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水下考古大發現:“長江口二号古船”掀開面紗

中國水下考古大發現:“長江口二号古船”掀開面紗

3月2日,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在上海正式啟動。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3月2日電 (王笈 張亨偉)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體打撈與保護工程——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2日在上海正式啟動,掀開長江口二号古船自發現後“塵封”了近8年的神秘面紗。

“黃金水道”的水下遺珍

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而上海的長江口,正處于長江“黃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古往今來,在這繁忙的航線上和複雜的水域裡,埋藏有不計其數的水下遺珍和未解之謎。

2011年起,上海市文物局啟動水下文化遺産普查工作,收集到長江口水域150餘條水下文物線索;2015年通過聲納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儲存較為完整的鐵質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一号”,确認為民國時期的鐵質軍艦;随後,考古人員擴大掃測和探摸範圍,又在該沉船北部發現另一艘體量較大、儲存完整的木質古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二号”。

經過近6年多水下考古調查勘探,長江口二号古船“真容初顯”:古船為木質帆船,确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闆等結構完整,船型疑似為明清時期在上海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

在其中4個艙室的小範圍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複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船體及周圍還出土了紫砂器、越南産水煙罐等大量文物。2021年7月至9月的水下調查,又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書“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國水下考古大發現:“長江口二号古船”掀開面紗

3月2日,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在上海正式啟動。 張亨偉 攝

比“南海一号”規模更大

長江口二号古船,是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發現。“南海一号”殘長約24米,出水文物超過18萬件;而長江口二号古船比“南海一号”規模更大,是目前中國國内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儲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其一,長江口二号古船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實物見證,為中國這一曆史時期大型木質沉船的發現填補了重要空白,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證,為“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增添了重要砝碼。

其二,長江口二号古船儲存完整、船載文物豐富,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經濟史等學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其三,長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工作在“零能見度”的環境下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和成果,對全球開展河口海岸複雜渾水水域的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新思路,樹立了世界渾水水下考古技術的新标杆。

“在水下沉睡了約150年的長江口二号古船即将浮出水面,掀開它神秘的面紗。長江口二号水下考古大發現,為我們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富了曆史内涵,活化了曆史場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上海市文物局局長方世忠告訴記者。

中國水下考古大發現:“長江口二号古船”掀開面紗

2019年出水部分青花瓷器。 上海市文旅局 供圖

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撈工藝

近幾年的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沖刷嚴重,加速露出河床表面,打撈遷移工作迫在眉睫。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将長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國水下考古重大項目,這是時隔15年後,中國再次對水下古代沉船開展整體打撈。此前,“南海一号”于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轟動世界。

負責此次古船打撈任務的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将采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創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代沉船: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

該技術特别結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并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這些技術也是首次應用于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可謂是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撈工藝。此前,上海打撈局已經在今年1月使用該技術圓滿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撈試驗。

按照計劃,長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決定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充分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曆史建築來籌建長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館。未來,考古人員将在這裡逐漸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諸多未解之謎。(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