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如果說建築是吸引人們閱讀城市、感悟城市的一本敞開的書,那麼建築立面上的店招店牌或許就是那句讓人驚豔的開頭。隻看一眼,便勾起了興趣,讓人想要深入了解、一探究竟。

近年來,伴随着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及街區“微更新”的推進,“城市需要怎樣的店招”這一話題引起諸多關注。

經過一番思辨與探讨,社會已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店招店牌不僅僅是商家攬客或表達個性的方式,同樣是彰顯城市活力、街道魅力的因素之一,不宜“千篇一律”,而是應該在遵守一定規範的基礎上展現多樣性。

換言之,就是要讓更多創意力量投入這項工作,讓大家通過設計、書寫店招店牌,表達對城市文化的了解與熱愛。

趙多是一位招牌繪寫職人,在東京學藝、現居上海。在他看來,上海是一座具有各種可能性的城市,為不同的店鋪、商家繪寫招牌,就好比是在創作不同的“城市表情”。這是一個追尋美與個性的過程,充滿歡樂。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趙多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有意思的店招,吸引人推門而入

你會不會因為一個好看的店招而對一家店産生興趣?會不會因為店門、櫥窗上有趣的智語和圖畫而推開店門,走進去瞧瞧?

在這個點評發達、全民探店的時代,店鋪的“顔值”和裝修裝飾細節中透露出的審美品位,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人們對其的初印象。一個特别的店招和門頭,堪稱是吸引人們“種草”的“利器”。

上海城市文化觀察者、平面設計師姜慶共注意到奉賢路上的一家咖啡店,也是因為那獨特的店門——門上所寫的中英文字由上世紀30年代起被廣泛使用在劇院招牌上的Broadway字型和老上海美術字組合,黑色襯底配合啞光金箔,低調、耐看,别具格調,與一旁曆史悠久的美琪大戲院整體的風格相得益彰。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長期關注上海街道、弄堂、建築、工業遺迹、商鋪等處文字設計與表現形式的姜慶共,一下子被咖啡店店門上的字吸引了。彼時,他正在籌備街頭文字攝影集《字遊上海》,他想,一定要找到這個創作者聊一聊。

姜慶共不知道的是,當時他托人尋找的那個創作者,其實“認識”他。

2019年,旅居日本5年、學習手工招牌繪制( Sign Painting)的湛江人趙多來到上海,開了一家名為“淮海圖文”的工作室。一聽這個名字,有人便聯想到街邊随處可見的招牌店。趙多也是這麼想的。他說,回國後發現國内有很多做招牌的店都叫XX圖文,簡單直接、很接地氣,而他當時剛好住在淮海路上,就順理成章地起了“淮海圖文”的名字。

淮海圖文的業務并不複雜,主要是為店牌提供招牌設計和繪寫服務,傳遞商業資訊吸引消費者。同時,也可為客戶定制字型,服務于店内的各種資訊傳達需要。然而,上世紀90年代至今,印刷技術的發達與電腦軟體的愈發普及,早已讓傳統的手工招牌繪寫顯得落寞,世界上很多職業招牌繪寫人要麼改行,要麼選擇“與時俱進”學習電腦招牌制作。在大陸,仍掌握着這項技藝并以此為職業的人,更加少。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趙多在店鋪内繪寫。 受訪者供圖

但趙多對招牌繪寫情有獨鐘,“我希望能在這個電腦刻字的世代,給一些店鋪提供多一種選項。”奉賢路咖啡館格外出片的店門裝飾字,就出自他手。

某一天,趙多偶然間讀到了《上海字記》。這本書以上海一百年間的印刷品實物組成視覺線索,為傳統書法之後漢字書寫和設計的痕迹、脈絡,建構了一份系統的、客觀的、清晰的基礎檔案。書中400多幅圖例向讀者呈現了20世紀上海的教育、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種種記憶。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上海字記》

每天與字打交道的趙多如獲至寶,一度把書放在案頭,有空就翻看、研究。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姜慶共。

2020年,因字結緣的兩人終于見上了面。内行相見,聊的都是專業内容,比如各種字型的特點、哪些字型适合在哪些場所和語境下使用、色彩如何搭配使用、如何更好地傳遞資訊等。外人聽來,好比是“加密語言”。

2021年4月,《字遊上海》出版,同期在徐彙藝術館舉辦了一場“上海招牌”展。展出的作品中,有的簡潔大氣,有的繁複華麗,有的俏皮可愛,代表着不同趣味。趙多的作品也應邀參展。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上海招牌”展。

在姜慶共看來,以趙多為代表的招牌繪寫師與其他字型設計師、店主、美術愛好者等參展者,給上海的招牌書寫和設計帶來了更為靈動的一面,有望為城市留下更多奇妙的“文字地景”。

塑造街區風格與氣質

通過街頭店招,人們能夠直覺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的風格與氣質。

日本曆史名城京都,常見一些富有禅意的招牌,規格不大、畫面呈現的效果也不會過于飽滿,适當的留白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感覺;亞洲金融之都香港,密密麻麻的彩色霓虹招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透露出濃厚的商業氣息和風風火火的拼勁。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京都的店招。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香港的店招。

上海又是什麼樣?

