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近日,陝西鹹陽一位媽媽吐槽身高已達1米7的兒子竟然對一條枕巾“情有獨鐘”了整整13年,這條枕巾現在已經薄成了紗狀,隔着它都能清晰看見對面的物品了,可是這條枕巾卻依然被兒子視作珍寶。媽媽趁着兒子去學校,才趕緊把枕巾拿出來洗一洗,要不平時都被兒子抱在懷裡,媽媽根本就沒機會碰一碰。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這位媽媽的吐槽竟然在網上引發了一頓共鳴,很多媽媽紛紛留言講訴起自家的同款故事。

有媽媽說,自家20歲的兒子也是一樣的,一直将他小時候用的一條黃色毛巾帶在身邊,這條毛巾還擁有着專屬名字,即便現在兒子已經離家住校了,也會一同帶着,反正就是形影不離的關系。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還有媽媽吐槽自家兒子從3月齡開始就對一隻玩具熊愛不釋手,一直帶在身邊11年,媽媽迫于無奈隻好隔三岔五“偷偷”拿來修補修補,這才維持了這隻玩具熊多年來還很耐看的模樣。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一位媽媽說以前由于工作忙,晚上留還在讀幼稚園的兒子一人在家,就讓兒子睡覺時抱着玩具熊壯膽,于是這個玩具熊就成了孩子的好夥伴,孩子現在已經讀國中了,玩具熊也已經破舊不堪了,但是孩子依然舍不得把它丢棄,還會經常聞一聞它身上的氣味,抱一抱它,一如當初依戀着這個“小夥伴”。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還有媽媽po出一床已經可以用來“考古”的破舊毛巾被,這位媽媽說這是孩子2歲時的小被子,孩子一直很喜歡它,經常抱在懷裡深聞一下然後很陶醉地說“好香啊”。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因為孩子對某個物品如此癡迷,走到哪帶到哪兒,時間久了後這些物品都破破爛爛了,有的家長還想盡辦法去幫孩子找替代品,甚至找人依葫蘆畫瓢地定制同款。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盡管很多家長吐槽過孩子的這種行為,但是評論區裡依然有一大波人表示不了解,于是不能了解這種行為的網友驚呼一定要趁早讓孩子戒掉這種行為,甚至因為不了解而稱呼這種行為是一種“壞毛病”、“壞習慣”。

其實,孩子依戀某個物品這種行為挺普遍的,這種依戀物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渡性客體”,這就是孩子們的一種情感寄托,這些孩子“鐘情”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随身物品,這些都是孩子幼時尋找到的可以代替媽媽觸感來安撫自己情緒、緩解自己對未知世界恐懼,以此來獲得安全感和情感寄托之物。也許時間久了,這些物品會褪色、會變破舊,但是在孩子心裡,它們占據的地位卻是不可小觑的,是以,有的孩子一時半刻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安撫物,白天拿着、晚上抱着,真正做到形影不離。當然,小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普遍且正常的,但是當孩子越來越大還是會讓家長擔心,于是很多家長就開始四處求助怎樣才能幫忙孩子“戒掉”這種安撫物件。建議大家可以試試這麼做:

首先,正确看待孩子對物品的這種依戀心理。

孩子有依戀物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這隻是孩子們适應環境的陪伴物和他們感覺世界的紐帶,這個陪伴物和紐帶可以讓他們在感覺孤獨、害怕、新奇、疼痛時調整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認為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事實上孩子需要依戀物與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間并不能簡單的劃等号。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孩子剛去幼稚園時因為需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這時候帶一個依戀物就可以幫助他們盡快适應新環境,融入校園,這種情況下,依戀物對孩子适應外部環境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其次,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

當提到孩子很多年都離不開某個依戀物時,就會有人簡單粗暴地提議家長要狠下心幫孩子“戒除”這種心理依賴。當家長對依戀物産生錯誤認識,往往就會很心急地希望孩子能馬上擺脫這個依戀物。其實,當家長心急後要求孩子立刻告别依戀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真正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父母如果想引導孩子告别依戀物,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尊重孩子内心循序漸進。

張柏芝曾經在一檔節目裡分享過二兒子Quintus也有一個安撫小猴子的故事,張柏芝說從Quintus出生就一直喜歡抱着一隻毛絨玩具猴,有一次外出旅行不小心将玩具掉在酒店,晚上Quintus沒有這隻玩具猴就無法入睡。于是張柏芝就對兒子說,這隻小猴子從你很小就一直陪伴你,陪了那麼多年,它很累了,是以想出去玩幾天,它是放假了,出去旅遊了而已。

因為她是站在孩子角度去解析小猴子不能繼續陪伴他的原因,孩子就很容易了解,也就不那麼難受了。

1米7的兒子枕巾不離手13年,清洗後已薄如蟬翼,網友曬出同款娃

也就是說,家長幫助孩子告别依戀物時,要想辦法探索适合孩子的方式,比如像張柏芝那樣站在了解孩子的角度去跟孩子溝通。另外,家長也可以借助一些繪本故事來跟孩子溝通,比如《阿文的小毯子》、《爺爺一定有辦法》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然後,要做好“長期戰”的準備。

這個依戀物曾經給了孩子這麼多心理慰藉和溫暖,家長就應該知道孩子不是那麼容易和它say byebye,也就是說陪伴并引導孩子告别依戀物需要耐心。

一般來說這些離不開依戀物的孩子感情都很細膩,家長就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他們,在陪伴中多觀察,多換位思考,根據自家孩子的接受度慢慢幫他告别依戀物。

總之,這個過程需要靜待花開,了解萬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