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想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訪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想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訪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

巴依勒格

巴依勒格,蒙古族,青年馬頭琴演奏家,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西安音樂學院特聘教師。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專業獎項,出訪歐亞多國進行通路及交流演出,并于國内多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2010年成立朝格組合,任朝格樂隊主唱,其音樂風格以世界音樂為主。2019年受邀參演“上海天地世界音樂節”,2021年受邀參加“長島·北方海島音樂節”。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樂器之一。我們經常在大型晚會上聽到它悠揚的聲音,馬頭琴的琴聲時而如泣如訴,時而豪邁激蕩,仿佛讓人置身于空曠遼遠的草原,聞着野草的芬芳,駕馭着駿馬馳騁,聽着牧人講述動人的故事……那種恣意潇灑的浪漫,是生活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的當代人很難感受到的。作為一門獨特的民族樂器,普通人對馬頭琴知之甚少。于是,記者于近日采訪了青年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他是一位馬頭琴專業的青年教師,也是馬頭琴傳承人,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與馬頭琴的不解之緣。

出生于肅北的巴依勒格從小就對馬頭琴有着來自民族基因的天然熱愛,但苦于沒有專門的機構和老師讓他得到專業的學習。在巴依勒格上國小時,幸運之神垂青了他。他說 :“我的馬頭琴啟蒙老師叫額爾德尼,他是最早從事肅北馬頭琴教育的傳承人,我小時候就是跟着他學習,如果沒有他的出現,我是無法與馬頭琴結緣的。”經過多年的苦練之後,巴依勒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學,師從于阿爾賓達來教授,在達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了大學及研究所學生階段的學習。在大三時組建了一支名為“朝格組合”的樂隊,他告訴記者,“朝格”在蒙古語中是“火焰中最熱的點”的意思 ,希望通過音樂能将每個聽衆心中最火熱的點激發并燃燒,這也代表了我們對音樂的摯愛。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想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訪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

巴依勒格既是樂隊的主唱,也是樂隊的馬頭琴手。“我們組合隻有我是蒙古族,其他成員都是漢族的,我們組合以演唱加演奏的方式表現自己的音樂,通過多種形式的挖掘,拓展民族音樂的内涵,讓人們通過我們的音樂了解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巴依勒格告訴記者。

朝格組合在傳統的呼麥、托布秀爾、馬頭琴、圖瓦鼓等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又加入吉他、大提琴等現代音樂元素,進而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受并且喜歡上蒙古族音樂。在那之後,巴依勒格和他的樂隊輾轉于各個舞台和音樂節。他們用音樂來溝通和表達自己的内心世界。巴依勒格說:“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用古老的蒙族民歌,以組合的演繹方式,被更多的年輕人所接受。在他們的歌聲中,流淌的是最真摯的堅持與最純粹的夢想。”

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有快樂,就會有故事。記者曾有幸親臨現場感受了朝格樂隊的現場魅力,當時的主題是《聽見草原回望故鄉》。巴依勒格一邊演奏馬頭琴,一邊用自己渾厚天成、極富磁性的聲音深情演唱,現場觀衆也被他極富辨識性的聲音和濃郁的民族情調的音樂所打動,他的歌聲彷佛帶領現場觀衆穿越時空,讓人閉上眼睛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奔馳的駿馬。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想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訪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

說起馬頭琴的來曆,巴依勒格告訴記者,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通過模仿大自然的聲音,慢慢出現了馬頭琴這個樂器。 從《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尚以彈撥樂器為主,元代的蒙古軍人和牧民,善彈火必思,喜跳集體踏歌。當草原遊牧音樂迅猛發展之後,馬頭琴這件拉弦樂器便脫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并且最終取代彈撥樂器的地位,成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

學習馬頭琴并不是一件易事,巴依勒格坦率地說,如果不是基于足夠的熱愛,其實挺難堅持的。尤其像馬頭琴這種弦類樂器,總體學習難度是偏高的,是以學習的過程更是重複而枯燥的,隻有通過一遍遍不停地練習和演奏,用心感受它的指法和力度,才能慢慢摸索出演奏技巧。用“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來形容馬頭琴的彈奏是再合适不過了,如果手指産生哪怕一毫米的偏差,聲音就不一樣了,是以演奏時要和琴身合為一體,用心靈感受琴弦的波動。

因為出色的專業成績,巴依勒格研究所學生畢業後留校成為了一名馬頭琴專業教師。在校期間,巴依勒格曾代表學校去世界各地參加演出。“在國外演奏馬頭琴時,心情和國内是不太一樣的,雖然與聽衆的語言不通,但是演奏馬頭琴的時候能從他們的眼神中感受到和我的互動,甚至能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到感動與共鳴,這讓我非常動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馬頭琴這種民族音樂是一種非常優越的交流和溝通文化的工具。”巴依勒格說。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想成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訪馬頭琴演奏家巴依勒格

除了本職工作外,巴依勒格還搜集了很多民間傳統歌曲進行二次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巴依勒格将這些年久失傳的民歌作品挖掘出來,加上現代音樂的元素,就是在編曲上進行重新解構,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我想做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創作出老少皆宜,大家都愛聽的音樂作品。”巴依勒格說。

作為一名專業的馬頭琴老師, 巴依勒格對學生們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說:“我認為首先應該讓他們了解馬頭琴的曆史淵源和專業技巧,在了解了原汁原味的馬頭琴文化後,要拓寬音樂思路,多了解一些其他音樂的文化背景和演奏方式,這樣對自己的專業更有幫助。另外就是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校園,作為演奏者,如果沒有經過現場演奏,與觀衆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那他的音樂之路是不完整的,也是不鮮活的。我們的學生畢業之後,就業成了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以我希望他們一專多能,找到更合适的發展方向。”

談起近期的計劃,巴依勒格希望繼續在學業上有所精進,攻讀馬提琴專業的博士生,另外就是在今年内成立甘肅省馬頭琴協會。他說:“這件事情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我認為自己責無旁貸,因為我省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專業的馬頭琴協會,是以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整合資源,成立我省第一個馬頭琴協會,一方面可以通過協會儲備馬頭琴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學和演出等互動模式傳承和發揚馬頭琴文化,讓更多的人喜歡馬頭琴。”

作為一位好學的演奏者,一個盡職盡責的馬頭琴老師,巴依勒格沒有讓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個領域。除了馬頭琴外,巴依勒格還抽空學習了呼麥和朝爾這種蒙古族特有的音樂唱腔。訪談到尾聲,巴依勒格說:“蘭州這座城市很包容,不同的音樂風格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民族音樂和現代時尚的融合才有了它獨特的味道。作為一名專業的馬頭琴老師,在大學裡占有最好的教學資源,再加上現場演出的實踐經驗,我将盡己所能鑄就馬頭琴的夢想之路。”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 靜

編輯丨安周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