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由于蒙古族的生活區域多為草原、高山草甸、荒漠、丘陵、沼澤、戈壁等,自然環境複雜,氣候溫差大,這就為蒙古靴的穿着提供了條件,式樣也趨多樣化。由于蒙古靴能适宜牧區的生産生活需要,騎馬時可以護腿,勾踏馬蹬;行路時防風防沙,減少阻力;冬日裡又可禦寒,為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男女老幼,蒙古族人都喜歡穿靴子。

蒙古靴制作的曆史淵源

蒙古靴的流行地域較為廣泛,鄂爾多斯、阿拉善、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以北、呼倫貝爾、通遼、赤峰大部、標頭以北、興安盟,還有新疆、遼甯、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蒙古族聚集省區,人們都普遍穿着。

傳統蒙古靴的制作可追溯到古老的年代,一個民族穿着習俗與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所處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曆史上,在漠南、漠北遼闊無垠的草原地帶活動的許多遊牧民族,他們都曾是靴子的制作和使用者。據記載,青銅器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為了騎馬、涉草以防潮濕和蟲蛇,就采用動物皮革制作高筒皮靴,冬季裡再在靴子裡面套上毛氈靴套以便保暖。公元11、12世紀,蒙古族已成為草原上強大的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靴子的面料與樣式也逐漸多起來,穿高筒靴子已相當的普遍,樣式有尖頭、圓頭之分。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的種類、風格、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達到了異彩紛呈的狀态。這一時期,蒙古靴無論樣式、用料,還是款式,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朝靴、烏靴、花靴、旱靴、釘靴,後又有絡縫靴、雲頭靴(皮面,幫嵌雲朵,頭作雲紋)、氈靴等。到了清朝,蒙古社會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政府實行盟旗制,限制部族、旗縣間的自由往來,部族之間出現了分趨制,這就客觀上促進了部族之間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靴子的穿着也有了多方的選擇。

呼和浩特地區蒙古靴制作業始創于清康熙年間,鼎盛時有加工作坊幾十家,從業人員達三、五百人,其中最負盛名的有永德魁、義生泰、長義永、興盛永、元升永、泰和德、元和德,被稱為“蒙靴七大号”,都設有自己店鋪。制靴工匠大多是來呼經商的外地人。那時,皮毛制革、加工作坊相對發達,做靴子用的皮革原料供應充足,也促進了制靴業的發展。除了銷售給周邊地區外,也逐漸地向牧區草原擴充,以至漠北蒙古草原的牧民都有穿着。解放後,蒙古靴業從私營逐漸過渡到公私合營,成立了民族用品廠,專門生産蒙古靴。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傳統手工制作蒙古靴,也部分的由機器生産所代替。呼和浩特吳家一直手工制作蒙古靴,他家第一代傳人在清朝鹹豐年間就在府衙裡專門給官員們做朝靴,到了吳潤達已是第五代了。現如今在烏拉特、科爾沁民間作坊裡,手工制作蒙古靴還是主流,做一雙靴子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在靴靿上繡花,時間會更長一些,當然價格也不菲了。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造型精緻做工考究

目前流行在民間的蒙古靴式樣有七、八種,主要有軍樣靴(大闆尖)、抓地虎、皂樣靴(雞蛋頭)、武步員(朝靴)、大仙靴、三抱靴(小闆尖)、八寶靴(童靴)、皮馬靴(高靿、半靿)、布繡花靴(半靿)。軍樣靴(大闆尖),尖頭,幫靿接口處稍微上翹,靴尖上翹弧度在幾種樣式中是最大的,靴尖上翹高度距靴底平面可達9公分,靴筒較高,裡面可以裝飾氈靴套。三抱靴(小闆尖)尖頭,幫靿接口上翹弧度比軍樣靴略小,靴尖則略為上翹。抓地虎靴,靴身較瘦,底小幫大,靴頭要長出靴底3公分,屬于半靿靴,靿上或繡或貼有各種圖案。皂樣靴,靴幫、靴靿接口上翹弧度不大,靴尖形似雞蛋頭。武步員靴,靴的幫靿接口上翹類似于皂樣靴,靴尖則略為下挑。

