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典是一張人性的磨砂紙

經典是一張人性的磨砂紙

《思想獨幕喜劇》 李雪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鄒赜韬

方今世界瞬息萬變,“快”字當先,争分奪秒“趕路”的世人,似乎無暇回顧經典。因守正而成為“經典”的經典,貌似也難以為“趕路”的世人導航,畢竟時過境遷,物換星移。那麼為何我們仍要執拗地儲存經典,并且孜孜不倦地捧閱它們?近日研習了李雪濤教授的新著《思想獨幕喜劇》,茅塞頓開:其實在心性的渴求上我們正與經典愈貼愈近。經典好比一張磨砂紙,打磨着讀者的人性。誰又能說人格的煥然一新,不是起于對點滴污漬的細緻滌除?在經典與人性細節間,《思想獨幕喜劇》這顆折射着光的“砂粒”,個中蘊藏的“靜”“淨”“盡”三字智慧,值得讀者拂卷省思。

一個“靜”字,何其平淡,又何其難得。李雪濤鼓勵書友們找回閑靜,這絕不意味着他推崇消極。《思想獨幕喜劇》明白解釋道:“所謂的‘閑’,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種恬淡生活。”人心内在的恬淡,首先就是不會跌入“常常不滿足,百般計較”的窠臼。對此,李雪濤拈出明代《菜根譚》裡的一則經典:“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500年前的這句話簡明扼要,今人讀之仍覺面赧。既然我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注定是“有涯”的,為何500多年前的古人與500多年後的我們,竟然出奇相似地浪費了“無涯”的靈魂?機械化、物化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松綁”了。

經典也在打磨我們人生的“淨”,那是幹淨清爽的生活态度,澄澈清朗的人際關系。“做一個幹淨人”,是《思想獨幕喜劇》貫穿始終的主線。一個“幹淨的人”,首先必須放下知識過載與己見偏狹的思想重負。李雪濤引述印度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得靠自己才能發現新的事物,是以剛上路時必須放下一切的累贅,尤其是知識。”勸誡讀者莫要被略知一二的知識網絡圍困,要用幹幹淨淨的“空白”面向未知求索,唯其如此,方能轉識成智,在心靈與真知間搭橋而非砌牆。

而“盡”是經典細細打磨我們人性的基本面。所謂“盡”,一指盡心,二要盡細,三須“止于盡”。盡心不難了解,就是遇事負責,不苟且,不敷衍。再說盡細,細節難以直接決定成敗,但成敗注定肇端于不起眼的細節。李雪濤展示了拉丁文經典警句:“若忽略了一個音節,就忽略了整個文本的意義。”以此奉勸讀者“不論什麼時代,‘細讀’都是閱讀之關鍵所在”。來看“止于盡”,書中,李雪濤記述了兒子大學同學獲悉将入學意大利語專業後,一個暑假馬不停蹄“預補習”意語的奇事。如此内卷的超前、超負荷學習,真能幫助孩子實作人生價值嗎?李雪濤援引《景德傳燈錄》裡“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格言,疏導那些碌碌之人廓清迷思,“活在當下”。

經典是琢磨人性的一張砂紙,但這張砂紙究竟是把人性抛光,還是把人生磨得血肉模糊,完全取決于手捧經典的我們。古人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此書“激發讀者自己去思考的熱情”,思考人生“靜”“淨”“盡”三字智慧的來龍去脈,思考如何看穿、理順那顆“需要不斷予以限制的人心”,思考怎樣在一個節奏飛快的時代,幫助“散亂奔騰的思緒安靜下來”。

來源: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