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卷首語 | 日喀則:珠峰下的合作探索(2022年2期)

作者:中國農民合作社

作者:《中國農民合作社》編輯部

2021年9月,本刊記者作為農業農村部西藏農牧民合作社規範提升工作組成員,走訪了部分日喀則市合作社。雖位于高原邊疆,日喀則市合作社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活力日益顯現,至2021年底數量達5320家,占自治區總量近一半,在産業發展、脫貧攻堅、社會治理、強邊固疆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堪稱西藏農牧民合作的一張靓麗名片。據調研走訪,我們認為日喀則市合作社具有以下發展特點:

三級黨委抓合作,彙聚強大推動力。市、縣、鄉三級黨委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上司小組,組織部門上司擔任組長,政府分管上司擔任副組長,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稅務、審計、财政、經信、發改、旅發、商務、人社等部門及農投和城投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定期研究合作社工作;在組織部門設立上司小組辦公室,牽頭協調具體工作;按照“632”原則建立輔導員隊伍,即市級配備6名輔導員、縣級配備3名以上輔導員、鄉鎮配備2名輔導員,指導服務合作社,形成了層層落實、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們在白朗縣調研時遇到一名鄉黨委書記,該書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合作社知識非常熟悉,主抓合作社工作,有力推動了全鄉合作社發展。

五個百分百覆寫,迸發強大帶動力。全市合作社以農牧民為主體,實作對脫貧戶、邊緣戶、村“兩委”成員、農牧民黨員、殘疾群衆群體5個“100%”覆寫,帶動發展珠峰牛羊、亞東鲑魚、藏雞等珠峰特色産業,以看得見的收益、摸得着的實惠,将農牧民注意力吸引到增收緻富上來。以我們調研的江孜縣熱索鄉努康村為例,在村“兩委”牽頭下,以财政扶持、村集體投資、全體村民入股的方式,建構了“1+4”發展格局:成立建築公司,對外承攬工程;成立農機合作社,解放村民勞動力;成立勞務合作社,組織村民有序務工;成立羊毛加工合作社,實作村裡婦女就地就業;成立養牛合作社,發展現代奶牛養殖業。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人均超3.2萬元,走上了幸福大道。

因地制宜求發展,激發強大源動力。一是尊重群衆意願搞合作。白朗縣彭倉村有48戶村民,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吸納了37戶村民,其他11戶村民則在返鄉大學生帶領下成立了另一家合作社,兩家合作社都獲得了政府支援,“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帶動彭倉村成為白朗縣第一個“萬元村”。二是立足資源禀賦拓産業。除珠峰特色産業,合作社還大力拓展手工藝品、旅遊、生态等新産業。聶拉木縣波絨鄉寺龍村希峰登山牦牛托運牧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景觀優勢,發展生态旅遊,為登山遊客提供向導及牦牛托運服務,2021年實作純收入63萬多元。三是完善産業鍊條聯主體。日喀則市珠峰農投百亞成農牧産品加工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牧戶”模式,投入3.3億元建設1個核心基地、13個區域基地,輻射帶動養殖合作社783家、農牧民群衆30多萬人,引領當地牛羊産業快速發展。

從調研來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日喀則市合作社在數量、結構、效益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帶動農牧民與現代農業有機接軌的骨幹力量。在新的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議日喀則市合作社進一步加強規範化建設,打好“雪域高原”“淨土西藏”牌,大力發展加工、流通、電商等,讓日喀則的名優特産品暢銷全國甚至全世界,實作高品質發展。

卷首語 | 日喀則:珠峰下的合作探索(2022年2期)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2022年2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