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伫立在丹江岸邊已200多年,它見證了丹江航運的興衰和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變,它精美的建築藝術、極高的史學價值、獨特的文化氣質,更是彌足珍貴——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船幫會館的正門石砌牌樓

在三月的旖旎春光裡,坐落于丹鳳縣城丹江岸邊的船幫會館,呈現出與往日不同的神韻。面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木,傾聽這裡留下的諸多故事,我們像是走在曆史與現實互相交錯的時光界面上,感受着它曾經鼎盛的氣象和久負盛名的氣場。

“龍駒寨自古是‘北通秦晉,南結吳楚’的交通要沖,在隴海鐵路未通之前,東路貨物沿長江入漢江逆水而上至龍駒寨,經騾馬馱運分散至西安、甘肅,經洛南轉運至潼關、山西等地,享有水旱碼頭稱譽。”在船幫會館前的廣場上,講解員講述着會館所在地龍駒寨的曆史。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牌樓頂上的彩龍

河水清淺的丹江,過去能行船,而且航運那樣發達!這不由得讓人遐想聯翩,腦海裡浮現出了百艇連樯、纖繩縱橫、人聲鼎沸的繁榮之景。

“當時商賈雲集,幫會衆多,為不使馬幫、鹽幫、青瓷器幫、黃幫等幫會歧視,顯示船幫的實力,從事丹江船運的500多名商人們商定,從每個運件的報酬中提取三個銅錢,集資修建會館。日積月累,集腋成裘,終于在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建成了這座聞名遐迩的會館,也是現在國内儲存最完整的船幫會館之一,20世紀50年代被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丹鳳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周丹鵬說。

船幫會館也叫明王宮、平浪宮,俗稱花廟。會館的正門是石砌牌樓,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下,顯得高大、氣派。牌樓面額上嵌有九龍石匾,雕“明王宮”三個大字,左為“高山流水”、右為“清風明月”。大門石聯“後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繼夏禹稱王福庇九江”,橫額“安瀾普慶”,取平息波瀾之意。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戲樓屋頂上的石雕人像

這石聯是有故事的。一般情況下,古人稱幫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為“平水明王”。但這裡卻另有其人,傳說南宋末年,忽必烈入侵中原,将年僅7歲的小皇帝趙昺趕到崖州,走投無路的小皇帝和宰相陸秀夫一起跳海。元朝開國後為籠絡人心,谥這位南宋末代小皇帝為“平水明王”。

“因為艄公、搬運工靠碼頭掙錢,一方面希望丹江安瀾、江水充沛,另一方面希望船幫能抱團壯大,是以他們敬的是元朝敕封的‘平水明王’。”講解員向我們這樣介紹着。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正面是牌樓,背面卻是一座戲樓。

雖然我們已經來過這裡好多次,但每次都被戲樓的精美所吸引、所震撼,這次也不例外。它集中了南北建築風格之精華,既有北方建築莊重大方的風格,又有南方建築華麗細膩的特征。戲樓中間部分高,兩側矮,頂端中央為寶塔式彩瓷裝飾,屋脊和飛檐翹角上的彩龍均以彩色瓷片鑲嵌而成,與安徽亳州的南戲樓同為國内最有代表性的戲樓,被稱為北戲樓。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船幫會館的花戲樓

“戲樓是會館的主要建築,磚木結構,高27米、長22米、進深11米、台口8米。”丹鳳縣博物館館長高強介紹道:“正面的如意鬥拱中央,有‘秦鏡樓’三個大字,好似告誡世人,古事猶今事,世情看戲情,有高台教化的作用。”

戲樓的畫額梁柱多為镂空木雕,雕刻有亭台樓閣、車馬儀仗、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其中人物雕刻最為精巧,有大舜耕田、夏禹治水、牛角挂書、赤壁夜遊,還有兩軍交戰的場面等,不禁讓人驚歎古人技藝的高超。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大家看,在‘和聲鳴盛’四個大字兩側有組人物故事浮雕,遠看像兩行文字,其實是兩組雕畫組成的一副完整的對聯,對于它的意思至今無人破譯。”高強笑着說:“為了弄明白這耐人尋味的謎底,縣上開出了30萬元的懸賞金。”

