鳥、人物畫、雕塑等百餘件精品,其中15件被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福建省委原副書記黃瑞霖參觀江逸子“道藝春秋”國畫雕塑作品展

如今,江逸子隐居家鄉,每天堅持創作,也緻力于傳授國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續寫兩岸親緣。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在福清一拂書院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江逸子在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講學

十年前,江逸子就在老家建起一座以恩師李炳南字号命名的“雪廬精舍”,這裡也将是他頤養天年的“歸根草堂”。他希望今後能在這裡長期展出自己的畫作和收藏,和更多人一起分享人生哲理,品讀道藝春秋。

《我家的兩岸故事》之《江逸子· 丹青寄情 道藝春秋》,2月3日東南衛視12:00,海峽衛視18:00播出。

他以丹青寄鄉愁,在海峽兩岸傳續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 | 何佳怡

主編 | 衛貝妮

監制 | 林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