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言:裘盛戎的陰影

作者:早安平劇
周言:裘盛戎的陰影

在民國演出時,平劇花臉線有所謂的"金侯"之稱,指的是當時藝術成就最高的三位演員:金少山、于守臣、侯秀瑞、金少山的嗓音最好,餘守臣做到一流,侯秀瑞作品優美。三人組逐漸走出舞台後,梨園線中最優秀的花面演員盛開。餘俞的喉嚨柔和,頗受表揚,一些經典的鑼劇如《流氓馬》也能輕松應對(隻有一些重新思考、發揮,如《法門寺》《陽平關》稍顯不足)。由于其綜合性,影響着幾乎所有後代的花面演員、追随者餘勝生及其再傳弟子,一直延續到現在,如徒弟方榮祥、天津的三張花臉、康萬勝、鄧牧宇、孟光祿,都是與蜻蜓、方一線,是以梨園具有"十淨九"的含義。

當然,與餘勝軒同時代的花面演員并非沒有功勞,但大多不如俞昱那樣全面,是以沒有名氣(除了在海外的袁世,政治地位較高)。比如趙文奎、翟振奎、王全奎,被譽為"銅錘三阙"。三奎的優勢顯而易見,就是嗓音好,但"不在身上",其中王全奎的影響更大,在19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他和張俊秋、楊寶森在香港,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唱片,如《禦園》《抓草橋》等。趙文奎和翟振奎在1949年以後主要與葉勝蘭、李和岑、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合作,當中國北平劇院留下唱片如《白門樓》《玉門槍擊案》《白蛇傳記》等唱片時,不乏二甲人物,尤其是齊振奎,1959年", 《紅牆之戰》和景榮慶一起塑造了太陽的形象,現在看來是經典之作。

當時,于勝軒所在的平劇團也有不少好花臉,但因為餘勝生的名氣,他們不是很能采摘大梁。這裡首先要提出的是周安迪,老一輩演員認為周先生僅次于于勝軒的好花臉,其最成功的角色,無疑是胡傳奎的"沙家軒"。但往前推,馬連良、譚福英等人的戲份,不乏周和綠葉的運用,比如《十老安劉》劉暢、《問麻煩屋》中的太老老師,每次大合作劇《龍與鳳翔》,周唱孫權,唱張飛。與周和魏相比,張洪祥的影響力稍遜一籌,但張洪祥也扮演了出色的角色,那就是《趙氏孤兒》中的團家,張晚年一直在思考這個角色在Z,認為是他一生的代表作品。其實,張藝璋飾演的很多角色,都非常優秀,比如為餘勝生在飾演"裁判"的評委,為譚福英"丢氣"飾演馬術,說敵人的力量略顯誇張,但确實增色不少。當時有一張花臉叫張雲斌,大部分時間都唱着兩路三路生活,比如于勝軒的《姚期》,張雲斌跟姚剛,譚福英的《朱豔》跟李仁(侯芮瑞一生之一),趙豔曼的《碧波仙女》跟包正演繹,還有一些其他活動,比如"随東風"徐晟, "俞美案"基本上是龍集。

當時,天津楊寶森用的是花臉,主要是金少臣、趙偉書和李榮偉,楊的《失刀斬》《大偵探II》,大部分時間帶金,有時跟趙(因為趙有一段時間跟天津平劇團巡演)。而趙一直活到百歲,藝術生命很長。但前兩部基本沒有演現代劇,李榮偉因為《門6》塑造了胡二世,被觀衆所熟知,尤其是《賣子》一折,唱得很寬廣。

在20世紀80年代,許多好看的演員相繼去世。周和俞在1980年代初為譚元壽配了《打金磚》,我聽過錄音,實力已經比以前少了很多,之後姚宗茹為譚元壽表演了《打金磚》,當時姚長麗還陪着馬昌麗唱了《吳子軒》,轟動一時,一槍就變成了譚元壽的左臂右臂。比姚更年長的張宏祥等人因為退休而逐漸淡出舞台,袁世海在"退神"的情況下,逐漸成為1980年代、90年代最有名的花面演員。袁國林、景榮清,比他年輕半代,雖然藝術成就和袁,基本都有自己的秋天,但真的無法與袁詠儀相提并論,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折射出餘勝軒之後花臉的衰落。幸好,大浪般的沙浪,留下一個靜止的長榮,平劇的十淨九色,還有另外一種鮮豔的色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