這個問題沒有确切的答案。事實上,海納百川、相容并蓄的上海也不應囿于某種單一的風格和形式。南京路步行街與衡複風貌保護區各美其美,老城廂與CBD、商業主街與“小而美”後街各有千秋,多元共存才是人們樂于看到的、真實的街頭面貌。

有意思的店鋪特别多,也是趙多對上海的印象。在滬幾年,淮海圖文的合作邀約越來越多,趙多變得越來越忙。原因也很簡單——上海的街頭品牌、獨立店鋪渴望一些更具設計感和獨創性的元素作為店鋪的門面,輕易可擷取、可複制的電腦字型承載不了這份需求。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趙多作品。 受訪者供圖

一些圍繞着複古潮流生活方式的業态,如美式理發店、阿美咔叽服裝店、中古家具店,以及咖啡館、餐廳、酒吧是淮海圖文的主要客戶群體。接單後,趙多會充分了解客戶需求,随後根據應用場景、空間大小、可讀距離等,琢磨字型、比例、肥瘦、高矮、色彩等細節。先畫出紙樣,随後向相關部門登記備案後,再在牆面、木闆、玻璃闆、亞力克闆或不同金屬闆上繪制。具體繪制的時間則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漸漸地,趙多風格獨特、具有強烈質感的作品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有的店主受到了其他店主的推薦,有的店主則是路過時一眼相中,專門打聽消息後找來的。

某天,記者在步行時,短短幾分鐘内竟多次偶遇了趙多的作品。先是看到茂名南路上潮流理發店的櫥窗,随後認出巨鹿路上複古服裝店的招牌,行至陝西南路咖啡店又遇見了趙多為其定制的字型。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店門上的字型為趙多為其定制。 吳越 攝

紅火的生意卻讓趙多産生了擔憂:客戶大多來自上海市中心區域,若是一個小區域内過于密集地出現自己繪寫的店招,會不會影響街區招牌的豐富性?

顧客審美走向趨同、店家期望通過簡單“複制”來延續他人的成功經驗、店鋪個性被一定程度抹殺……這些都與趙多的創作初衷相悖,也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為此,趙多給自己定了個規矩,盡量避免在同一個街區、同一條街道上與太多間店鋪合作。“首先我自己在情感上就過不去,因為與每一間店鋪的合作都投注了獨一無二的感情和心力,不想‘背叛’這份感情;其次,我也希望這間店鋪的形象風格在這條街上是獨一無二的,能與其他風格的店鋪一起豐富整個街區。”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趙多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好手藝不會因技術進步而被淘汰

眼下,“手工制作”和“匠人精神”備受推崇,手工繪寫的招牌是否更金貴?

趙多認為,不應簡單地将“手工制作”認定為進階,借助現代科技創造出來的優品同樣值得欣賞。相反,對于過度營銷“手工感”的産品則更應當謹慎——手工制作不意味着粗制濫造,“真正厲害的手藝,不會因為任何别的技術進步而被淘汰,它能一直在擂台上,并且不停地進步”。

對字型設計的嚴謹和對技藝精進的孜孜追求,源自趙多在日本學習時的感悟,也展現在他的一些非商業作品上。

近期,位于虹口區的今潮8弄印物所店内正在舉辦趙多作品展,展覽名稱即趙多對自己的定位——繪寫招牌的人。除了從上海和全國各地的合作店鋪中借來的招牌實物,人們還能在展覽中看到繪制在卡紙上的塗鴉式的内容。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展覽牌。 吳越 攝

這是他額外的個人練習。“在紙上繪寫,反而比在牆上更難。”趙多說:“畫在牆上的文字和圖畫都有底稿,如果不小心畫錯,還能用油漆覆寫後重來。但紙上創作不一樣,規劃構圖要一氣呵成,錯一筆就毀了,容錯率低,也更見功夫。”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趙多介紹紙上繪寫。 吳越 攝

空閑的時間,趙多還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比如黑膠唱片、機車、工裝服飾等,虛構一些店鋪,并為這些店鋪創作招牌和招貼畫。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畫面中的“三兄弟咖啡”即為趙多虛構的店鋪。 吳越 攝

因為在日本研習的是美式複古招牌繪寫,趙多這些年絕大多數都是用英文字母進行創作,但眼尖的人會發現,展覽現場還有一些精美的中文字作品。

趙多說,閱讀《上海字記》後,他更是感覺到“新世界的大門打開了”。不同年代的印刷品實物中存在着大量精品,趙多在學習這些字型結構和書寫技巧的同時,也為當年一些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商業表達所着迷。比如“開門營業”“今日休息”“内有空調”“樓上雅座”“美觀衛生”等。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中文字作品。 吳越 攝

