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做人,他希望一輩子不白活;做教練,他力求不誤人子弟。

二十年來,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待訓練房。

他率領上海女隊五度征戰全運會,兩度登上最高領獎台,成為無可争議的女子強隊。他就是既普通又不凡的散打教練——沈學軍。

從1999年留校擔任教練開始,沈學軍一幹就是21年。二十年間,他麾下女中豪傑雲集,從“中國女子散打第一人”李明鳳、世界職業散打王争霸賽冠軍吳鈔來、世界散打冠軍苗玉傑、女子散打王中王章亂,再到散打“大滿貫”蔡穎穎,沈學軍“鍛造”了一位又一位散打女強人。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全運會兩次奪金

2021年5月27日,第十四屆全運會國術散打項目預賽女子團體8強争奪戰,上海女隊1:2憾負河南女隊,止步8強,最終在與貴州隊争奪勝者第九名的比賽中2:0獲勝。作為“學院派”代表,上海女子散打隊因疫情原因,曾連續8個月未能進行系統訓練,加之半讀半訓的特殊性,相較于全天候訓練的“專業體工隊”來說,無疑給備戰全運會帶來極大影響。

最終取得這樣的結果,也在沈學軍的預料之中:“八個月沒訓練,隊員們剛一恢複訓練時都沒什麼感覺了,實戰下來後自己都被氣哭。幾個月的緊抓苦訓,隊員們的狀态才基本恢複正常。”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沈學軍與隊員蔡穎穎

競争激烈的國内最高水準賽事、殘酷的單敗淘汰賽制,沈學軍深知目前境況如何,唯有加倍的追趕,多付出一點,才有可能“死裡逃生”。用沈學軍的話來講:“我們知道自己還不行,但也不承認我們很差。”

9月全運會決賽上,上海女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先是2:0擊敗雲南隊,随後又以2:0和2:1擊敗“老牌勁旅”吉林隊和安徽隊,最終與擊敗河南隊的陝西隊會師決賽。金牌争奪戰中,上海女隊連勝兩場,奪取建隊曆史上第二塊全運會金牌。

從預賽的遺憾到決賽的圓滿,上海女隊的表現可以說是一飛沖天,也可以說是驚險萬分。沈學軍帶領隊伍跨越了種種艱難險阻,再次抵達勝利的彼岸。這裡面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沈學軍的答案簡單明了:“全力以赴,做到内心無愧。”

的确,本屆全運會上,上海女隊面對逆境,不曾放棄;面對順境,絕不大意。一路拼殺,毫不退縮,一如八年前上海女隊首次奪冠。

八年前,三位新晉散打冠軍章亂、苗玉傑、蔡穎穎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豁出全力拿下上海女隊首塊全運會金牌,創造了曆史。八年後,散打技戰術日新月異,蔡穎穎、谯潔茹、朱曉蕾組成了“老中青”完美搭檔。金牌,又一次到手了。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左起:蔡穎穎、谯潔茹、朱曉蕾、沈學軍

上海女隊兩度登頂,隊員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卻是背後這排兵布陣的指揮官——沈學軍。

從山溝溝到上海體院

1975年9月,沈學軍出生于重慶市奉節縣。當時貧窮落後的社會環境讓他立志不能就此認命,要強大,要有自我保護能力。在功夫電影和武俠小說的影響下,16歲的沈學軍從“山溝溝”來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習武。

面對國術套路、國術散打、拳擊等項目,沈學軍選得很幹脆:就散打了。在他看來,散打使用拳、腿、摔技術,能充分激發人體的格鬥潛能。從小出生貧寒的沈學軍身體素質好,不怕累、不怕苦,努力地攀登國術散打這座高峰。

1994年,上海體育學院招生選材,吃苦耐勞的沈學軍被趙光聖教練選中。沈學軍開始了邊學習、邊訓練、邊比賽的生活。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上,沈學軍基本年年都拿獎學金;戰績上,沈學軍曾取得八運會亞軍,這一切無疑肯定了他的付出。1999年,沈學軍畢業後留校任教。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回顧過往20餘年的執教生涯,沈學軍感慨頗多:“首先是緣分,從家鄉到塔溝武校,再到上海體院,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選擇;其次是吃苦,任何行業想成功不吃苦,那都是紙上談兵。”

