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聾”了,耳機成為“新殺手”

戴上耳機,刷着手機,盡情享受“一個人的孤獨”,這似乎已經是現代年輕人的日常。

然而,随着耳機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年輕人出現聽力受損情況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在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了一組資料:

◆ 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因個人音頻裝置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耳機聽音樂)而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 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将增加至9億多,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

如此觸目驚心的資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仿佛隐形了一般,被太多人視而不見。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聽不清了,卻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01.耳機為什麼會引起聽力損失?

我們常說的因為耳機使用不當引起的聽力下降,多數是造成了内耳毛細胞的損傷。

我們的每隻耳朵裡,大約有18000個微小的聽毛細胞,它們是聽覺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聽毛細胞對于大的聲音非常敏感,容易受損或死亡。(人類的聽毛細胞缺乏再生能力,損壞一個,少一個。)

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聾”了,耳機成為“新殺手”

正常情況下,聲音經過一段距離才能進入耳内,這中間聲音的高頻部分已被空氣吸收。

而依靠耳機傳聲,耳膜距離耳機振動片很近,聲波傳導範圍小而集中,聲壓就會直接進入耳内,集中地傳到很薄的鼓膜上,沒有一點緩沖的餘地。

這樣就刺激了神經末梢,引起聽神經異常興奮,極易出現聽覺疲勞,聽覺神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使聽力下降甚至喪失。

而且,很多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裝置聽音樂時音量常高于安全水準,比如在嘈雜的地鐵或公交上使用耳機,總會不自覺的調大音量,更是傷害聽力。

02.哪種耳機最傷聽力?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耳機對于聽力危害程度的大小的确不同。耳機是否給聲音提供緩沖區域是耳機影響聽力的關鍵。

在我們常見的平頭式、入耳式、頭戴式耳機中,入耳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害最大。

平頭式耳機:佩戴在外耳道口,通常會在耳機頭部套上一層海綿。

入耳式耳機:亦稱耳塞,在普通耳機的基礎上,以膠質塞頭插入耳道内,獲得更好的密閉性。

頭戴式耳機:即戴在頭上,外耳的通道口被耳機緊緊地塞住,幾乎處于閉塞狀态。

人體耳道的長度是2.5~3.5cm,當我們使用耳機時,引起共鳴的聲波頻率在2500Hz~3300Hz之間。

◆入耳式耳機

由于完全阻塞耳道,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閉的腔室,引起共鳴的聲波頻率提升到了4000~5000Hz之間,此頻段的聲波進而被大大增強。也正是這一波段成為聽力不可逆損傷的隐形殺手。

此外,由于膠質塞頭幾乎完全堵塞外耳道,聲音沒有出處,聲音幾乎全部被鼓膜接收,對聽力的損傷更大。

◆頭戴式耳機

相較入耳式耳機的聲波反射空間較大,鼓膜承受的壓力相對小,是以其對聽力的損傷較入耳式小,但由于封閉性較好,在相同音量的條件下,仍有大部分能量被鼓膜接收,聽力損失仍然較大。

◆平頭式耳機

由于位于外耳道外部,聲音傳導距離較長,封閉性較低,聲音的高頻部分較多被空氣吸收,聲源對鼓膜輸出的能量較前兩種耳機低,對于聽力的損傷最小。

03.骨傳導耳機就不會損傷聽力了嗎?

近年來,骨傳導耳機逐漸進入了大衆視野,成為新晉網紅耳機。有些商家在宣傳中稱“骨傳導耳機利用骨傳導原理對聲音進行傳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損傷聽力。”

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有兩種聽聲方式,一種是空氣傳導,另一種是骨傳導。

空氣傳導是通過聲源引起空氣中媒體的振動,經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再通過振動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将聲音傳給内耳。

自然狀态下,我們90%都是使用空氣傳導進行聆聽,傳統耳機就是利用此方式。

骨傳導則是聲音的傳導引起顱骨的振動,直接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動,經過内耳中的毛細胞進行聲電轉換進而為人感覺。

骨傳導耳機這是利用這個原理,在使用中能較好地避開傳統耳機的缺點,如不用将耳機塞入耳朵,這樣能有效避免細菌的侵入,也不會損傷耳道。另外,骨傳導耳機屬于開放式耳機,可使我們一直保持敞耳狀态。

但是專家指出,無論是骨傳導耳機還是氣傳導耳機,最後都是讓内耳的毛細胞振動才能引起聽覺。

是以,無論是用哪一種耳機,長期生活或工作在嘈雜環境中,依然會對聽力有損傷。

04.如何預防戴耳機引起的聽力損失?

有耳科醫生曾建議過一個簡單辦法:戴耳機要遵循“60-60”原則,即耳機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

另外,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到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每次戴耳機聽音樂最好别超過40分鐘。

是以,如果你此刻正戴着耳機,一定要記得掌握音量和時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