時至今日,這些表達也許已經過時,但趙多相信,經過構思設計的文字本身會成為空間内的一種裝飾甚至藝術品,或是勾起人們的回憶,或是讓人會心一笑。

運用中文方塊字創作的趙多充分發揮想象力,将文字、圖像與語境所融合,給人帶去驚喜。

例如,在繁體字“咖啡廳”的“廳”字上做個小變化,形成一種正在冒煙的視覺效果,讓人看一眼就聯想到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為面館繪制的招牌,則将每個中文字的個别筆畫藝術化,給人以“筷子夾着滑溜溜的面條”的視覺聯想。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中文字作品,引發人們的聯想。 受訪者供圖

談到創作理念和創作過程,趙多總是格外興奮,介紹得很多。但聊起别的就會發現,他的業餘生活其實非常簡單,很少外出吃喝,也很少逛街。大把的時間都用來練習基本功和創作,偶爾去福州路的文具店買心儀的紙,或是在勞防用品店買手套和頭盔用于日常作業。日常的穿着比較街頭嘻哈風,最大的記憶點是牛仔褲和外套上總有星星點點的油漆印。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展覽現場還有一個攝影展,展示了招牌繪寫師的工作日常,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和畫筆。 姚瑤供圖

“招牌文化”傳播文字魅力

“哇,我上報紙了!”

去年5月,朋友傳來照片後,趙多驚喜地發現,自己登上了一張比利時弗拉芒語報紙。

故事緣起于社交網絡上的一次征集。當時,一位名叫Jasmine的招牌繪寫師偶遇了一位90歲高齡的德國招牌繪寫師老爺爺,說起如今在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年輕人對這份事業十分熱衷,傳承着這項技藝。從不上網的老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并對後輩們的作品表示感興趣。為此,Jasmine在社交網絡上發起了一項活動,号召大家以老人的名字Jef Palmans為素材進行創作,由她收集後統一印刷,作為禮物送給老人。

活動釋出後,迅速得到了業内人士的積極響應,趙多也當即決定,要給老人送上一份來自上海的問候。

在作品中,趙多寫了這樣一句話:Hey there Jef Palmans, We still paintin'letters(意為Jef你好,我們還在從事這份工作)。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比利時媒體的報道。 受訪者供圖

後來,比利時媒體報道了這個暖心的故事,趙多與作品的合影也被選中刊登。

對趙多來說,上報紙并不是關鍵,重要的是作為社群的一分子參與了對前輩的緻敬,也讓世界上其他招牌繪寫師知道,在中國、在上海也有這樣一位同伴。

采訪中,趙多幾次提到“社群”。的确,具有天然觀賞屬性的招牌,本身就是某種社群文化的展現。一塊獨具巧思的招牌,或許就能吸引人們推開一扇門、開啟一段對話,促成一次合作、結下一段友誼。

在招牌文化更為盛行的國外,社群的聯系也更為緊密。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手繪招牌畫家與字型藝術家的年度聚會Letterheads活動。據媒體報道,最早的Letterheads活動源自1975年的美國丹佛市,招牌字型藝術家們抛開同行相忌的藩籬與秘密,每年在不同城市展開交流工藝技法的聚會。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2019 年 Letterheads 東京站報道。 圖源:Seki/HYPEBEAST

2019年,趙多在東京參加了當年的Letterheads聚會,共有200名來自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招牌寫手、書法家、字型愛好者到場。大家聚在主辦方租來的場地,先是觀摩展覽作品,随後便自由組合、互相交流切磋,最後還會搞一次城市巡遊。值得一提的是,聚會有個互寫城市名的傳統,比如我為你寫一個“Tokyo(東京)”,你為我寫一個“Barcelona(巴塞羅那)”,寫完彼此互換、作為留念。

搬來上海後,趙多暢想着未來也能在這裡舉辦一次Letterheads聚會,讓大家欣賞這座城市豐富的招牌文化與獨特的城市風貌。疫情之下,這個想法暫無法實作,趙多便通過另一種形式傳播着文字的魅力。

走在街頭,你會因為一個好看店招推門而入嗎?招牌繪寫師揭秘“城市表情”

上海招牌繪寫工作坊。 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趙多在今潮8弄的展覽空間裡辦了一次工作坊,參加者有插畫師、字型設計師等,都是對文字和設計感興趣的年輕人。雖然場地空間有限,一次隻能容納七八人,但趙多覺得正好。

“工作坊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職業招牌繪寫師,而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對文字構造的了解,讓大家體驗到不同的筆帶來的不同書寫感受。同樣希望大家能夠通過練習和琢磨,學會拆解不同字型,發掘更多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