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0年前國寶被丢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中國”二字

前言

提到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何尊

。之是以這件文物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何尊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證明。然而,這件3000年前的國寶卻被丢進了廢品站,差點被焚毀,最終被考古人員發現并買下。

3000年前國寶被丢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中國”二字

01

1963年6月一天晚上,寶雞縣賈村鎮一位陳姓村民因屋子太小,便租用了隔壁的兩間屋子

。兩個月後,陳家小兩口正在後院兒散步的時候,突然看到後院兒的土坯上有着一道亮光。懷着好奇,小兩口将土挖開,很快一個樣子奇怪的青銅器。

青銅器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四周呈現鋸齒狀,整個瓶身下小上大,敞口。

由于二人也不懂文物,也就隻将其拿來盛放糧食。後來,夫妻兩人有事外出,便将其交給了哥哥保管。

要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哥哥也是個不識貨的,甚至還

因為缺錢就把沉重的青銅器30塊錢賣給了廢品站。

廢品站的老闆一開始還不想要,隻是出于好心,給了哥哥30元錢。那時,人們的文化水準普遍不是很高,加之,單憑看外觀,确實很難将這件青銅器當做是文物。

3000年前國寶被丢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中國”二字

02

在1965年9月,寶雞市博物館一位叫佟太放的幹部在廢品站發現了這件銅器

,當即他就覺得這件物品很有價值。緊接着他便向上司彙報,

博物館相關上司十分重視,立馬讓他以30元的價格将青銅器買了回來

。而後,經過考古專家的初步鑒定,

認為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

雖說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但由于青銅器上沒有記載相關銘文無法鑒定其價值。在器皿上做記錄是當時人們的習慣,然而這件文物卻沒有留下曆史資訊,着實讓人疑惑。既然沒有記錄就當做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文物放在寶雞市博物館中就行了。

3000年前國寶被丢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中國”二字

03

直到,

1975年,中國國家文物局要從各地調集一批文物,在故宮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何尊就在其中

。為了做好文物展出前期的籌備工作,為此,上海博物館館長,也是這次負責籌備工作的馬承源先生如《楚辭·漁父》中寫的那樣:“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整日反複深入細緻地的考慮,想要弄明白這件青銅器的價值。

一天,馬承源先生如往常一樣做着清除銅尊的蝕鏽,突然,他摸到了青銅器底部有凸起的部分,他大喜。立馬仔細檢視,終于他

在内膽底部發現了商周的文字,一篇有12行122字的銘文

最終,通過曆史學者破譯,發現這是一位周朝重臣的日記,這位姓何的朝臣,因辦事有功受到了周王獎賞,而獎勵品就是這件青銅器。皇帝的贊賞自然讓這位朝臣十分欣喜且自豪,随即大筆一揮,

寫下了“宅茲中國”的豪言壯語,翻譯過來就是我要住在中央

,這是大陸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國”二字。于是乎,這件青銅器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何尊。原來中國二字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3000年前國寶被丢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中國”二字

結語

文物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成長,見證了曆史興衰,更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一件普普通通的文物便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财富,這個财富不僅是其價值本身,更在于其背後的故事,已經當時的社會環境,這都給予了我們考古專家們更好的研究中華曆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也更好的佐證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