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文 | 嗷嗷胡

“今天在車展上看見一個車,不能點外賣、不跟人聊天、也不叫你鋪床過夜。它就把自己當個車——像個神經病。”

人們正狂熱地将汽車推向除了車以外的任何東西:它是智能終端,是第四空間,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是使用者的情感夥伴……它們能進化、它們會交流,它們有情感、它們懂溫暖。當你看着它成長、當它伴着你生活,還養什麼貓貓狗狗,還想什麼生兒育女?提高出生率,從警惕汽車廣告打感情牌抓起。

扯遠了,摟回來。好消息是,這世上仍有人覺得:車子嘛,還是闊以回歸交通工具本質滴。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其中一個叫Gordon Murray,臨近虎年新年,他自立門戶的GMA(Gordon Murray Automotive)釋出了第二款,也是其親民廉價版車型T.33。十天後,這款限量100輛、價值180萬美元的雙座小客車宣告售罄。

别急着換台,隻把豪車超跑當“我買不起是以跟我無關”的消費品看?格局小了朋友。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Gordon Murray對于愛好性能車的朋友不陌生,也是一個檢測“車迷純度”的絕佳工具。他是藍星最貴超級跑車沒有之一(價值更高的250GTO等嚴格講不屬于supercar)——邁凱倫F1的主導設計師,一手締造了這個最新落槌價超過2000萬美元的四輪機動車傳奇。

當然你也許經常聽到,某某歪果仁是某某名車設計師。但Gordon Murray和邁凱倫F1有所不同,其誕生的1990年代前後邁凱倫全無民用車業務,基本不存在來自其他方面的幹擾。于是邁凱倫F1幾乎是完全按照Gordon Murray的意圖打造出來的,然後迄今為止始終保持着封神地位。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請在圖中找出米卡·哈基甯

貴為人類汽車工業幾十年來空前絕後(至少絕後至今)之作,邁凱倫F1的故事别說本文一篇文章了,一本書都完全不夠用(也确實有諸多中外書籍專門講述)。本胡鬥膽,簡單幫完全不了解的朋友凝練幾個關鍵點:獨特的中置駕駛席三座布局、向寶馬定制的V12高轉速自吸引擎、誕生時全球極速紀錄、90年代末勒芒賽場霸榜。

Gordon Murray之後在邁凱倫參與了與奔馳合作的SLR項目,但SLR在奔馳的需求影響下,與Gordon最希望打造的汽車相去甚遠。原邁凱倫F1車型團隊後來四散飄零,Gordon Murray成立了自己的GMA。是以邁凱倫最新緻敬F1的Speedtail雖同為三座布局,卻與當年的F1貌合神離。

GMA成立後除了從事一些技術開發,到2020年終于推出了自己的首個量産超跑,直接定位邁凱倫F1新時代繼承人的GMA T.50。作為Gordon Murray本人的親筆續作,T.50和邁凱倫F1的關系,要遠比同品牌的邁凱倫Speedtail更接近。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除了繼承三座布局、V12高轉自吸和堅持手動變速器,T.50還加入了Gordon Murray在70年代布拉漢姆F1賽車上設計的,首創即被禁用的尾部主動地效風扇。GMA T.50的售價定在了300萬美元左右,如果你對這個數量級已經完全沒概念的話,大概是布加迪Chiron、AMG ONE的級别區間。

再然後,Gordon Murray還有一顆“親民”的心,僅售180萬美元(大概是邁凱倫Senna這個區間)的T.33來了。減少了部分動力,變回了正常雙座布局,去掉了T.50上的輕混技術,驚人的大風扇當然也被砍掉。甚至Gordon還喪病地,砍掉了如今超跑标配的碳纖維單體殼車身,改為GMA的iStream Superlight鋁/碳混合車身。

好了,稍稍冗長的背景介紹到此結束。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單純的超跑新聞離大家太遠,各種華麗麗的性能資料堆出來也隻是過眼瘾,對這些感興趣的petrol heads,估計早有其他管道了解并如數家珍。比起Gordon Murray和GMA的兩款超跑本身,我更想談的是這逆行于全世界的造車理念。

無論你是否對于超跑有興趣有了解,其實前面幾張圖看下來,都多少會感覺到Gordon Murray的T.50/T.33身上帶着一股子“就這?”氣質。如果說T.50好歹還有個車尾風扇可以撐場子,T.33則完全沒有一副180萬美元的賣相:它看上去确實不會便宜(高低是個跑車),但怎麼也不像是有“那麼貴”的樣子

