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蔚小理”齊聚港股!造車新勢力格局生變?

“蔚小理”齊聚港股!造車新勢力格局生變?

自集體登陸美股後,“蔚小理”三家新造車企業又齊聚港股市場。

2月28日,港交所公告顯示,蔚來已向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申請根據以介紹方式上市已發行的A類普通股、根據股權激勵計劃将予發行的A類普通股,以及可轉換票據轉換時及B類普通股或C類普通股轉換為A類普通股後将予發行的A類普通股上市及買賣許可。

公告顯示,蔚來A類普通股預計将于2022年3月10日(星期四)開始在香港聯交所買賣,股份代号為9866.HK。摩根士丹利、瑞信和中金公司為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此次采用介紹上市的方式,即不進行融資的挂牌上市行為,其目的是為公司投資者提供備選的交易地點,緩釋地緣政治風險,擴大投資者群體,在這些上市的目的仍然可以達到的同時,不稀釋現有股東的利益。

對于赴港上市理由,蔚來認為香港及美國的股票市場吸引不同的投資者,公司董事認為以介紹方式申請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對公司而言,屬合宜且有利。此外,在新能源汽車新勢力之間競争白熱化的背景下,蔚來在港二次上市,更能進一步加深品牌效應,對價值重估有積極意義。

自2018年登入美股以來,蔚來持續發展。截至目前,蔚來在全球布局384家門店,售後服務中心超200家。蔚來換電站布局超800座,充電樁建設超7400根。

截至2021年9月30日,蔚來現金儲備共計約470億元人民币(73億美元)。同年11月,蔚來完成約127億人民币(20億美元)美股ATM增發(At-The-Market Offering),通過在市場上發售,蔚來公司出售了53,292,401 ADS,籌集了20億美元的融資。近600億人民币的充沛現金流,為蔚來後續的新車型開發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财務方面,蔚來2021年第三季實作營收98.05億元,同比增長116.6%,環比增長16.1%;淨虧損為8.3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收窄20.2%,環比擴大42.3%;歸母淨虧損為28.59億元,同比擴大140.7%,環比擴大333.6%。是以,蔚來雖并不缺錢,但仍未盈利。

至于研發投入,蔚來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研發支出為11.9億元,環比增長35.0%。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27億,全年預計投入50億元研發。截至2021年12月31日,蔚來員工數量超15000人,其中研發人員4,809人。

銷量方面,蔚來2021年全年傳遞新車91,429台,同比增長109.1%,實作連續兩年翻番。此外,蔚來在2021年中國30萬元以上高端電動車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0.8%,位列第一。根據全球權威資料機構的資料,2021年前11月全球高端電動汽車(MSRP5萬美金以上)銷量排行中,蔚來位列前二。

而小鵬汽車全年傳遞98,155輛,理想汽車全年傳遞90,491輛,均已超越蔚來汽車。從2022年1月資料來看,小鵬汽車(12,922輛)、理想汽車(12,268輛)以及位居前兩位,而哪吒汽車(11,009輛)超越蔚來汽車(9,652輛),上升至第三位。由此,蔚來汽車是否從第一梯隊“掉隊”成為了熱議話題。

資本市場方面,此前,中概股回港上市出現小高潮,蔚小理三家中,理想、小鵬已經成功回港。而除融資之外,新造車三劍客齊齊赴港上市背後,還有更多因素值得推敲。

上市所産生的融資、重估、品牌效益等等,會在企業後續發展中持續作用。從事實上看,率先上市的蔚來無論是市值還是營收規模,相比小鵬、理想都略勝一籌;成功在美股上市的“蔚小理”,也确實是造車新勢力的頭部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蔚來傳出有意進軍手機行業,并透露蔚來的手機業務目前正處于剛開始的研調階段,事實上,智能汽車和智能手機在技術上存在一定的相通性,蘋果公司CEO庫克也曾表示,汽車是行動裝置的終極形态。蔚來此次介入手機業務,也意在重新定位智能終端互動。

決定新造車市場排名的原因非常複雜,但IPO确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目前的環境下,各家都在技術上砸錢,快速推動智能電動車各項技術上一個台階,上市的落後或将在技術與市場佔有率上落下差距,且較難彌補。

選擇在香港上市,一方面是港股投資人對新造車的認可度較高,闆塊正當風口。另一方面也正是老生常談的中概股監管風險,這使得在美上市企業回歸中國資本市場的意圖更加迫切。

有業内人士認為,“蔚小理”集體回歸港股市場,也透露出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競争激烈程度,目前除了上述三家企業外,也有多家新造車企業在謀求IPO,對于這些公司而言,造車是長線作戰,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而登陸資本市場,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暢通融資管道。

不過,也有業内人士提出,目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競争日趨激烈,造車新勢力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蔚小理”要想保持頭部地位,勢必需要持續擴大銷量規模。對于蔚來而言,有必要繼續優化産品結構,除了聚焦于豪華車市場外,也需要适當地進行産品和品牌的下沉,才有助于其繼續保持在新造車勢力中的龍頭地位。

聲明:易昇證券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讨用,非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