“其實,戲樓的樓柱夾角之間的六副龍鳳透雕是全樓的木雕珍品,十年浩劫中遭到毀壞,現如今隻剩下了不很完整的兩副。”丹鳳縣博物館原館長劉軍民頗為遺憾地說。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遺憾歸遺憾,但從戲樓整體儲存的精美和講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對生活意趣的追求,以及南來北往客商在此創造的經濟、文化繁榮之景。

“我的祖籍是湖北黃石,我爺爺那一輩人從湖北乘船來丹鳳做生意,看到這裡經濟繁榮、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就定居了下來。”今年70多歲的鄧耀斌感慨地說:“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在這裡玩,那時候會館範圍比現在大,還有一大排的空房子,老輩人稱為腳子房,是船夫客商休息的地方。”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丹鳳縣委黨校院内的鹽幫會館

戲樓的正對面有一座明王殿。殿外左有怒目圓睜代表至死不渝、威武不屈的英雄刑天塑像,右有蚩尤,也是一位英勇善戰的虎将,據說是今天苗族的祖先。殿内正中神态威儀、莊重慈祥、頭頂冠冕的就是“平水明王”。這裡曾經是船工和百姓祈福的地方。

“這裡還是一處紅色文化資源,2020年12月被陝西省文物局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高強說。

1934年,紅二十五軍長征經此,曾在會館進行整訓,并建立了龍駒寨蘇維埃,進而為這一文物古迹增添了紅色光環。

在龍駒寨,除船幫會館外,當時還有鹽幫會館、青瓷幫會館、馬幫會館等十二大幫派會館。

丹鳳船幫會館 曆盡滄桑依舊美

從船幫會館出來,我們在丹鳳縣城走街串巷,先後來到丹鳳縣委黨校、城關糧站、西街國小,逐一走訪了現在儲存還比較完整的鹽幫會館、青瓷幫會館、馬幫會館遺址。

周丹鵬說:“目前,縣上已着手打造會館群文化,将這四大會館進行修複,并收集展陳,以供遊客遊覽,了解那段曆史。”

随着丹鳳縣對會館群文化的傾力打造,丹江岸邊的這些曆史遺存,将會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曆史之光、文化之光。

記者手記

讓文化軟實力真正硬起來

去過丹鳳船幫會館很多次,多是走馬觀花,這次采訪卻是用心的。藍天白雲下的古建築,依然叙說着它的曆史,展示着它的魅力。

采訪中,我們詳細了解了曆史上丹江航運和龍駒寨水旱碼頭的興與衰,追索着時光流轉與世事之變中,人們生産生活形态的發展變化軌迹;在那些古建築之間,或駐足品味,或流連忘返,感歎着古人建築技藝的精湛、美學追求的非凡,以及對南北不同文化相容并蓄的氣度;從這裡的文化符号、文化氣息中,感受到的,是文化遺産對一個地方所産生的穿越時空的持久影響力。

商洛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像船幫會館這樣的文化遺存還有很多。這是作為商洛人值得自豪與驕傲的地方,是我們從曆史一路走來的根,也是我們向未來一路走去的魂。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文化遺存,外地人不知道,就連我們自己都知之甚少,頗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尴尬。究其原因,可能有保護得不好、損毀嚴重的問題,讓去了的人覺得“沒啥看”;有忽視價值發掘、利用不夠的問題,讓看過的人覺得“沒啥用”;也有不注重宣傳的問題,因“沒啥名”而少有人來。這些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

保護好文化遺産是我們的職責,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們要努力讓那些“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使其既彰顯曆史價值,更彰顯出當代價值。這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擴大對外影響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的應有之義。

丹鳳縣已把打造以船幫會館為代表的會館群文化列入“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并着力積極實施。我市其他縣區在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方面,也都拿出了比以往力度更大的舉措,正在傾力而為。相信在“一都四區”建設中,我市更多的文化遺産會真正“活起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會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硬實力。

本報記者 南書堂 李小龍

編  輯:孫常飛

責任編輯:劉逸飛

編  審:楊 森

主  編:張志宏

繼續閱讀