20年,幹好一件事

文章開頭提到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待訓練房”,這句話用來形容沈學軍,再适合不過了。從留校任教的那一刻開始,沈學軍就下定決心:幹好教練這件事兒。

最初沈學軍是在男子散打隊擔任助理工作。20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熱愛散打、認真負責的沈學軍被老師問道,願不願意把女子散打“搞起來”。年輕氣盛的沈學軍欣喜應允,一個施展理想和抱負的機會來了。上海體育學院第一支女子散打隊成立,沈學軍擔任教練。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谯潔茹(紅方)在比賽中摔倒對手

僅僅訓練三個月,在首次全國女子國術散打試驗賽上,上海女子散打隊中的一名隊員便一舉拿下冠軍,她就是後來被稱為“中國女子散打第一人”的李明鳳。

随着女子散打項目的不斷發展,如何選材成為沈學軍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相較男子散打的“精挑細選”,女子散打運動員選材存在:家長不支援、選材基數少、技術零基礎等情形。執教20多年,沈學軍隻招到過一個滬籍隊員,是以不得不面向全國招生,而好苗子大多已被本省市注冊。

如此捉襟見肘的事情,沈學軍也很頭疼。但隊伍要壯大,沒有新鮮血液怎麼行?沈學軍本着天生敢于挑戰的态度和對專業的自信,依舊奔走在全國各地。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蔡穎穎(紅方)強勢戰勝對手

“可以說,我招學生确實不容易。即使基礎條件不好,通過實訓,我感覺她行我就留下,哪裡缺什麼就補什麼,我有信心把她培養出來。”

成功本身就有很多困難,碰到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這是沈學軍一貫的做事風格。沖破招生這個首要困難後,接下來就是訓練,零基礎的隊員該如何培養?

沈學軍最初建隊目标是上海隊要成為一個全國強隊,而這與完全零基礎的隊員似乎正好相反。然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沈學軍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隊員。“從業這些年,我從沒有懷疑過自己,像是蔡穎穎也是零基礎來的,後來拿了很多個冠軍。她本身很優秀,把散打當成自己的專業,非常自律和服從。包括整個隊伍的風氣都好,環境也造就人才吧。”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比賽中蔡穎穎(藍方)暴起高鞭腿

的确,從上至下都保持對散打的積極和熱愛,這樣的隊伍如何不能成功。而作為培養女子冠軍最多的教練之一,沈學軍不僅把隊員當作自己的學生,更當成自己的孩子,需要“修枝澆水、悉心照料”的孩子。

她們都是孩子

一個團隊能取得一定的成績,除了運動員的努力,更重要的還有教練員的付出。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在沈學軍看來,他除了要在賽場上為隊員們指導謀劃。在生活中,沈學軍也有責任、有義務為她們“指點迷津”。

沈學軍喜歡稱隊員為“孩子”。

“孩子們想赢,為什麼卻輸了?我要想明白,這是責任感,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其次隊員們在心理上總歸是孩子,世界觀不是很完善,人生觀不是很明确,價值觀也不是很确定,尤其是女孩子。是以我作為一個教練來講,要幫助她們梳理三觀。”

沈學軍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老農民”。

春種秋收,風調雨順,有了收成很高興,但過後你還要繼續種,從頭再來。競技體育的規律也是這樣,教練員走下領獎台,一切歸零。不管成績好壞,回來做好調整,又是新的開始、新的出發。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沈學軍還是個不知疲憊的老農民,從不知道寂寞與無聊。閑暇之餘,喜歡各種運動并讓自己從中找到樂趣。但更多的時候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一心隻是愛思考:思考散打這個項目,思考隊員的表現,思考每一位運動員的性格和如何因材施教。

他思索這一切,除了是對自身事業的負責,更是對“孩子們”負責。

沈學軍說:“如果說我把她培養成功了,她家庭的幸福就有保障。如果我把這個孩子招過來沒培養好并且學壞了,就等于直接或者間接磨滅了孩子一輩子的幸福,甚至是整個家庭的幸福。”

讓隊員拿到成績并過上好的生活,這是最令沈學軍感到欣慰的事情。究其原因,想必是,看到這些年輕的面孔對未來迷茫憧憬着,也不禁讓沈學軍想起,自己也曾是個從山溝溝裡出來的孩子,一心想打出一番天地吧。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責任編輯:十三易

人物|散打金牌教練沈學軍:從山村到上海體院,20年幹好一件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