回憶一下LaFerrari,千萬級别超跑應該是個什麼氣場,咱沒吃過豬肉也是知道個大概的。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Gordon Murray雖然是正兒八經的性能車老炮,但他着實是一個很特别的超跑設計師。比如說名滿天下的邁凱倫F1,他本人最大的不滿竟是“行李空間少”,其實用主義精神之樸素接地氣,放在汽車論壇估計能被鍵盤俠們罵到退網。

一手塑造了這個星球上價值最高的超級跑車沒有之一,然後在那裡抱怨沒處放行李……在GMA每次釋出新車的講解視訊中,Gordon Murray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是踩油門漂移拉煙,是親身示範打開行李艙的動作夠不夠友善。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T.33的行李箱設計

T.33在今天的視角下,帶着一種近乎“不知流量經濟為何物”的時代隔絕感,完全沒有任何誇張淩厲的線條,也沒有哪怕一絲刻意去挑逗富豪G點的小心機。Gordon Murray表示其靈感來自60年代,T.33柔和飽滿的線條,也确實像極了法拉利250LM、Abarth OT2000等意大利老車。

對于外觀設計,Gordon Murray的态度是“盡可能的幹淨簡單(clean and simple)”,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不具備具體作用的多餘設計。是以你會發現作為超跑的T.33身上,沒有任何今天新車——哪怕1.5T家用車——身上常見的:八個風刀、六個進風口、四個出風口……

造的是千萬級人民币起步、生來就為萬衆矚目的頂級Hypercar,流量與眼球卻從沒進入考慮範圍。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古香古色.jpg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性能就更有意思了,Gordon Murray打造的邁凱倫F1曾是世界極速紀錄保持者(1998,386km/h),曾包攬勒芒24小時耐力賽前四,可以說直道賽道兩開花。然而今天他卻說自己不care性能——或者更準确說,是駕駛感受的優先級要遠高于性能資料(甚至包括圈速)。

動力方面,Gordon堅持自吸+手動這一原教旨駕駛樂趣配方。T.50和T.33都采用了來自考斯沃斯的3.9L V12引擎,紅線轉速是讓petrol heads瘋狂的1.2/1.1萬轉/分。但二者600-700馬力的峰值功率,在今天這個超跑動辄上千匹的年代,是真正的平平無奇。GMA把更多精力,用在了發動機的低轉速扭矩、動力響應速度上。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對動力響應的執迷讓Gordon甯可加入輕混動(T.50),也不願以渦輪取代自吸。而衆所周知自吸高轉往往不利低扭。于是在他特别要求下,T.33能在2500轉/分開始輸出75%扭矩、4500轉/分以上輸出90%以上扭矩——這樣具體的描述針對的是真正的買主,至于幾秒破百、馬力數字之類,為什麼要滿足我等鍵盤俠呢。

GMA的品牌精髓被濃縮為幾句話:不追求流行時尚、不追求性能資料拔尖、不追求銷量,永遠都不。

像我等這樣邊緣外圍的小粉絲們愛咋想咋想去吧,不是真正懂得駕駛的新富階層也不必附會,隻為100位有錢有閑識貨懂行的小群體,打造雖不奪眼球但他們真正享受的産品。這,大概就是實體化的私域流量吧。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Gordon Murray和他的GMA,是今天汽車世界的逆行者。哪怕超級跑車這個汽車工業的金字塔尖,也沒有任何一家大牌敢把這幾個“不追求”念全。放在整個汽車市場中,就更是絕對的另類。連實用主義的根據地五菱宏光都在擁抱流量,你打着燈籠也找不到敢對那些東西說“我不在乎”的人。

不要覺得超級跑車離我們太遠,這一切與我們毫無關聯。《穿Prada的女王》中那句話(不要覺得時尚與你無關)也适用于汽車等諸多行業,倘若金字塔頂真的突然出現了“脫虛向實”,或許會在并不太久的将來影響到你我的購車偏好。

關于造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Simple and Honest”

我們正處在汽車行業百年來的“最好”時候:全民關注,社會頂流,街邊下棋大爺都知道蔚小理多牛。新車如雲,你幾乎能在其中找到任何一個自己的口味。水裡的月亮,天上的星星,多麼離譜到外太空的想法,車企們看上去都能滿足你,隻怕你自己想不到。

唯獨,要是說到一輛足夠誠實簡單、“它就那麼一個車安安靜靜在那裡”的新車,沒有,也不會有。已經沒有哪家車企膽敢把自己簡單化,因為“簡單”的東西想去教育市場實在吃力不讨好,在今天這個長于一個分句就難以傳播的時代背景下,粗暴的過飽和定義才被視為無上的真理。

就像一張包含了世上任意一種顔色的畫布,看起來窮盡了無限種可能,唯獨缺的是Photoshop裡表示透明的灰白格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