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是喜歡說“為你好”的父母越自私,因為為你好的本質是為自己好

場景一:

夏天了,天氣很熱,孩子跟鄰居家的小朋友在院子裡拿着水槍互相噴水,結果撒得地上都是水。這時候媽媽出來,對着孩子大喊:看看你們幹的好事,把地都弄濕了,别玩了。

場景二:

孩子理了個殺馬特發型,自己感覺很帥很酷,但是爸爸看見就受不了,非逼着孩子重新去換個發型。孩子當然就不願意了,于是爸爸就跟孩子幹起架來了。

看到别人家裡養的金魚非常漂亮,于是自己也想養,就跟媽媽申請。媽媽不同意,覺得這是浪費金錢浪費時間。孩子就跟媽媽說:用自己的零花錢買,買來之後自己養。即使是這樣,媽媽依然不願意,找各種理由阻礙孩子。

這是不是很多家庭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父母總是在禁止孩子幹這個,禁止孩子幹那個,但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并沒有多大傷害,但僅僅是因為父母看不慣,是以就禁止孩子。

就比如說第一個場景下,孩子在院子裡玩水怎麼了?僅僅是因為媽媽看不慣地上有水,是以就阻止孩子玩耍。地上有水怎麼了?一會兒不就幹了嗎?相比于地上有水給媽媽帶來的不舒服,難道孩子的快樂不應該更重要嗎?

再比如說第二個場景,孩子理個殺馬特發型,跟父母有啥關系?他自己的腦袋他自己還不能做主了?是傷害父母了,還是傷害到社會了?都沒有,僅僅是爸爸看不過眼去,是以就要讓孩子換發型。

雖然總體來說,父母都在為孩子好。但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的好與自己的好有所沖突,當沖突時,父母就見不得孩子好,也見不得孩子快樂了。于是父母就會打着“為你好”的旗号,要求孩子改正了。

越是喜歡說“為你好”的父母越自私,因為為你好的本質是為自己好

“為你好”的本質其實是“為自己好”

我說這句話可能有些父母不服,什麼叫“為你好其實是為自己好”?要不是為了孩子好,他們會費心費力地為孩子付出,教育孩子、糾正孩子嗎?

不要否認,“為你好”的本質就是“為自己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父母打着“為你好”的旗号教育孩子時,父母其實是有一個心理需求的。

就拿學習來說吧,當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是以才逼着你去努力學習的”。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孩子不去學的話,父母會有什麼心理感受?是不是特别焦慮,擔心孩子學習不行,将來考不上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正是因為這個焦慮,才使得父母逼着孩子去努力學習。如果沒有這些焦慮的話,父母還會逼着孩子去學嗎?這種焦慮越強烈,父母對孩子學習的反應就越強烈。

而且,你逼着孩子學習就一定會讓孩子學好嗎?逼着學習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隻會讓孩子更加讨厭學習。是以,如果你真是為了孩子好,想讓孩子學習好的話,你就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不應該打着“為你好”的旗号逼着孩子去學習。

顯然,父母逼着孩子學習,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自己好。當父母逼着孩子學習之後,父母的這種焦慮就被化解了,心理就恢複了健康。但孩子學習可能并沒有受益,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傷害,更加地厭學。

給自己帶來收益,給孩子帶來損害,你還能說自己是為了孩子好?

越是喜歡說“為你好”的父母越自私,因為為你好的本質是為自己好

這還是父母能說得出理由地為孩子好,事實上,很多時候父母就是明目張膽地展現出為自己好。

就比如說父母明明知道孩子就應該上蹿下跳,就應該喜歡玩泥巴,但因為父母自己不喜歡,覺得這樣不幹淨,會弄髒衣服,是以就阻攔孩子。問問你自己,你是真的為了孩子幹淨衛生,還是因為你嫌麻煩,不想給孩子洗衣服?

再比如說,孩子寫了一天作業,稍微看會兒電視,你就不願意了,覺得看得多了,是以就不讓孩子看了。是孩子真的看得多了,還是你感覺孩子看得多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完全正常,并沒有對别人造成傷害,也沒有影響到别人,僅僅是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是以父母就橫加幹涉孩子。這些父母就好像生怕孩子變得快樂一樣,總想給孩子制造痛苦。

越是喜歡說“為你好”的父母越自私,因為為你好的本質是為自己好

父母為什麼見不得孩子快樂

父母為什麼見不得孩子快樂?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父母采用了“否定式教育”理念的原因。

所謂的否定式教育,就是父母不信任孩子,認為孩子無法糾正自己的問題,是以就需要父母監督糾正。基于這個理念,父母就需要關注孩子的缺點問題,因為隻有更多地看到孩子的問題,糾正了孩子的問題,孩子才能更優秀。

基于這個理念,父母就要時刻關注孩子的缺點。即使沒有缺點,但是父母想要培養優秀孩子的心理,也會對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一提高,那孩子就又有問題了。

就比如說孩子考98已經很好了,但基于否定式教育理念,父母想要孩子更加優秀,是以父母會想讓孩子考100。那相對于100來說,98就肯定有問題了。

于是在否定式教育理念下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哪怕孩子做得再好,他們也很難達到父母的期望。

因為父母的期望是在不斷提高的,孩子進步的速度肯定趕不上父母期望的提升速度,是以在父母眼裡,他們始終是失敗的,始終做得不夠好。父母會更多地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要求他們進步。而進步的過程是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的,這個過程肯定是痛苦的。無論是自我完善,還是學習,這些哪個過程是輕松的?不都是痛苦的嗎?

隻要這個教育理念不變,父母就會習慣性地關注缺點問題(盡管很多時候并不是缺點問題),就會習慣性要求孩子改正,也就必然給孩子帶來痛苦,也就顯得父母見不得孩子快樂了。

越是喜歡說“為你好”的父母越自私,因為為你好的本質是為自己好

如何既讓孩子快樂,又能保證教育

隻要放棄了否定式教育理念,孩子追逐快樂的本能自然會讓他們變得更快樂。當然,我們的不采用否定式教育,并不代表就完全放棄孩子,我們還可以采用肯定是教養理念,才能保證孩子成長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滿足孩子的快樂。

所謂的肯定是教養理念就是信任孩子,認為孩子是想要變得優秀的,是可以自己糾正自己問題的。是以父母無須盯着孩子的缺點不放,我們隻需要激發孩子追求卓越的内驅力,孩子自然就會改正自己的問題了。

基于這個理念,我們就把教育的重點從關注并糾正孩子的缺點問題轉化到激發孩子的内驅力上。我們無須批評否定孩子,也無須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當然孩子也就不用為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去努力,他們更多地是基于本能地追求快樂,而追求快樂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這既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也保證了孩子的快樂。

就比如說,當孩子享受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時,他們就不會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這樣他們既保證了自己的快樂,也保證了自己的健康成長。

而且遵循我們肯定是教養的理念,在我們看來,孩子的行為都是正确的,是以當孩子做出一個看似不合理的行為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糾正,而是如何引導。既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又避免孩子的不良行為。

就比如說孩子在牆上畫畫,父母可能不喜歡,然後就直接禁止。這當然可以保證了家裡的幹淨衛生,但是卻阻礙了孩子的需求。嚴重的話,可能一個繪畫大師被你扼殺在搖籃裡了。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個替代性的方法,比如說買一個大的畫闆,讓孩子繪畫,也可以在牆上貼一些牆紙讓孩子畫。

這樣我們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讓孩子保持了快樂,也避免了孩子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

想學習肯定是教養理念的,可以關注我同名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