制作一雙傳統工藝的蒙古靴子,要經曆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排靴子4大工序和50多道工藝方可完成,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是幫、靿和靴底的樣式。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兩部分組成,靴筒由幫子、靿子、雲子、楞子、口子、鑲條、溜根、座條等部分組成;靴底由蓋闆、千層(40層布)和皮底三部分合成。其中八寶童靴是用8塊皮子做成的,其餘都是4塊皮子做的。蒙古靴的靴幫、靴靿一般采用香牛皮,羊皮、豬皮做内襯,靴底是熏牛皮,雲子是用股子皮(驢皮),口子是羊皮,楞子是豬皮做成的,座條是股子皮(驢皮),溜跟用牛皮(或羊皮、豬皮)。制作過程,一是靴底制作,主要是做千層、蓋闆和粘皮底,以及納底子。二是靴筒制作,這一步驟主要制作幫、靿和雲子,以及将雲子契在幫、靿上,并将幫、靿縫合在一起。三是上靴子,靴底、靴筒做好後,對這兩部分進行縫合。四是排靴子,靴子上好後用楦頭填充好,然後在靴筒外面敲打整型,一雙靴子就算完成了。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不同的穿着習俗

蒙古族由于部落的不同,靴子的穿着有着不同的習俗。鄂爾多斯不論男女都愛穿軍樣靴和抓地虎靴,軍樣靴多為皮靴,抓地虎靴一般是布靴較多,靴靿繡有雲紋和彩條,靴内套布子,女子穿的抓地虎靴,靴靿較矮,靴幫繡的圖案較豐富,或貼或繡,蝴蝶、梅花等各種圖案躍然靴面,花色也多,顯得蘊容大方。烏拉特男子穿長筒圓頭馬靴的比較普遍,還有大翹尖的軍樣靴、小翹尖的三抱靴,女子穿布靴的比較多,在平絨面料上用綠線勾勒圖案,陰山以北則多穿翹尖的軍樣靴,陰山南部多穿香牛皮的圓頭馬靴,氈襪有美麗圖案的靴邊裝飾。蒙古族穆斯林、和碩特人穿牛皮矮靿靴子,靴幫鑲三棱鼻梁,秀氣大方。喀爾喀人由于地處戈壁大漠,為了适應環境,騎駝、騎馬行走友善,穿大翹尖靴子的比較多,達爾汗、茂明安人也同樣如此,男女差別不大。土爾扈特人穿的靴子為小尖頭,和蒙古袍搭配起來很英俊。杜爾伯特男子穿的蒙古皮靴,尖頭和圓頭都有,靴幫、靴靿鑲彩色壓條。放牧騎馬時愛穿靴靿高瘦圓頭的馬靴。烏珠穆沁、蘇尼特以及東部地區,因冬天氣候寒冷,一般牧民們放牧時都喜歡穿氈靴,氈靴是用羊毛和駝毛擀制而成,俗稱氈疙瘩,氈靴輕便保暖,不沾雪又結實。科爾沁、翁牛特、巴林女子穿的矮靿靴子,是蒙古靴子裡最漂亮和鮮豔的一種,靴幫、靴靿繡滿各種花卉,與服飾搭配,十分的養眼。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傳承和保護

蒙古靴作為蒙古族服飾的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它不僅融合了諸多民族手工技藝和智慧,也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它是遊牧民族在其生産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順應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它的演變見證了蒙古族服飾發展的史,對維系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蒙古靴傳統手工制作工藝複雜,工序的細膩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鞋類生産無法比拟的,這些生産技藝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含着豐富的科學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産。具有見證蒙古族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需要挖掘、傳承、保護和發展。

近年來,由于牧民傳統的遊牧生活及穿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腳上的穿着也有了更多的選擇,穿蒙古靴的人越來越少,蒙古靴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少。再則是受現代因素影響,制作蒙古靴所需要的原材料短缺,手藝娴熟的工匠群體已蕩然無存,年輕人不願意拜師學藝,技藝難以傳承,蒙古靴銷售市場萎縮。如今購買蒙古靴的人主要是用于婚禮或喜慶場合,或拍攝電影、電視作道具使用,或作為禮物饋贈親朋,或作為工藝品展放。另外,蒙古靴的手工制作也逐漸由機器所替代,使傳統的手工技藝不再受人青睐。是以,保護這份手工技藝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别是蒙古族服飾藝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産保護試點項目以來,各級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這一項目進行了全區的田野普查,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保護計劃,落實專項資金,完善傳承人等項保護制度。通過上述保護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恢複蒙古族服飾藝術的曆史原貌,使服飾的傳承成為社會的自覺意識,使重點傳承人的技藝得到傳承和保護,并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發展。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蒙古靴: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

.....................盛麗

來源:北方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